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识字教学以教定学,教师往往把儿童假设为无知者,课堂教学总是教师讲学生听。语文课程标准则强调把儿童当成知识的探索者,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探究新知,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采用“课前自主识字——课中自主交流——课后自主巩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一、课前自主识字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识字教学也是如此,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驱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掌握的知识有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所以,在起始阶段,我教给了学生“读课文——圈生字——找朋友——记字形”的自主识字模式:第一步:借助拼音,读读课文,了解生字所处的语言环境;第二步:根据课后生字表,在文中把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第三步:想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给它找几个朋友;第四步:你能用什么方法又快又牢地记住这个字?
二、课中自主交流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同桌之间或在四人小组内介绍自己认识的字,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交流。这环节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学生总结出有效的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1.针对汉字的特点和性质展开联想
(1)汉字是表意文字,起源于图画。学习时,我们可将字与某一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使字形象化或赋予字以意义。如在学习中,不少孩子把“兔”写成“免”,这时教师应予以点拨,引导孩子进行联想:“小白兔那短短的尾巴多可爱呀,你怎么把它的尾巴给弄掉呢?”再如学生易混淆“买”和“卖”,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卖东西的人当然要带秤了,所以上面有个“十”字,如同秤上的钩码。通过联想,学生记住了字形,使用时就不会再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了。
(2)比较字形的异同,避免脱离音、义孤立地识记字形。如学习“圆”与“园”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懂得其所表示的意义。“圆”指形状,有圆珠笔、圆月、圆盘……“园”指供人游览娱乐的地方,如公园、花园、果园等。懂得了不同的字所代表的意义,就能更好地掌握字形。
2.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记忆规律,采用直观、有趣的识字方法
莫洛佐夫证明:一、二年级学生对具有游戏因素,但又不是把学习变成游戏的学习形式很感兴趣。学习中采用各种有趣的识字方法学习,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让他们学到许多识字方法。
(1)儿歌识字法。根据儿童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编一些顺畅自然、琅琅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效果很好。如根据“青、清、晴、蜻”编的儿歌:“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蜻蜓天上飞。田中青蛙大眼睛,保护庄稼吃害虫。”
(2)谜语识字法。如“十月十日”是“朝”字,“多字的一半”是“夕”字,“北京城外两场雨”是“凉”字。
(3)比较识字法。法拉波诺娃通过观察研究证明:儿童的知觉中,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精细的分析综合的特点。识记生字时,学生往往只能记住字的大体轮廓,所以教师要加以点拨。如“商”与“摘”二字里的“八”和“十”,教师应加以指点,让学生进行比较:“古代的商人是什么模样的?是嘴上(口)留着一撇八字胡。”教师还可用鲜艳的色彩,突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加以比较。
(4)演示识字法。如“灭”:用木板往火上一压,火熄灭了;“看”: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做出看的动作。
(5)游戏识字法。如采用“摘苹果”“找朋友”“加一加”“减一减”“辨一辨”等游戏,识记字形。
三、课后自主巩固
记忆的保持主要靠有计划地复习。识记之后,如不及时复习,就会遗忘。因此,我们要善于组织复习工作,而复现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我并不赞同让孩子五遍、十遍地书写生字,这种形式单调的做法,容易使孩子疲劳,且效果不理想。所以,我让他们自主选择生字,或者积极创设条件,通过指导学生写话来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运用学过的字,如看图写话、模仿写话、拓展练习等。如《秋天》一课,学了“蓝、落、金”等生字后,我给学生“蓝天、落叶、金黄、大雁、稻田”等词语,让他们用上这些词,写一段描写秋天景色的话。这样把要识记的字词编成句子或短文,将写字、说话、写话融合在了一起,学生边写边学,寓巩固生字于有趣的写话实践中,不仅提高了记忆的效果,还提高了综合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和社会生活沟通,使儿童尽快地从“我”跨入更广阔的空间。所以,我引导学生把教材向课外延伸,把学习生字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制作“识字课本”。我每周设计一个主题,如“可爱的家乡”“自选商场”“动物运动会”“美丽的花儿”“金色的田野”“我是小导游”“逛家电商场”等,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主题自己动手,把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广告纸、商品包装物,还有各种报纸杂志收集起来,通过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成为学生巩固识字的最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