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是以文本形式构成的教学内容的载体。一篇教材,它包含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对教材的解读,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的再加工,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下工夫,要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有效重组。
一、从读者视角,重视作品原生价值
语文教材上的课文是文选型的文本。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内容可能涉及天文地理、人间百态,它的结构又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合理组合,从不同的角度观照,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可供学习的方方面面。李海林认为,读者阅读一篇文章,其目的就是获得信息,这就是作品的原生价值。作为教师,应以一个读者的视角去阅读教材,发掘文本的原生价值。而原生价值在小学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表现更为明显。
如,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秋天的图画》一课,对学生而言,需要准确获得文中传播的信息。梨树挂灯笼、苹果露脸颊、稻海泛金波、高粱举火把等都是典型的秋景,让学生想象也好,教师拓展也好,总是要依赖教材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信息价值较为突出,如“人”字行大雁的出现可能是在秋天,但也可能在春天。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要明确,信息不可错位。一旦文本信息丢失,教学内容就失去依据。
二、从教者视角,把握教材教学价值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取知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围绕语言训练这个中心发掘教材本身的教学价值。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庐山的云雾》一文,教学的内容就不能仅仅放在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上,更要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庐山的云雾特点的,并让学生仿照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这样,从教材的教学价值方面落实教学内容,这才是本文的教学目标。
三、从儿童视角,关注学生知识背景
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不同学段、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他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怎样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处理教材,也是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在达到通识、通论的教学目的之后,教师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要把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已有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要不断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文时,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分行的形式(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辨别)、诗句的朗读(发音的辨别)、识字写字即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重点教学内容则可能为诗句意义的理解和一般的结构规则;而对于中学生而言,鉴赏诗歌的意象运用、构思技巧、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等则应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四、从编者角度,关注教材编排体例
学习文本应把握整体,并以此来理解教材的脉络结构和教材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我们没有必要在每一堂课就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做到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准确理解编者的意图,从教材的整体编排体例入手,落实每一课的训练点。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天鹅的故事》一文,从教材的编排体例来看,与本单元安排的《鸟语》《生命的壮歌》相映成趣,而练习则安排了一组鸟群的成语以及《古今贤文·合作篇》,在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从这些指向上来看,这个单元定位在“合作才能成功”这个话题上,理解再深刻些,那就是关于生命的启迪。正如《天鹅的故事》给斯捷潘老人以启迪,让我们明白了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道理。
五、从课程高度,关注年段目标落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小学阶段的总目标,不同学段、年级的阶段目标。教师要从课程论的高度去把握教材,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设定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时教学目标,更要确保每节课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一课一得,得得相联,最终汇成学生语文素质之海,进而达成年段目标。
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但是,朗读是否读出了感情,很容易被无意识的忽视,往往是教案里有目标,教学中只走过场。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有感情”朗读应是主要教学内容之一。文中一句话:“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 。’”一般教师容易忽略对该句的情感朗读指导。于永正老师在这个细节上就处理得很自然、得体:请一个学生朗读,起初学生只是平静地读了一遍,于老师即刻否定(没有读出感情),并经过“否定—提醒—试读—再提示—再读”的步骤指导,学生读三遍,才读出适合文本语境的效果。这才是真正落实了“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教学化,是课堂教学智慧的一个重要表征。用好教材在本质上决定了课堂的效率和质量,而取舍的能力集中代表着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眼光和水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