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并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应该在在校期间就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让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就业环境。
关键词: 旅游管理教学 人才培养模式 市场需求
目前,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既需要有着专业职业能力的人才,同时综合能力、综合素养也被划入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中。而结合旅游管理教学的现状,很多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在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快速融入职业轨道,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磨合期”。这对于学生来说,在就业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不少困难。
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为社会输送的是专业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一旦具有职业能力,就能很快与市场接轨,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在校期间,应该注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以下是笔者关于旅游管理教学如何从市场需求出发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进行准确专业定位
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中存在着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对于人才管理培养缺乏一个整体的清晰的目标,定位方面不够实际,学生成为“试验品”,甚至“牺牲品”,不少学生对于自己为何要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学习这个课程今后要做什么,沿着怎样的就业方向前进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整体、合理的思路。
所以,学校要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市场需求做深入而细致的调研,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一些学校已率先尝试的“定单式培养”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另外,要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特长,准确把握区域环境和评估优势师资力量,即集中整合自己最优势的资源,打造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这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这种对毕业生的准确定位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做深入的调研。一方面,旅游专业的专业教师需要深入旅游企业一线,与企业的领导及其他人事需求单位进行多方、反复沟通,了解旅游职业岗位对该专业的能力、知识、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搜集他们对学校教学内容、对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反馈信息及相关建议,通过调研和反馈,学校将对本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及工作情况有较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修订以往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及模糊的定位,使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二、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设置都是基于教学任务的角度出发的,不少教师都是讲完课就不了了之,对于专业的应用等方面涉及较少。所以笔者认为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该是合理科学的实践课程。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仍然需要听取旅游企业的负责人及本校往届毕业生的意见和反馈。他们才是最有资格发言的群体,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让他们对该专业未来的需求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本校的毕业生也非常乐意看到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为母校的教学改革及其他学生的培养做出贡献。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这些来自于旅游企业一线的意见能够使原本不甚合理的课程设置更合理和完善,使毕业生更符合社会的需求,为企业所欢迎。
三、强化师资管理建设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基础性环节。首先要鼓励现任教师继续进修,巩固和扎实其专业理论功底,可以通过对现有旅游专业教师进行分期分批专业培训,将其派遣到国际、国内比较知名的旅游院校进修,使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并深入了解相关业务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其次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兼职教授,以专题讲座、讨论或报告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除此之外,由于旅游业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特殊要求,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由于具有与旅游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经历,与纯粹进行理论研究的教师相比,他们更能够抓住旅游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的精髓,摆脱“纸上谈兵”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可以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等项目,以提升专业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到旅游企业中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从而深入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态势,熟悉具体领域岗位的操作能力,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这也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建军.地方高校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新思维[J].旅游学刊,2009(21).
[2]于兰.告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