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镇,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始建于北凉时期。千百年来,其以众多宏伟的寺院、殿阁和精美的造像、壁画闻名于世。如今,前山仅存百子楼、清凉楼、玉皇楼、青衣寺、千佛洞、万佛洞等建筑和石窟,后山仅存古佛洞等悬列洞窟。
在酒泉城南约十五公里处有一条山谷,为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镇地界。这里南靠祁连雪山,山顶是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北望大漠雄关,明长城、嘉峪关城楼雄伟壮阔,脚下是无垠的千里戈壁。峡谷两侧,山石壁立,似为数万年前洪水冲刷形成的断崖,山势颇为险峻。峡内地形向西南渐渐开阔,沟壑深幽,层峦叠嶂,清泉流水,林木茂盛,常有珍禽异兽出没。又有梵寺、道观幽静,石窟、小径、天桥遍布,实不愧为神佛、仙道栖息之所。
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山谷之中,文殊山石窟依山而建,殿堂楼阁,隐于林间,十分壮观。因为文殊山石窟的存在,所以此谷称为文殊山谷,此地称为文殊乡。
文殊寺窟兴盛,男女老幼莫不前来景仰奉祀,到明、清、民国亦相继,远近数百里之内,各族善男信女,每逢朔望,特别是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日,连续八天,文殊山皆有佛道盛会。整个山寺人山人海,鼓乐齐鸣。尤以文殊菩萨殿香火最旺,信众最多。
如今山寺已毁,碑碣大部佚失,壁画、彩塑,毁之几尽,匾额题识,不翼而飞,考据起来甚是为难。
据说后山百子楼,当地一对青年男女用它做新房结了婚,因用火不慎,引发火灾,竟将一整座古建筑烧毁;有的庙宇,被拆了去修山上的公房;山里一位教师在“文革”中为了表达对党对人民的忠心,领着学生用拔河的方法故意拉倒了某座寺庙……这些仅是传闻,未曾亲眼目睹。但山寺的毁灭,却是历历在目。
文殊山浩劫之后,所幸存《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铭》一方石碑,为大元泰定三年(1326年)元太子喃答失率军驻扎时所立。石碑高1.26米,宽0.77米,厚0.25米。正面阴刻汉文二十四行,背面阴刻回鹘文二十六行,周边饰以花纹图案,雕刻刀法遒劲,工艺细腻。
自元蒙帝国建立,北方的蒙族人大量迁入河西,诸位王爷、大将进驻重要城镇。元太子喃嗒失征羌驻扎酒泉,曾重建文殊寺。碑文云:“肃州西南三十里嘉峪山者,乃一切贤圣栖神化远之心,林泉秀美、涧壑寂寥,神光现于长空,石室藏于畔侧,爰有郑善进,睹此祥瑞,发心修盖文殊殿,已经年远……”
一只鹰在头顶张着双翅安静地盘旋,蒙古善射的勇士们早已远去。
文殊山现存较重要的洞窟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为中心柱式的结构。
中心柱式洞窟出现较早,大约在公元三四世纪已经形成。中心柱式洞窟的作用是礼佛和观像。通常参佛者入主室先礼拜主尊,观释迦牟尼的种种故事,然后右旋进后室观涅磐像,出后室观弥勒,最后出主室。这样构成了礼主尊——观佛“本生”、“佛传”、“因缘”——观涅磐——观弥勒的顺序。中心柱又四面开龛造像,丰富了洞窟的内容。
传说文殊山是文殊菩萨显圣的地方。
文殊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是智慧的化身。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拥有很高的地位。他是众菩萨之首,被认为是如来“法王”之子,因此常称他为“法王子”。
很多人望文生义,见到文殊二字,自然会认为文殊菩萨很会读书,文采很好所以才叫文殊。许多人为保佑家里孩子好好读书、开智慧于是特意来拜文殊菩萨保佑。但其实文殊二字是梵文的音译,也译作曼殊菩萨,梵文中文殊是美妙吉祥的意思。也就是说文殊菩萨的汉译应该是妙吉祥菩萨。
文殊菩萨显圣有种种故事,摘两个如下,大家且选一种意会。
传说在北魏年间,大孚灵鹫寺每年三月的庙会,都会设立“无遮斋”,不分僧俗,不论贵贱,男女老幼但凡是赴斋者,都能饱餐一顿。
一天,有位衣衫褴褛的女子,怀抱婴儿,手里领着一个小孩,还牵着一条狗,跟随人流来到寺院。她见众香客施舍金银,自己却身无分文,于是便剪下几绺头发作为施舍之物。此时,还不到吃斋的时候,贫妇就对主事僧人说:“我有急事,立刻就要走了,请先分给我粥吧。”
按照斋会规定,每人一份食物,知客僧认为婴儿不会食粥,只给她两份。她立即相争道:“我们三人为何给两份?”知客僧没有言语又给她一碗。“我这里还有一条狗呢?”知客僧犹豫一下再勉强给她一份。可是她又说了:“我腹内有子,还应当再给我一份。”她这种行为,引起知客僧的不满:“在腹内还没有出生,怎么还要食物?你不要贪得无厌!”
女子被呵斥后说:“偈曰:苦瓜连根苦,甜瓜彻地甜,是吾超三界,致使阿师嫌。”吟罢,腾空而起,漫天彩云托起满身金光的文殊菩萨,婴儿和小孩变成二天童子,狗变成了绿毛狮子坐骑,文殊菩萨于霞光缥缈之处,又吟偈子道:“众生学平等,心随乃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僧爱何?”寺院内外斋客纷纷面朝菩萨礼拜。
僧人们将贫妇舍下的头发当作黑舍利建塔埋藏。这就是赴斋施发的故事。《清凉山志》还载:“斋主自恨不识真圣,取刀欲剜其目,众遮乃止。”
这个故事我读来是觉得要善待各种违背常理的人,敢于异于常人,应该是必有过人之处。反正我是循规蹈矩惯了,出格起来也难。看一个朋友在QQ上挂着一句,“敢不敢率性些!”看来这跟我有着同样的苦恼。
接着说文殊菩萨显圣之事。据传记载,唐朝大历年间,曾有法照禅师在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目睹道场胜境。五台山是传说中文殊菩萨的道场。
唐大历二年(767年),衡州(即今衡阳)云峰寺有一位法照禅师在斋堂食粥,钵中忽现小型工笔水墨画,朵朵彩色祥云,云中一座巍峨山寺,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再吃几口,工笔画变成了连环画。涧北有石门,石门进去又有寺。寺门题有金色大字,名“大圣竹林寺”。亭台楼阁,巍峨庄严,金沙布地,宛非人间。文殊菩萨与圣众万余人在其中,直到吃粥完毕,才隐没不见。
法照禅师惊讶,何以钵中有如此诸景?很是疑惑,询问诸僧,当时有嘉延、昙晖两位师傅,到过五台山,说他所见到的,正是五台山圣境。法照禅师于是起了到五台山朝礼的念头。
唐大历四年(769年)八月十三日,法照禅师从衡州出发,于次年四月五日到达五台山。六日,到佛光寺前,所见一如钵中所现景象。法照禅师依先前钵中所指方面,向东北行五十余里,果有一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石门前有两个八九岁青衣小童站立,一称善财,一称难陀。
见法照禅师来,很高兴地引他进入寺内,向北走数里,到一寺前,果见寺门题有金色大字“大圣竹林寺”。寺广约二十里,有一百二十进院。院内宝塔林立,殿阁庄严,果真黄金铺地,流渠华树。法照禅师进入殿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狮子高座,宣讲佛法。听毕,法照禅师到七宝果园,见园中果子刚刚成熟,若碗口大,摘而食之,身心通泰。最后仍由两位青衣童子送他出去,回头望时,瞬间寺院殿堂一起消失,不知所踪。他惊诧不已,将这段经历立石为记,据说至今,此石仍在。
可惜我去五台山,并未见此石。
大概是哪位高僧在文殊山得见文殊菩萨显圣吧,于是开窟造像。此时,正是北凉时期。
沮渠蒙逊初建北凉,后凉、南凉、西凉强敌环伺。像是一群梁山好汉,非得决出一个强弱来。沮渠蒙逊重用汉人治国,整顿内政,聚贤纳士,体恤百姓。西凉国力日渐强盛,灭南凉、西凉。而后凉吕隆因后秦、南凉、北凉三方压力,降于后秦而灭亡。
胜者为王,沮渠蒙逊移都武威,称河西王。西域三十六国皆来朝贡,乌孙、龟兹、焉耆、于阗、若羌、兰、且末、小宛……听名字婉约得如同三十六位西域美女,且舞一曲,整条河西走廊晚霞宛若水袖翩翩。
沮渠蒙逊尚佛,他执政期间先后开凿了天梯山石窟、文殊山石窟、马蹄寺石窟和金塔寺石窟……
《肃州县志》记载:“城西南三十里,山峡之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内塑佛像……旧称三百禅室,号曰小西天。”
《西游记》中也有个小西天。说是唐僧师徒行至途中,但见祥云霭霭,彩雾纷纷,下有一所寺院,隐隐传来钟磬之声。山门口高书“雷音寺”,慌得唐僧滚鞍下马。
悟空笑着说,师傅仔细看,莫要上当。定睛细看,却是四个大字,前面还有一“小”字看漏了,写的是“小雷音寺”。
“小雷音寺”里住着黄眉怪,如来、菩萨、罗汉、金刚均是众妖孽所变。因唐僧取经路途九九八十一难未满,故此百灵下界,使他受难。
文殊山石窟始建于北凉时期。此时唐僧还是菩萨,并未转世成为取经人,小西天祥云霭霭,彩雾纷纷,此处当有仙人居住。
后凉后被北魏所灭。接收武威城时户口二十多万,仓库珍宝不可胜计。北凉曾经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可见一斑。
文殊山前山千佛洞窟顶存有北魏时期的伎乐天壁画,可和莫高窟壁画毗美。
伎乐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飞天,出自佛经,梵音“犍闼婆”、“犍闼缚”或“乾闼婆”,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
文殊山千佛洞窟顶的伎乐飞天有浓厚的龟兹风格。龟兹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遥远的沙漠深处的一座古城,那里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龟兹地区自古以来,音乐舞蹈艺术就比较发达,公元四至五世纪,龟兹乐舞已传入中国内地,到了隋唐时期,盛行于宫廷与民间。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龟兹“管弦伎乐,特善渚国”,在龟兹石窟中,尤其是“天宫伎乐”中,得到形象的印证。龟兹石窟里,能歌善舞的龟兹美女手执各种乐器,翩翩起舞。
天使来到人间。
文殊山千佛洞飞天脸型圆圆胖胖,肌肤晕染痕迹突出,上身裸露,用宽飘带作些许遮掩。这是一群健硕的正在草原上追逐嬉戏的鲜卑族女子,听到天乐,心生喜悦,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了吗?
北魏时这里是鲜卑拓跋氏的属地,莺飞草长。洞窟继续开凿。
有鲜卑族人打马而过。
这样的女子可歌舞,可征战,让我想起北朝民歌《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壁画中歌舞的女子梳笼长发,穿上铠甲,跨上战马,就成了花木兰吗?
什么时候她才可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有一种推测,花木兰的故事,就发生于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魏第三任皇帝。在位期间,亲率大军灭亡胡夏、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
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关中地区爆发了卢水胡盖吴领导的武装起义。卢水胡是匈奴别部,因居于卢水而得名。北魏平定关中后,在这里设置军镇,加强对卢水胡的控制。后北魏政权迁徙卢水,加重其赋税,卢水胡人不堪忍受而起义。拓跋焘对沿途响应起义的各族百姓进行了残酷杀戮,力图以高压政策来扼杀反抗。这是一个尚武的皇帝。
拓跋焘镇压盖吴起义时,发现关中地区的佛寺内藏匿武器,拓跋焘怀疑僧侣与盖吴相勾结,于是在445年下严诏灭佛。宣布佛教为邪教,在各地焚毁所有的佛像和佛经,沙门无少长悉坑杀之,禁止佛教的传播。
其实在此之前,他已下过两道灭佛诏书。在438年,拓跋焘诏令五十岁以下沙门尽皆还俗,以从征役,解决翌年西伐北凉所需的人力问题。在444年,拓跋焘再次下灭佛诏,指责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规定上自王公下至庶人,私养沙门及师巫、金银工巧之人在家者,限于二月十五日前遣送官曹,不得藏匿。过期不送,一经查实,沙门身死,主人门诛。
《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中,车迟国国王独尊道教,尊虎力、鹿力、羊力三个妖精为国师,驱众僧人为道家服苦役。唐僧师徒解救落难僧人,还大闹三清观。不知道书中的情节是不是以太武帝拓跋焘灭佛为原形而写。
拓跋族入主中原后大都礼敬沙门,拓跋焘继位之初也是如此。但是,拓跋焘所宠信的宰相崔浩深信道教。道士寇谦之善方术,自诩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天师教盛行一时。后太武帝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受符箓,兴建静轮天宫,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经过拓跋焘的灭佛,北方地区佛教势力陷于衰落,直到拓跋焘死后,继位的文成帝拓跋濬颁布了复佛法诏之后,佛教才得以复苏和发展。
寂静了许久,文殊山这才重又响起“丁丁当当”的开窟声。
文殊山前山第3窟原名万佛洞,《重修肃州新志》称其为北魏建造。龛右侧有北魏原作菩萨像两身。下层龛外两侧壁画剥落,露出底层北魏壁画,有些模糊。是个薄雾笼罩的清晨吧,种种奇花异草簇拥着龛顶生长,仿佛还带着露水。北魏菩萨轻拢纱衣,挠过龛正中的交脚菩萨,影影绰绰而去。
万佛洞中有很多西夏重绘的壁画经变画,构图精巧,用笔遒劲,为西夏经变画中的优秀之作。前壁绘有国师、供养人和布袋和尚,左右壁绘弥勒上生变和净土变,正壁千佛观之令人目眩。
西壁全壁绘西方净土变。抵达西方净土世界,为每个修行者的最终目的。壁画极力描述西方净土世界的完美。琉璃为天,黄金铺地。阿弥陀佛着朱衣居中,无量佛光四起,永无黑暗,佛坐莲花之上冉冉飞来。莲台与佛光相连,宛如飞天女的飘带,一时间满壁风动。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专门接引众生往升西方极乐净土,亦称为“接引佛”。菩萨、弟子、护法、天人、圣众如云,着青衣裳的菩萨从左右和台阶下向阿弥陀佛缓缓走近,步态婀娜,天乐不鼓自鸣,头顶圆形佛光,如一盏盏高举着的灯,哪里还有黑暗?飞天四面起舞,青雀自由翱翔,事事皆如人意……有百乐而无一苦,故曰西方“极乐”世界也。
壁画上西夏时的四身天王肌肉鼓涨,浑身充满扩张的力量。
东壁下部绘有尸毗王本生、须达拏太子施象等故事。窟内还绘有大勇太子舍身饲虎本生故事。
佛对阿难说,在上一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国名叫大车国。国王有三个太子,第一太子叫大生,第二太子叫大天,第三太子叫大勇。
一次,国王到城外山林里观景游猎,三个太子也随同前往。在深山里见到一只母虎刚生下七只小虎,饿得奄奄一息。别人只是围观徘徊,没有济救的办法,只好离开了。只有大勇太子,满怀慈悲的誓愿,舍身布施给了老虎。
当太子舍身饲虎的那一刻,深宫中的王后在午睡中梦见种种不吉祥的事:乳房被人割掉;牙齿全部脱落;天空中的鸽子被老鹰叼去。王后从梦中惊惧醒来,只觉胸前乳房有乳汁流淌而出。
看到林中太子遗骨狼藉,国王和王后当即昏迷倒地。
佛继续对阿难讲述说,过去之世的大勇太子,就是今天说法会场中的我,过去之世中的国王,就是现今我父王净饭王,王后就是现今我母摩耶夫人,大太子就是弥勒菩萨,二太子就是文殊菩萨,那时的饿虎就是现今姨母波阇波提,七只小老虎就是现今的弟子目连、舍利弗和娇陈如等五比丘……
佛在墙壁上拈花微笑。
文殊山石窟静谧,头顶浓云晕染变换,这是一幅什么朝代的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