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探索

2013-12-29 00:00:00侯晓杰
考试周刊 2013年62期

摘 要: 根据园林专业树木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文章分析了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园林专业和园林树木学课程的特点,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优化、实验与实习课时比例的增大、教学手段的丰富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园林树木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园林树木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园林树木学是园林、园艺、风景园林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讲授园林树木的形态分类、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城市园林树种选择及园林树木配植应用等内容。园林树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历来都很受重视。在几年的树木学教学中我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兴趣淡,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等,针对教学改革的需要,为一步提高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内容多,涉及面广泛,课时少。

园林树木学内容较多,涉及园林树木的分类,美学功能、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生产功能,树木的生物学特性,树木的选择和利用,配置原则、方式,城市园林树种的调查和规划及园林树种的形态学特征,地理分布、习性、繁殖和园林用途等方面,涉及生态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苗圃学等学科的知识内容,内容繁多,但该课程的课时有限,以衡水学院生物科学系为例,理论课时60,实验课时12,这种课时的分配对于园林专业的主干课程学习极不合理,加上现在学生负担重、在校时间有限等目前只能缓解这一问题[1]。

1.2理论和实验实习课时分配不合理。

以衡水学院为例:园林树木学的理论课时为60,实验课时为12,实习课时为一周。对于园林树木学这一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来说,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分配不是十分适合。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树木的形态特征、应用方式、配置方式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吸收。另外,实习课时少,实习地点选择南方,对于北方的学生来说北方的树木种类就缺乏实践性,但如果选择北方,则学生的知识面不能拓宽,这些都是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1.3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以教师课上讲解为主,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另外,该门课程的考试以笔试理论知识为主,这种模式无疑降低了学生对于实践的重视程度[2]。

1.4学生缺乏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好课程的重要前提。园林植物景观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景观之一,而树木景观是构成园林植物景观的主体和框架。园林树木学的教学对规划园林植物景观极其重要,为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部分学生认为,学好园林设计是最重要的,对植物学方面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2.改革方案

2.1选择适合学校和学生的教材。

正确选择适合自己院校及学生的教材是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证。目前《园林树木学》的教材很多,衡水学院园林专业选用的是臧德奎编著的《园林树木学(第2版)》,为全国高校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规划推荐教材。该教材是根据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编写的,力求做到在阐述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反映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注重本学科的系统性及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内容分为绪论、总论和各论三个部分。绪论和总论着重于理论阐述,各论讲述全国各地习见的园林树种。各论中裸子植物部分按照郑万钧系统,被子植物部分按照克朗奎斯特系统,全书共收录园林树种97科319属653种,其中裸子植物10科32属78种、被子植物87科287属575种。在编写上按照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习性、繁殖方法和园林应用进行论述[1],[2]。

2.2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学时的限制,为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对将来工作和学习有用的知识,根据园林专业的特点,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部分取舍。根据衡水学院园林专业课程的设置,在总论的讲授时,园林树木的植物学分类方法结合植物学的内容简单介绍,园林应用中的分类重点介绍,园林树木的美学原理结合园林设计初步课程只做简单讲解。在各论的学习过程中,结合苗圃学课程,简单介绍树种的繁殖方式。另外,针对教材中各论知识较多,以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园林专业为例,在各论内容中我们重点讲解北方园林中常用的树种及有潜在应用及部分南方园林中的常用树种[3]。

2.3增大实验、实习课时的比例,加强实验内容的考核。

园林树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有限的学时下,我们应该增大实验和实习课时的比例,给予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客观存在的树种个体前学习,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记忆能力及应用能力。将树木学不仅局限于理论笔试的考核,将实验内容的考核同理论考核一样作为重点,扩大考核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能力[4]。

2.4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针对园林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和个案教学法等[5]。比如,在讲解树种的选择和应用时,以衡水市为例,启发学生思考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从而联想可应用树种的种类。在学习树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时,可让学生搜集树木的生态学功能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增强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是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的改革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是板书,现在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以图片的形式展示树木的形态特征,从而把抽象的特征和术语形象化、具体化,使其与真实树种联系起来,全面客观地展现不同树木种类的重要特征和用途,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教学效果,而且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和信息量。

参考文献:

[1]李景照,黄红慧.园林树木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9):106-107.

[2]付晓云,周广柱,李智辉,年玉欣.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10(5):585-587.

[3]王杰青,朱军贞.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224-4225.

[4]易咏梅,艾训儒,姚兰.对《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思考[J].教改创新,2013,17:65-66.

[5]徐学华,李玉灵.关于生态学专业“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5(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