重要的是“土壤”,而不是“雨水”

2013-12-29 00:00:00何裕民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3年10期

中国科协香山会议是中国科学界级别最高的“神仙会”。每年中国科协资助各个学科开12~15次新观点、新学科学术沙龙。通常由各学科最有影响的两三位专家做坛主(主席),有全国20~30位相关的该权威参与讨论一些前沿性话题。上一次有关中医的是36届(2009.9)会议,主席是何裕民、刘力红、陈珞珈3位知名教授,讨论主题是“中医药学发展的战略问题”。相隔一年多,科协又开了与中医相关的第45届香山会议,主题是“象思维与经络实质研究”。主席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教授黄龙祥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

各位专家、教授,大家好:

我的报告题目是:重要的是“土壤”,而不是“雨水”——兼论“经络是生命体一类涉及多层次的网络调控结构”。

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雨水(信息),落在不同的土壤上(个体或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会长出不同的植物(知识、结论)?

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思维模式就是雨水所灌溉的土壤”,“思维模式就是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

对我们来说也同样。东西方认识上有很多差异,表层(理论、学说)的差异是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深层次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问题。所以说,同样的“雨水”,同样的信息,落在不同的“土壤”上(这个土壤可以看做文化背景),会长出不同的植物(理论、学说)。因此,讲的标题就是“重要的是‘土壤’”。中国人在这方面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可以说思维模式就是雨水所灌溉的土壤;思维模式就是我们接受信息的方法。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把“象思维”提到很高的高度来讨论,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先讲两个案例:一个案例可能很多人听说过,一个中美思维方法比较的案例。这个案例提出来很有意思。美国的学者带中国的学生做了个比较,提三个东西:鸡、牛、草,请学生或被问者回答:哪两样东西关系最密切?结果,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绝大多数选牛和草;美国学生则绝大多数选鸡和牛,因为鸡和牛都是动物,是一类的。参照这模式,我也在我的学生中做了比较,几乎百分之八十的中国学生选“牛”和“草”。为什么呢?因为牛吃草!你说这错吗?没错啊!它是一种关系啊!这种认识有问题吗?没问题啊!但是西方的绝大多数学生选的都是鸡和牛,因为认为它们本质上是同一类。

我们也做过另外一个研究,虽然比较粗糙:我们打出了一组以“疲劳”为主诉的图像,然后请十个西医师和十位中医师进行比较;让他们做自由联想,让他们做分析,结果西医专家74%注重生物学直接关系,是不是生物代谢出问题了,是不是心脏、血糖、肥胖、腹泻等,14%涉及到外围相关因素,还有一些无法归类。换句话说,西医师特别注意的是生物学异常,多项生物学指标。那么中医师呢?只有26%关心生物学因素,更多涉及相关的情绪、睡眠、压力、人际关系、生活方式改变,其余无法归类。可见,同为医师,看到同一问题注重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这就提出一个很明确的结论:东西方的确存在一种思维差异。当然我要特别强调,西方思维不是一块的,它也是多元的,有些是主导性的,有些是非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