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说刘小静的大多数书法作品是被逼出来的,并非是她不喜欢书法,她很喜欢书法,出道也很早,早在八十年代就拜杨宇云、陈政、欧阳恒忠等先生为师,对书法很有感觉,九十年代初已崭露头角,入了不少展、也获了不少奖。我曾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见过她早年的篆书,清纯、古雅,透着一股书卷气,至今记忆犹新。但后来她因为读书、工作、做母亲等缘故,渐渐疏远了笔墨和宣纸,有好几年基本不见她的作品。
命运有时是喜欢跟人开玩笑的,就在小静慢慢淡出书法出之时,2010年她被推选为南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也许是责任在肩,也许是使命所然,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重新拿起毛笔,也开始参加书法交流活动,重返“江湖”;在一次书展上,我第一次遇见她,优雅文静、秀外慧中、名如其人。我们很投缘,后来常在圈内一起写字交流,她专攻秦篆汉隶,兼修魏碑唐楷,其书法浑厚端庄,朴拙清雅,既得汉碑淳厚之气,又兼纳魏唐灵动之韵。我很欣赏她书法的“古味”和“雅气”。
近几年,书法在国内越来越热,特别是国展引领着书风,代表着水平。我建议她试着参加国展,她说:“久违生疏,未敢妄想,书法只是心灵的圣地,从心而‘愉’就好。”我鼓励她多创作,多借鉴现代书风,将传统碑法与现代笔墨章法融合,争取突破。她重新对《石鼓文》、《张迁碑》、汉简下功夫,坚持临池,并开始了痛苦的书法创作之旅。之所以说痛苦,是因为白天没有时间。小静是一家国企大集团的企业文化部部长,在事业上很成功,也很有成就,工作自然很忙,只能在晚上写,创作时常常熬到深夜,好在她悟性过人,还真的写出不少好作品。当她拿出稚拙和古雅的隶篆作品的时候,令蒙麓舟和杨世全刮目相看,并预言入国展是迟早的事。果然,紧接着小静先是在区内频频获奖,继而在入展率只有百分之几的国展——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全国第三隶书作品展入展。虽然篆书和隶书是她入道的强项,但时隔这么多年而能够在这两个全国专业大展中入展,实属不易,可见其功力。几年创作,她的书法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篆书结体取于金文,但用小篆的线条,点画一丝不苟,结体自然,有金石味而更以文气胜,篆法规矩又不失灵动,反映了他在篆书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现上的极致。隶书以汉《张迁》为基础,悟得天趣,字内结体收放结合,偏旁错落顾盼,整体作品显得朴厚古拙而富有趣味,整饬之中,兼具苍老浑厚之致。
小静近期的作品,更显静穆、平和、朴素、雅致,一如她特有的文人气质,字如其人。潘继坦曾这样点评过她的作品,“技法上并不复杂,主要靠内涵”,这就是一个人具有文化内涵的表现。
现在,身为广西妇女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的刘小静,硕果累累,她说,以后可以不用为入展而创作了,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可以遵从内心的感受去悟道书法的乐趣了。看来她属于“我手写我心”类型的书法家,相信她今后的创作更加自由,更加纯粹,被逼的成份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