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2013-12-29 00:00:00温亭亭
考试周刊 2013年62期

摘 要: 新课标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有了很大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加大了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视。理顺课堂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加强史论结合,组织同类知识进行对比,并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对提高教学实效性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极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实效性 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及文化底蕴等,从而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均得到充分的发展[1]。而历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能够极大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实现新课标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正确理解并贯彻新课标理念,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每个教师不断探索的主要课题。

1.合理制定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而制定合理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必须正确理解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的的要求。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规定了高中历史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实际上,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只是一个最低的教学标准。

教师全面正确地理解了新课标的内涵后,不能满足于完成了规定的教学内容,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在此基础之上,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如在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学习中,主要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虽然它是两周时期确定的政治制度,但与夏、商两朝的政治制度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认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础上,对夏、商两朝的世袭制、神权与君权等内容进行适当的了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创设高中历史教学情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新课改提倡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与交流,并确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创设具有新意和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讲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新阶段”时,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歌曲《春天里的故事》,通过音乐和画面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慢慢将久远的历史“重现”在学生眼前,烘托课堂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2]。

当学生思维被很快调动起来后,结合歌词内容,设计问题进行提问。如歌词中1979年春天,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老人是谁?指的是哪一件历史事件?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政治环境……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良好的课堂氛围更能吸引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论结合

历史的学习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从而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开历史真正的面纱,了解历史的形成过程,并进一步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最后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3]。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和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是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和事实的分析及判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科基本理论教学,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高中历史教材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因此对历史的认识贯穿了历史的、唯物的及辩证的观点,如人类和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矛盾形成历史运动,人类社会在矛盾中不断前进;一切历史现象受因果关系支配;历史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与回复性的统一,并呈螺旋式的上升运动;一切历史的发展都具有其偶然性及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必然性;历史事件的本质决定其性质,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因此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4]。

网上曾有人讨论,如果没有之后的全军北伐,则太平天国可能已取得成功;光绪皇帝若拥有实权,戊戌变法或许会取得成功;如果袁世凯短寿或早死,则辛亥革命的局势也许会大不相同,等等。这些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因为它们仅看到了现象而未抓住本质,忽视了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的支配地位而只看到历史的偶然性,且过于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只有真正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偶然性与必然性联系起来,才能抓住历史事物之间的本质关联,揭示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使他们领导的民主革命注定无法取得胜利。只有加强史论结合,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

4.组织高中历史同类知识对比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能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一步到位,尤其,高中生易受其思维水平的制约。因此,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同类知识的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准确地巩固知识,理清知识要点,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最终提高学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关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较量部分,可将同类知识进行对比,通过制作表格,对比分析君主立宪制与总统共和制的相同点,发现两者立法机构均是议会,均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体制;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揽行政权力等。同时可将两者国家权力中心、议会产生方式及政府政治特色等很多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同类知识点间的对比,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了十八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5.转变高中生的学习方法

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由教师贯穿整堂课的单项知识传递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逐渐发生转变,不仅是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另外,教师也是学生意见的倾听者。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角色转变的前提。伴随着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明显,学生积极转变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与同学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事实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更适合新的教学环境,对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都有极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理顺课堂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加强史论结合,组织同类知识进行对比,并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而只有历史教学实效性的实现,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达到新课标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保证高中历史教学更科学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彬彬.开展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提高历史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3):114.

[2]王晓青.浅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学周刊:C,201115(6):121.

[3]张如强.浅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J].教学研究,2010,12(5):56.

[4]陈志学.谈如何提高高中历史的实效性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18(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