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追问就像是一条让学生思维火花迸发的导火索,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有效追问”中触摸语言,与文本展开有效的对话,并在对话中提高阅读的质量。笔者在执教《第八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时做了以下尝试,效果较好。
【教学片断一】(感悟布鲁斯王子“几乎失去了信心”)
(在第一自然段中学生对布鲁斯王子留下“英勇无比”的印象后,出示:对这场战争,布鲁斯几乎失去了信心)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对这场战争,布鲁斯几乎失去了信心。
生2:对这场战争,布鲁斯几乎失去了信心。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布鲁斯王子为什么会失去了信心?
(师板书:失去了信心)
师:同学们,“布鲁斯为什么会失去了信心?”表达准确吗?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
师:哪个词不能少?
生(异口同声):几乎
师:为什么?
生3:因为有了“几乎”就表示布鲁斯王子还有一点信心,没了“几乎”就说明布鲁斯王子完全失去信心了。
师:那现在能将刚才的问题补充完整了吗?
生4:为什么布鲁斯王子几乎失去了信心?
(师板书:几乎)
……
【反思】“几乎”一词的理解不是在大多数教师常用的出示两个句式(①对这场战争,布鲁斯失去了信心。②对这场战争,布鲁斯几乎失去了信心。),让学生比一比,再说一说哪句好,好在哪里。这样的形式不够自然,训练的痕迹太重。而以上教学,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能在提问题时运用这个词语,不经意间教学目标已达成。
【教学片断二】(感悟布鲁斯王子“感动极了”)
(出示课本第63页插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看到的布鲁斯是什么样子的?
生1:我从布鲁斯紧握的拳头看出他又充满了信心。
生2:我从布鲁斯坚定的眼神中看出布鲁斯又充满了希望。
生3:我从布鲁斯右手握剑看出他好像就要开始新的战斗了。
师:所以课文第四自然段写道(出示后引读):
生4: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们有疑问吗?
生5:布鲁斯王子因为什么而感动?
师:好一个感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看。
生6:一只蜘蛛正在结网,……这一次它终于结成了一张网。
师:布鲁斯是被——
生7:布鲁斯是被蜘蛛结网感动了。
师:蜘蛛结网,这是一个多普通的生活现象啊,怎么能让布鲁斯王子感动了呢?
生1:因为蜘蛛不灰心。
生2:因为蜘蛛坚持不懈。
生3:因为蜘蛛永不放弃。
师:蜘蛛是怎样不灰心的结网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圈出词语。
生1:我圈出的是“丝断了”“网破了”这两个词,因为这是蜘蛛第一次结网,第一次结的网就被风吹破了。
生2:我圈出的词语是“重新”和“再次结网”,蜘蛛第一次没结成,但它没有停止结网,开始了第二次结网,可又被风吹断了。
生3:我圈出了“结了断,断了结”,我看出蜘蛛结了好几次,网都被风吹破了,但它没有灰心,一直在那里结网。
师:蜘蛛结了好几次,那它在成功之前一共结了几次啊?
生(齐):七次。
师:一个“结了断,断了结”就让我们明白了蜘蛛前七次结网的情形。
生4:我还圈出了“不灰心”“从头干起”“终于”这几个词语,从“终于”这个词我看出蜘蛛结网真不容易。
师:看来你也被蜘蛛结网感动了,把圈出的词语带进去读一读,读出蜘蛛的不灰心。(生读)
师:布鲁斯躺在木板上望着屋顶,无意中看到——(指名读)
生5:一只蜘蛛正在结网,……终于结成了一张网。
师:布鲁斯看到了蜘蛛结网,他看到的仅仅是蜘蛛吗?他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看到了——
生1: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带领军队,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可一连打了七次仗都失败了。
生2: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因为失败了七次,而躺在山上的磨坊里唉声叹气。他对这场战争几乎失去了信心。
师:他心里也许还会想——
生1:蜘蛛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成功,但蜘蛛并不灰心,从头干起,终于结成了一张网,我也是一连失败了七次,我也要像蜘蛛一样干第八次!
生2:我也一连失败了七次,却躺在这里唉声叹气,难道我连一只蜘蛛都不如?不,我也要干第八次!
……
师:是啊,布鲁斯看到了蜘蛛结网,想到了自己,想着想着,他感动了。
……
【反思】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就像一个“纵火者”,几次“追问”,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学生走进了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语言文字运用中走进了人物内心,与布鲁斯王子感同身受,他们感动着布鲁斯的“感动”,“感动”之情在学生心中不断厚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