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字理析词

2013-12-29 00:00:00韦寿强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8期

字理教学是按照汉字结构特点,揭示汉字音、形、义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识字教学,包括字理识字和字理析词。对于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字理析词,很多初次参加字理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重视了字理教学,又忽略了阅读教学;强调了阅读教学,字理教学又不能突出。如何上好字理教学课呢?

一、 围绕中心抓重点,选好字理析解的字词

阅读教学中,不是每一个字都要讲字理的,要选取那些能体现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能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字词,运用字理教学进行品词析句,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思想价值和语言价值。

例如,《小草之歌》(语文S版第七册)主要写了小草非常渺小、非常普通,却不惭愧、不气馁的特点,赞扬了普通人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高尚品格。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品词品句,领悟小草平凡而又高尚的品格,增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课文里体现小草“小”的词语有:“渺小”“微不足道”;体现小草 “高尚”的词语有:“献”“不惭愧”“不气馁”等。这些都是重点,都需要精雕细琢、慢慢品味,这就非常适合字理教学。

周瑞宣教授认为,字理教学要重点抓住三类字词。一是对理解课文内容起到关键作用者。如上面所举《小草之歌》中的重点词。二是易错难懂者。如强壮的“壮”,学生容易写成梳妆的“妆”。“壮”“妆”的区别,讲不讲字理,效果大不一样。这两个字都是会意字,“丬”原写成“爿”,是床板的象形,表示床铺,“士”是战士,男子汉的象征,“壮”就是像男子汉那样强壮。“女”是女子,女子爱美,“妆”会意为女子起床后坐在床上梳妆打扮。所以“壮”用“士”字、“妆”用“女”字。这样解析字理,形象突出、泾渭分明,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不会再混淆。三是有丰富文化内涵者。如“夏天”的“夏”字,也是华夏民族的“夏”,其古体字就是一个昂首挺胸、叉腰站立、气吞山河的大汉形象。华夏民族就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先这么高大威猛、器宇轩昂,作为中国人是多么骄傲自豪啊!这类字,只有用字理去说,才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按照字理析解程序进行教学

确定了字词,关键就是如何教了。黄亢美老师在给课题组成员作字理教学理论知识辅导讲座时指出,字理识字的基本程序为:1.依据语境,引出生字(引出);2.析形索义,理解本义(析解);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义(返回)。笔者试以《小草之歌》的一个字理教学片段为例进行分析。

师:哪句话、哪个词语写了小草的“小”?

生1:我是一株小草,大千世界,我很渺小。

师:渺小的“渺”是什么意思?你怎样记住“渺”字?

生2:渺字是形声字,“氵”表意,“眇”表声。

师:对, “眇”读作miǎo,表示“渺”的读音就是“miǎo”, “氵” “眇”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无边无际的水面)

师:这幅图的意思就是“渺”的本义,指水面辽远的样子。你能说一说“渺”字为什么这样写吗?

生3:因为是水面,所以用“氵”;水面宽或者不宽,眼睛能判断出来,“目”表示用眼看;水面太宽了,一双眼睛看不过来,用“少”表示眼睛太少了,看不过来。

师:你真聪明,这样理解很有道理。“渺”是水面太宽的意思。渺小,用大衬托小,大的极大,小的更小,广阔无边的水面上,微小的东西就更加小了,用一个成语表示就是——

生4:微不足道、毫不起眼。

师:“我是一株小草,大千世界,我很渺小。”这句话中你怎样理解小草的渺小?

生5:小草的世界就是大自然,就是植物王国。在花草树木的天地里,小草不如树木高大,不比鲜花漂亮,不比果实有用,非常渺小,非常微不足道。

这个环节,教师首先用问题引出“渺”字,通过索形求义,得出“渺”的本义和引申义。然后,返回课文中,引导学生理解“渺”的文中义,赋予“渺小”具体的内容:在花草树木的天地里,小草不如树木高大,不比鲜花漂亮,不比果实有用,非常渺小,非常微不足道。这样,字理教学就变得血肉丰满起来。

三、随文识字,以字说文,处理好字与文的貌与神、形与质的关系

语言是思想的外在形式,文章由文字组成,文字只有依附于具体语境来表达思想,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意义。但初学字理的教师硬要区分出究竟是字理课,还是阅读课,这是对字理教学理念的误解,只能算是识得字理之形,丢了字理之魂。这些教师认为,字理课就是要用课件(带动画的),就是要把汉字从“实物—抽象图画—古文字—今体字”的演化过程演示清楚,将“课件”当成了字理课的标志。于是,他们在上字理课时,千方百计找课件,极力模仿示范课,弄得东施效颦、漏洞百出。

其实,字理教学的精髓在于析形索义、理解本义,在于讲清汉字的构造原理,弄清汉字为什么这样写。在识字教学中,只要分析字形,探索本义,理解文中义,就是字理教学。至于采用什么方法,用不用课件,并不重要。高明的教师仅靠一支粉笔,加上语言描述,同样能上出精彩的字理课。

总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字理的精髓,将字理教学融于阅读教学之中,通过品词品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体验人物的情感脉络,字理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结合就有可能达到无痕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