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成本和原料价格不断上升的环境下,韩国棉纺织业依然取得了稳定的发展。在第四届中韩棉纺织会议在韩国首尔召开之际,中国棉纺织行业代表团考察了韩国棉纺织业的生产、市场情况。考察团了解到,韩国棉纺织行业依靠大力提升设备自动化水平和现代化的管理,在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其棉纺织行业的发展进程对于我国棉纺织行业产业升级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高端产品规避价格竞争
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棉纺织业面临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低成本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国际市场占有率减少,随后,韩国棉纺织企业转向到低成本地区生产。进入21世纪,为适应国际纺织市场格局变化,韩国棉纺织企业励精图治,重新进行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强化高附加值产品,实施差异化策略,由内需转为出口导向,大力发展自我品牌,使得棉纺织业在韩国的发展模式得到了较大转变,从而保证韩国的棉纺织业在国际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
韩国棉纺织业整体纱锭数量不多,在21世纪初,韩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将细纱机纱锭削减了约20万锭。自2008年以来,韩国大力推进对自动化设备的投资,近几年高水平自动化的纺纱锭数逐年增加,到2012年底,韩国国内纱锭总数已达到130.4万锭,比上一年度年同比增长了6.2%,为近年来的最大增幅年。据大韩纺织协会介绍,韩国棉纺织企业计划继续加大自动化纺纱设备投资,预计到2013年底,韩国的纺纱设备将达到139.8万锭,同比增长6.9%。
随着自动化设备数量的增加,近几年韩国纱产量也相应有所增加,纯棉纱和精梳棉纱的占比较去年持平。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纯棉纱中精梳棉纱的比重达到90%以上,即使是支数较低的20S、30S纱线也多为精梳纱,可见韩国生产的纱线注重高品质,用途也多为高档牛仔、衬衣等服用面料。这有效避开了和具有较大价格优势的低支普梳或气流纺印巴纱线的竞争。
自动化设备保证高质效
韩国纺织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合人民币11000元/月,工人一年的假期约20天,实行8小时工作制,享受带薪假期。人工成本的高昂迫使韩国纺织企业必须尽可能地提高自动化程度以降低用工人数。韩国企业的纺纱车间各工艺流程都实现了高水平自动化,清梳联、细纱长车、粗细络联、自动络筒,甚至筒纱的包装和摆放过程都自动完成。纺纱设备的自动化大大减少了用工人数,韩国的万锭用工数基本控制在30人以内。
高自动化水平结合韩国对管理的严格要求,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精梳60支纺纱的锭速达到21000rpm,平均车速能够达到23000rpm。每8小时人均纱线生产量从2010年的186kg 增长到2012年的198kg。先进的设备结合高水平的管理,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纱线的品质。
棉花使用具有成本优势
韩国纺纱工业所用原材料超过80%是棉花,相比较中国国内使用国外进口棉花需要配额,韩国纺纱企业则不受此限制,可以到国际市场自由购买各国棉花。韩国的棉花主要来源于巴西、美国和澳洲。
近两年受我国国内政策影响,我国国内棉花价格和国际市场同等级的棉花存在3000~4000元/吨的价格差。而据大韩纺织协会推测,若没有中国的收储政策支撑,国际棉价或将低于现在市场价格约2000元/吨。在纺纱成本中,原材料成本比重通常在70%左右,因此从原材料成本考虑,韩国纺纱企业比我国有较大的成本优势。
由于韩国纺纱产能近几年不断扩大,原料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加。2012年,韩国国内纺纱企业原棉消耗量增长了10.9%,粘胶纤维受市场需求不振影响,消耗量仅增长1.3%,但因混纺纱需求的增加使得涤纶短纤消耗量增长了22.2%。
链 接
韩国棉纱棉织物进出口贸易情况
2012年韩国棉纱出口贸易额为2.8 亿美元,同比增长0.8% ;出口量为7.1万吨,同比增长22.6%。出口单价下降,但对我国出口量增加,目前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棉纱出口国。棉型织物出口贸易额为4.7亿美元,同比减少10.5%,出口量为4.2万吨,同比减少了10.5%。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棉织物出口国。
2012年韩国棉纱进口贸易额为5.9亿美元,同比减少40.4%,进口量为15.2万吨,减少了21.4%,进口单价同比下降。进口量减少主要原因是韩国国内生产能力增加,同时国内需求有所减少。棉型织物进口贸易额为4亿美元,同比减少2.7%,进口量为7.1万吨,增长7.2%。进口的棉型织物超过一半来自中国,大部分为廉价棉型织物,单价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