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贬值“雾霾”不散

2013-12-29 00:00:00冯超
纺织服装周刊 2013年19期

从春节过后到现在,在日元持续加速贬值的形势之下,陈龙宝已经和他们的日本客户进行了数次洽谈和协商。陈龙宝是中日合资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这家公司是一家内外销兼营企业,其80%的订单来自于日本。

对日贸易企业目前与日本合作方洽谈和博弈的焦点是,中国企业希望日方提高价格,以弥补因日元大幅贬值导致的汇率损失,而日方则提出,希望中国的企业降低出口价格,因为他们也承受着很大的市场压力。双方出发点截然相反,让这种谈判注定很难达成共识。

两面夹击

事情的发展往往就是那么不尽如人意。

5月21日,中国货币交易中心授权公布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报6.1911,比昨日下跌87个基点,这标志着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突破5月9日创下的高点6.1925,再创汇改以来新高。

随着2005年中国汇率新措施发布以后,人民币升值已经被热议了无数次。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的纺织服装业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价格的相对提高,这意味着中国产品在国外价格竞争力的下降,而价格优势正是中国制造的真正生命力。

另外,出口企业还会遭受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以及由于出口量减少造成的损失。而且,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增长,故对出口贸易依存度大的企业的短期冲击将难以避免,尤其将严重影响那些以低价格取胜、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出口。

就在人民币升值再创汇改新高的第二天,日本政府官员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的时候透露,虽然多名内阁大臣都承认,日元币值之前的过度强势已经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纠正,日本决策者们还是做好了迎接日元汇率进一步走跌的准备。

自安倍晋三2012年12月26日就任日本首相以来,日元兑美元汇率已经下跌了超过17%:他在当时誓言会逆转数十年的通货紧缩局面并打压日元汇率。如果以安倍晋三2012年11月获得大选胜利来计算,日元汇率已经下跌了超过22%。

“对服装纺织品行业,经常会碰到烦心事,目前最让人纠结和难受的便是此次日元贬值了,什么用工难、用工荒、人力成本上涨等等,这都是困扰出口行业的老问题,人民币升值就已经让做出口贸易的企业很头痛,而现在又杀出了日元贬值,这等于是两面夹击。”陈龙宝说。

观望等待

在日元兑人民币的贬值幅度超过越南、柬埔寨的情况之下,日元的贬值加剧了中国在日本纺织服装市场下滑的局面。

根据中国海关提供的第一季度数据显示,中国纺织服装对日出口规模出现缩减,2013年1~3月,对日出口纺织品服装62.66亿美元,同比下降4.15%。同时,中国对日出口增速则进入了负增长的区间。

在广东金泰制衣厂的老板李少华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出口加工这一块业务本身就是鸡肋,因为利润非常薄,稍微有个风吹草动则会造成亏损。而现在,这根鸡肋已经慢慢变成了负担。

通常来说,小企业能够机动灵活,船小好调头,旺季开工、淡季歇业,这样一来便能够节省成本。但是对于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只能在观望与等待中,背负着所有的成本和挑战,咬牙坚持,等待市场慢慢转变,李少华所在的企业便属于后者。

“最艰难的时候不是2008年,而是现在。”李少华告诉记者,日元贬值对整个对日外贸行业的影响肯定非常大。该公司的业务70%都是日本客户。通过来样,日本的公司开始选择工厂进行加工。通常的情况下,从接到订单到组织生产、加工以及出口到最后的结汇,周期大概是三个月。但是由于日元汇率快速的贬值,李少华的工厂受到的影响很大。

“做企业,特别是与他国做贸易的公司,现在真的和盯着股票走势的股民差不多了,精明的日本客户对汇率的预期比较敏感,在签单的时候要求锁定汇率。”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客户将汇率锁定在100日元兑换8.00元人民币,那么100万元人民币的订单就需要客户支付1250.00万日元,假如日元贬值到目前的100日元兑换5.58元人民币,10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1792.11万日元,那么542.11万日元的差额损失就由中国的企业承担。而他的公司在今年二月份,就因为这样的差额而损失了将近20万元人民币。

李少华说,他们接到订单后,会将客户报价直接拿给工厂看,再参考去年成本以及利润空间 ,看看工厂能不能接单,如果能接,双方再一起商量价格问题。“企业的成本收益等对于工厂来说十分透明,工厂也会根据情况让出一定的利润空间 ,现在工厂和外贸公司同在一条独木船上。”

当然,日元贬值,让日本的客户拥有了较强的议价能力。从事纺织外贸生意的客户经理王天林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一些日本客户就把订单转移到了东南亚国家,现在企业的订单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在日元贬值大背景下,好不容易有了一个订单,还要考虑一下成本和收益,不接就没生意做,接了又怕日元贬值。”

由于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比国内低,他们的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力优势越来越大。很多日本客户都已经把大部分订单转到孟加拉、越南等国家进行采购。日元贬值,让他们更加感觉到压力。“原先还可以跨省寻找加工厂,在河北、江苏等省份还能找到一些合适的工厂,尽量做到有点利润,可现在这点利润也荡然无存。”李少华说。

美元结算

虽然日元贬值让一些外贸纺织服装企业受到了冲击,但是很多纺织服装企业也将受益。目前中国纺织企业的纺织机械设备从日本进口总额占到纺机进口总额的30%,日元贬值则有利于降低行业的机械采购成本,如精梳机、缝纫机等等。银河证券研究员分析师孙建波认为虽然日元贬值会导致日本出口纺织品价格的下跌,但是中国是纺织服装出口大国,竞争对手主要是越南、柬埔寨等人工成本较低的国家,所以并不会受到冲击。

当然,对日贸易企业结算上则发生了变化。很多企业对日销售一直采用的是日元结算,现在日元贬值对企业的销售有较大影响,他们和客户沟通,选择用美元结算的方式来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

一家纺织公司负责对日出口的客户经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所在的公司主要是向日本出口纺织品,在过程中都是用美元报价、结算的,所以日元贬值并没有影响到公司对日本出口开单的数量,“纺织品都是日常需要的产品,日本客户那边没有要求,我们就一直都用美元结算,虽然日元对美元贬值了,但是如果日本客户有承受能力就还会下单的,我这边开的单子还是正常数量。”

孙建波认为,以美元结算确实能够规避风险。事实上,一些上市的纺织服装企业也确实从日元贬值中获得收益。比如说鲁泰纺织2000万米色织布如果在今年投产的话,从日本购买机器的成本将会降低。大杨创世服装的加工费收入中对日占比50%左右,采用美元结算,但因为公司的品味较为高端,客户关系稳定,总体影响则不大。

不过,也有人持有悲观的情绪。在李少华看来,凡是企业现在能想到的招:不论是要求与日本合作方分担汇率损失、用美元结算来降低汇率风险,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陈龙宝说:“人民币现在对美元是升值的,这对企业的出口是有负面影响的,而由于我们有进口业务,也有收益,总体而言,日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对我们的业务是有负面影响的,因为我们进口国主要是欧美,亚洲主要是原料加工,而日本是亚洲主要的出口国。”

如何避险

尽管日元贬值的阴霾在加剧,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避险意识不足和管理能力不强,在国际市场中处于“裸泳”状态,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金融危机中,这些企业遭受了巨额的汇兑损失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严峻的外贸形势下,对进出口企业来说,规避汇率风险就显得更为必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加大,对外贸企业开展业务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影响,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他们在应对外汇风险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或者通过金融机构了解一些避险的手段很有必要。

业内人士认为,波幅的扩大不仅带来了市场活跃度的上升,也增加了银行和代客结售汇及自营操作时的风险,加大企业、个人在进行涉汇业务时对汇率判断的难度,认准某一方向的模式或许不再行得通。但是汇率波动将刺激企业、个人更多地关注外汇风险、提高风险意识,进而增加对外汇交易,特别是衍生产品的需求。

链 接

企业不妨试试这些避险工具

目前企业可以使用哪些工具来避险和减少损失?专家表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采取更有利的结算方式和币种、提高出口报价和压低采购价格向客户或供货商转嫁汇兑损失风险等等,而将金融工具引入汇率风控体系,是一种相对更为省力、便捷的好方法。

目前银行提供的主要汇控金融工具有远期结售汇、货币掉期、人民币NDF、套期保值、期权、结构性存款等。目前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远期结售汇,指企业与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一般交易币种包括美元、港元、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交易期限从7天到12个月。

2、掉期交易,指客户与银行签订货币掉期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内将以一种货币计价的债务(或资产)转化为另一种货币计价的债务(或资产)。本金在期初和期末以事先约定的汇率交换,避免了外汇波动的不确定性。

3、NDF,即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指双方签订非交割远期交易合约,确定远期汇率,合约到期时只需根据交易总额交割清算预定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差额,结算的货币是自由兑换货币(一般为美元),无需对NDF的本金进行交割。此方法可以有效锁定汇率,控制风险,但准入条件较高。

4、贸易融资,也可以达到锁定成本,规避汇率波动的效果,即出口企业在将货物装运并向银行交单后获得出单日到实际收汇日期间的融资,并且在融资当日结汇,从而有效规避融资期间的汇率变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