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冷场”现象的教学应对

2013-12-29 00:00:00任惠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8期

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教学新手,还是教坛上久经沙场的老将,课堂上都不免会遭遇“冷场”。“冷场”现象可分为主动“冷场”和被动“冷场”。主动“冷场”,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是一种教育智慧,有一定教学价值;被动“冷场”,是一种教学意外,如果处理得当,同样有教学价值。教学中,合理调控,有效避免被动“冷场”,这是语文课堂教育艺术,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难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避免被动冷场

[案例]《水》教学片断:

师:仅仅是“一勺水”,要分给四兄弟“淋浴”,能用“倾注”吗? 能“像一条小溪流”吗?能“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吗?是不是矛盾了?

生1:我认为不矛盾。“一勺水”要给四兄弟“淋浴”,的确是太少了,但是,当时对我们四个“快要被风干的狗尾巴草”来说,哪怕是一滴水也显得十分珍贵,何况是“一勺水”呢!

生2:这一勺水是母亲亲手从水窖中打起的凉水,加上母亲还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就更加凉爽、舒服了。水虽然少,但感觉那水很多。

师:是的,此时此刻,这“一勺水”的价值是宝贵的,情感是神圣的。因此,“倾注”“像一条小溪流”等描述,不但不矛盾,反而将“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肌体的凉爽与舒服、内心的惬意与幸福真切地表达出来,起到了一般语言难以表达的效果。

教师充分利用了ewLh+4a6WRRt924qyftBZJVO9/o2AF3kzLFkyYUhzus=“一勺水”描写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之间的错位和差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周围的教育资源,选取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受和体会。

二、设置有效问题,避免被动冷场

[案例]《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片断:

师:面对厄运,谈迁是什么反应呢?

生:“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

师:假如你现在就是谈迁,你已经三天三夜没吃东西了,会饿坏的,你吃一点吧!

生:(摇头)书稿不见了,我心痛得像刀绞,哪吃得下什么东西啊!

师:谈迁啊,你已经几夜没好好睡觉了,难道你不困吗?

生:我困啊,但我睡不着,想到20多年的心血一下子没了,我怎么睡得着呢?

教师紧扣“茶饭不思,夜难安寝”这八个字,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替文中人物说话,诱发学生思维。问题和认识是紧密联系的,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首先,问题难易应适中,体现教学的启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其次,问题数量要适中,即系统又科学。要遵循启发性原则,紧扣教学目标,难易适度,避免问题太多或太少,提问要面向全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当有的学生参与讨论并不积极,课堂出现冷场时,教师应考虑学习任务是否过难,使学生难以回答;同时,运用教学机智作适当帮助,如重述或解释问题本身,或提示关键词,或提供学习材料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引导,避免被动冷场

[案例]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片断:

有位教师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中的 “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请大家好好读读这一段,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徐悲鸿每餐只吃那么一点东西,他不会饿出毛病来吗?

师:(露出失望的神情)你听清楚老师刚才的问题了吗?坐下去!

(学生不好意思地坐了下去,整节课再也没有吭声。)

生:我觉得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

师(表情严肃地追问):仅仅是生活清苦吗?

(学生语塞,其他学生没有人举手了。)

师:徐悲鸿为了提高自己的画技,宁愿过着清苦的生活。你们感受到徐悲鸿为了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了吗?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激励、唤醒、鼓励。”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其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都会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坚持正面引导,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满足学生健康的心理需求,树立对学习、生活的自信。

在案例中,教师武断的评价给第一个学生“当头一棒”,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对第二个学生的回答,教师既没有评价,也没有给以鼓励和点拨,因此造成其他学生不敢举手,课堂上出现冷场也是难免的了。学生的学习很容易受情绪影响。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能艺术地评价学生,作为教师应给予肯定、真诚的鼓励以及巧妙的点拨。

课堂上,需要让孩子活跃,给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时间和机会拿捏有度,收放自如。该让孩子活跃的时候“动中有静”(看似场面热闹而混乱,但中心明确,主题凸显);该让孩子静心品读的时候要“静中有动”(看似安静冷场,但思维活跃、心中澎湃)。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跌宕起伏的,充满挑战的,应该存在着“尴尬”、“冷场”和“激烈的思想交锋”。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砥砺,课堂才是有深度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