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以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又以写人记事的居多,所以对这类文章的教学进行探讨十分有必要。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写人必定写事,以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而写事也往往离不开写人,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那么,写人记事类文章究竟该如何教学才更有效呢?下面就以《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教学谈谈我个人的浅见。
一、以事情为主线,梳清文章条理
写人记事类文章内容浅显、语言直白、结构清晰,相对来说,学生也喜欢阅读,容易理解。所以在组织教学时,教师无需对文章结构、层次条理、题材特点等作太多的分析。完全可以“去枝斩杈”,在学生自读后并对文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门见山地展开对人物及事情的教学。
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课,教师可以先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和文本第一次对话,然后以“课文重点讲他们的几次见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梳清文章条理。但要注意,这个环节的教学不是孤立地为分析文章条理而抛下问题的,而是为下面的“三次见面”作铺垫的。因为“三次见面”中有大量的人物描写,可以从他们不同时期的表现来探讨其特点。这样教学,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所以是科学的、合理的,也是更有效的。
二、以人物为中心,解读追求立体
写人记事类文章重在对人物的理解,这一点无可厚非。首先,对人物的理解不能像观看战争片那样,用好人和坏人来定位剧中人物,应该追求立体丰满。因为很多时候人物是多重的、复杂的,甚至有着阴和阳的双面性。比如,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典型,他既有伟大的一面,又有平凡的一面。文章旨在从人文、多元的角度看待这个人物,教育学生既不要盲目崇拜伟人,也不要因为他们有不如常人的地方就鄙视他们,而应该用一种常人的眼光平视他们,接纳和包容他们的不足,将他们当成我们身边的普通一员来对待。
其次,文本本身的教学也应追求立体丰满。在处理这篇教材时,不能简单围绕“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人吗”这个问题组织教学,仅仅停留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上。在课堂结尾,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为什么愿意与小女孩相处?以此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懂得友谊的建立基础,那就是真诚、平等。这样解读,可以将教材的内涵往纵深处挖掘,使学生的思想更深邃,思维更开阔,也使课堂教学更加饱满、厚实。
三、以对话为重点,朗读训练扎实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对于写人记事类文章,在指导朗读训练时,应该根据文章对人物刻画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千万不能面面俱到。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文章中,对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两个人物进行刻画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量的语言描写,这是指导学生朗读的闪光处,也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地方。
那么,对于对话朗读训练,我们应该提出怎样的要求呢?我认为,不可单纯地靠朗读技巧的传授来指导。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过:“朗读就是说话。不要朗读一个样,说话又是一个样。”所以,人物对话训练更应生活化,应要求学生像自己说话那样去读人物的“说话”,把自己融入其中,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文中人物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话,身临其境地读出画面,让文字自然地生动起来、鲜活起来。
四、以学法为目标,读与写相结合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对于这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从而在学生自己创作文章时能灵活运用,从文章的立意、语言的表达、人物的刻画等多方面构思,写出较高水准的文章。当然,我们在指导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地要求学生仿写,而应该截取文章中描写最成功之处,引导学生总结写法。
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课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就非常成功,简简单单、寥寥几笔,即将一个不修边幅、不拘小节、邋邋遢遢的爱因斯坦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设计这样一个训练的环节,让学生抓住特点进行人物外貌的仿写,学生不一定非写不可,也可以动口说说。假如能这样长期地训练下去,我想学生对这类文章定会把握得当,写作水平自然而然也会提高。
总之,写人记事类课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而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即带着某种新的、独特的见解有目的地去阅读。显然,这种能力不能一步到位,要有个逐步培养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关注作者和书本内容入手,逐步达到关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对写人记事类文章的个性化阅读方式。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