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人云:“感之于物,受之于心。”这就是强调用心去感悟。那在课堂中怎样让学生体验感悟呢?
一、在品味语言中体验感悟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只有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顺利地达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的目的。语文课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让学生去品读语言文字,去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其中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主的阅读、自能的感悟和自动的内化。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第一自然段中的一“攀”一“爬”是以动写静,把静态的藤蔓写出了动态感。这里可先让学生品读感悟。再让学生读这一段话:“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学生在诵读之中感悟到了藤蔓的勃勃生机。写藤叶用了“长长的藤”“绿绿的叶”,学生读出了藤与叶的重叠韵味,体味到了郁郁葱葱之感。教师指导学生对比读这一句的前后两个部分,让学生体会到农家小院的清新美:勃勃生机、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美得自然而淳朴。学生采用各种方式的品读感悟,先有了感性认识,再激起了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体会到课文的文美、境美,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
又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效果,感悟其内涵。比如:指导理解“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留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个句子,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运用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而这文章的开头,作者通过自然现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不断追问“我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形成照应。通过对比感悟,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思索严肃的人生问题,能够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品味语言的方式有多种,最终都是要皈依语言本身的。语言品味的过程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的过程。课堂中,教师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形象生动的生活H8A2WoECB12tEB6mrOgFWQ+CFaL9vG9F5HtEdQW16p0=画面,让学生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生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彩。这就要求教师巧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真正学会品味语言文字。
二、在展开想象中体验感悟
叶澜教授曾这样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想象便是这“生命的涌动”过程中最强大的推动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图像;同时,把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对文章的词句进行扩展,将文章中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图像,这样就能更为全面地感受并体验文章的主旨。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情景交融的句子,体现了深邃的艺术境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李白,那是怎样的送别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汪伦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 ……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教学要产生作用,必须经由学生的感悟体验,才能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最后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以化实为虚的手法,从现实生活出发,把喷珠溅玉的瀑布从高空倾泻而下想象成银河自九天而落。诗中有画,把现实中的瀑布和想象中的银河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不着斧痕,匠心独运,真实地传达了“落”字所活画出的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跌宕气势。文本所蕴涵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起到净化灵魂和升华情感的作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的读,有体验的读。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就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工夫。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感悟,引发他们的思想共鸣。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用串讲代替学生的体验,不能用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而要在情境中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进行自我感悟,以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在回归生活中体验感悟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经说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感悟性的阅读既是对体验的主体的解放、个体阅读潜能的释放,更是尊重生命、关爱人生、培养个性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诠释,将自己的领悟表达出来。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课,表现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表达的效果。比如,在对“扑腾”等重点词句的教学中,采用联系自己生活的方法来理解。特别是对“盲”字的处理,更是综合运用分析字形、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盲”字的意思,真切感受盲童黑暗、孤独、寂寞的世界。在最后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春节晚会上“千手观音”的视频、残奥会上获奖运动员的图片,引导学生完成填空,进一步感悟这些残疾人对生命的热爱。学生通过体验感悟,抒发了自己的真情。这个教学环节的安排,自然地把生活中的资源引入课堂,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更进一步感悟到了文本的真正内涵。
又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旋律响起。学生一边齐声欢唱,一边体验感悟。这时,学生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加深感受。
生活是真实的世界,从生活中选取情境,设置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思考、辨析、提升,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基于生活的感受而又不拘于生活的细节,是课堂回归生活的一个基本思路。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实例,精选巧用,引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内化提升。凡是生活中常见的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素材,都应该灵活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感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悟出真谛。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体验感悟的平台。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的升华。但是,在阅读过程中两者不是相互分离,而是彼此交融。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必须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选择运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