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教学的审美体验

2013-12-29 00:00:00黄永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8期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反观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对美文的肆意糟蹋现象比比皆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我们忽略了培养学生对美文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欣赏的能力。

这里,让我们联系具体的作品,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审美体验,使学生的性情品格获得陶冶、升华。

苏教版第十二册的课文《碧螺春》,描绘的是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文章文质兼美,情韵悠然,字里行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审美资源。它散发出清新的气息,飘逸着馥郁的茶香,读来如诗如画,让人不忍释卷,给予我们的无疑是一种陶然欲醉般的审美享受。可是采茶和炒茶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他们没有亲身体验。教学课文时,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怎样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感受到采茶姑娘的勤劳、焙茶手的高超技艺?我们应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美文之中,加深理解感悟,加深审美体验,享受其中的审美乐趣——

一、欣赏采茶图,体验春光美

作者满怀喜悦之情,展开语言的调色板,精心描绘了一幅江南采茶图:

你看,晨曦初露,一群生机勃勃的采茶姑娘向我们迎面走来,她们“披着晨雾,踏着朝霞”,“三五成群”,结伴走向茶园,真是人勤出行早,倩影映湖山啊!

你听,茶树丛中,“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采茶姑娘动情的欢笑,传送着她们劳动的喜悦!空中,花香弥漫;地上,茶树滴翠,加上采茶姑娘们的清脆悦耳的笑声,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境界!

太阳升起来啦,湖山披金,茶园染金,采茶姑娘们就在这金披彩染的湖山里,用灵巧的双手采摘嫩芽,那俊美的身影和碧绿的茶树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

有声、有色、有香、有画,更有人,这是怎样的画图?简直没法形容!是江南湖山钟灵毓秀,是江南茶园溢彩流芳,更是江南姑娘绘制的无边春光!如此春光,美不胜收。教学时,先采用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指名读、集体读等方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已经感受到茶园的美、采茶姑娘的勤劳,但因为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对这样的美,体验可能还有点不太到位。此时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将学生带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这如画般的江南春景图中,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他们的感受,也就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审美意境,从而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最后,再播放一段《采茶舞曲》,优美的音乐又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思绪尽情放飞。这样,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采茶姑娘的勤劳与心灵手巧,由意境之美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将这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地朗读,尽情地享受着这美好的江南春光。

二、融入制造茶场 体验工艺美

清晨,茶园里闪现着采茶姑娘勤快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入夜之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万家灯火,焙茶手们紧张而有致地劳动着,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宛如一条青龙,上下翻飞,叶芽也渐渐地变深了,变细了,终于条索纤纤,蜷曲成螺。这哪里是普通的制茶?简直是在谱曲,在写诗,奏响了辛勤劳动的乐章!茶叶制成了,香气弥漫,浓郁芬芳,逗人向往啊!看看这些茶叶吧:“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这哪里是普通的茶叶?简直就是精美的工艺品,是焙茶手辛勤劳作和高超技艺的完美结晶啊!

教学这样的文字,能寻章摘句,机械解剖吗?能安排集体讨论吗?如果这样做,那就大煞风景、了无意趣了。我们必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精心描写的制茶工场,去欣赏焙茶手娴熟的制茶动作;去欣赏他们的艺术匠心;去欣赏制作出来的茶叶独有的特色、不凡的工艺。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与领悟,就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审美环境中。这时,如果教师播放一段焙茶的录像,用直观的、富于动感的画面完整地诠释焙茶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理解“揉”“搓”“捺”“抓”四个动作,就能大大激发学生朗读的情趣。在反复指导朗读中,学生们就能体验到焙茶手的精湛的工艺,体验到茶叶的“干”“脆”“青”“细”,那不同寻常的优良质地、怡人色彩和精美造型。一句话,品读的过程,就是欣赏的过程,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悟,体会焙茶的辛劳,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制茶的工艺美,对创造出这一“工艺美”的勤劳的焙茶手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三、理解品茗境,体验情韵美

采茶姑娘迎朝阳,亮歌喉,以灵巧的双手画出了茶园美景;焙茶手入夜忙,制茶精,以灵巧的双手谱写了劳动乐章,展现了工艺美。这已经让我们倾心欣赏了。然而,作者笔锋一转,由敏捷愉快的采茶和紧张有序的焙茶折向月下品茗的佳境描写——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在院子中央摆上一张桌子,亲朋好友,团团围坐,仔细品茗。这是多么充满诗意的境界啊!阅读这样的文字,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亲临其境、品上一杯碧螺春茶!

何况还有精美的青花陶瓷茶具,合宜温水,一切是那么优雅有致。再看那碧螺春茶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多么动人!更兼那色彩“碧绿清澈”,闻起来清香扑鼻,喝下去“甜津津”而回味无穷。朋友相聚,品茶谈心,那分惬意,那分幽雅的美好情韵实在难以言传!作者不仅描写了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俱臻上乘,而且植入了一个“情”字。在指导朗读品茶这一段时,给学生配上一段《高山流水》,行云般的节奏与文中的精彩语言相得益彰,品茶的韵味也会不知不觉地就流露出来。读吧,快乐地读吧,品茶之境有了灵魂,有了活气,透露了锦绣江南的明媚春光、人杰地灵……这是多么美好的审美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文二十韵》)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加强朗读指导,学生将读得更认真、更投入。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心体验月下品茗的情韵美。这样,他们的感受会更加真切,对美的体验会更深切。

总之,阅读教学中遇到如此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请手下留情,不要肆意践踏,应该多想办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抓住文中重点语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课文的优美意境,读出文字的内涵,读出文字所蕴涵的情感。这样,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蕴含在其中的“美” ,加深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