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该不该帮孩子选择朋友

2013-12-29 00:00:00红参
现代家长 2013年2期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身边从小就围绕着为他服务的父母及其他亲人,但是当他长大到三四岁时,就需要生活在一个有小伙伴的集体里了。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不至于将来对外界社会感到陌生和恐惧。

但是,在孩子进入集体生活时,问题就来了。家长该不该帮助孩子选择朋友呢?有些父母让孩子进入集体生活时,如上幼儿园,有意无意地为孩子选择朋友,限制孩子的自由交往,不是担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怕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等。当然,父母用心良苦,但是这么做真的好吗?在交友问题上,孩子自己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篇:

让孩子自己选择朋友

(金燕,某小学班主任)

很多父母都表示希望做孩子的好朋友,并以和孩子关系亲密为荣。事实上,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孩子缺乏朋友。因为两代人关系再亲密,也无法取代同龄人的友谊,血缘亲情和社会友情不是一个范畴。

其实,孩子结交朋友的过程,是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过程。认识一个新朋友,就是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种“靠”并非只是相互帮忙,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

我上大学时,有一次和同学闹矛盾,几天不说话,其实两人都有心和好,但谁都不愿先开口。我俩一直是好朋友,经常买一包瓜子,边吃边聊,说不完的话。不说话的那几天,我的心情极其郁闷,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我俩的失和成了寝室的一件大事,大家都想撮合。但是越被人关注,我俩越迈不出第一步。就这样,关系一直僵持了好几天。一天,大家在寝室谈论某问题,说到兴头上,我俩都参与了。我说完一句话后,她补充了一句,我又接了一句,不知不觉我俩就对上话了,本来很自然,但不知是谁欢呼了一声:“说话了,说话了!”不知怎的,当时我鼻子一酸,喉头哽咽,一抬头看见她在上铺也哭了。那真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现在想来,少女时期的友谊的确亲密而纯洁。关系好的朋友在一起,任何小事都可以说上半天,而且会把秘密拿出来分享,而青春的秘密不外乎友谊和爱情,这些是永远的话题。

但男生似乎不同,他们并不说很多话,而是通过在一起打球、玩游戏等来联系彼此。男生对于内心的探究可能晚一些,也不太爱表达,《北国之春》里唱道:“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可曾闲来愁沽酒,偶尔相对饮几盅。”这就是男人间的情形。即使是非常开朗的男人,也不太爱和同性深谈内心,但即使不深谈,那种和谐相处也令人感到温暖、踏实。无论男女,假如没有朋友,形单影只,不仅意味着缺乏帮助,且意味着无法和人分享人生的体验,会引发很多心理问题,所以,没有朋友的人是危险的。

很多父母以为让孩子吃好、穿好、学习好,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就什么都好了。把能给的都给你了,还能怎样?事实上,有一个东西是父母无法给予的,那就是朋友。

我认为,孩子的朋友只能他自己去结交。因为家长认为优秀的、值得交往的,孩子不一定喜欢;我们认为不咋样的,孩子却偏偏喜欢和他黏在一起。其实,我们看看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就很好理解了,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并不是由学习成绩决定的,也不是各种条件的优化组合。朋友的形成正是如此。

我想提醒家长们:朋友,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有时候他对朋友在乎的程度可能超过了父母,这和有没有孝心是两个概念。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朋友就是其社会化的标志之一。

善待孩子的朋友,是家长尊重孩子的表现。要关心孩子在他那个圈子中的人际关系,孩子的偶像你可以不崇拜,孩子的朋友你也可以不喜欢,但都不要去嘲讽,去贬低。厚道些,善良些,孩子心里是有数的,你对他的朋友好,就是给他面子,他会心存感激,也会从中学到一种态度,有助于他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孩子篇:

我为什么不能有朋友?

(李慧慧,初一学生)

我的父母很怪,他们对我的朋友特别敏感。如果我想和女同学交朋友,需要经过他们的“资格审查”:学习不好的不能交,讲话太多的不能交,打扮太漂亮的不能交,眼神太灵活的不能交……如果我想和男生交朋友,干脆免谈。你瞧,在这种高压政策下,我还能有朋友吗?

一次考试结束后,我和班里的两个男生同路回家。谁知,吃晚饭时,妈妈就问我:“和你同路的那两个人是谁?你在左边,他们两个在右边。”我真受不了妈妈的态度,但我没有别的办法。

还有一次,我在放学路上碰见两个同年级的男生,大家平时挺熟。那天,他们说想到我家玩一会儿,顺便认一下门。虽然我知道父母会不高兴,但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我说:“行啊,不过你们最好对我父母说是来找我借书的。”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希望被父母骂。

到了家,父母还算给面子,没有当时就把我的同学赶走。但是,爸爸不时到我的房间里来看看。两个同学觉得别扭,没坐一会儿就走了。

我把他们送走,刚关上门,爸爸就板着脸问:“他们是谁?”我说是我的同学。他又问:“跟你一个班的吗?”我说:“不是。”爸爸又说:“那你怎么把他们招引来了?”我忍无可忍,什么叫“招引”啊?为什么要对我使用这样的词?

那天,我不知道是怎么睡着的,难过了很久。我很想问问父母:为什么我不能有自己的朋友?

家长篇:

有必要限制孩子交友

(朱辉月,私营企业主)

放任不管,会使孩子不加选择地和任何人玩在一起,从而染上坏习惯,学会坏毛病。我常看到一些没人管的孩子聚在路边赌博、打架、互相谩骂。这些孩子常常互掷石头,结果造成流血事件,甚至眼睛被打坏而致残,这是多可怕的事啊!

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感到心寒。他们本可以接受好的教育,成为有礼貌、有知识、前途远大的孩子,可就是因为没有得到家长细致的指导,自己乱交朋友,造成这样的后果。

我儿子卡卡曾经也有一群小伙伴,当我发现那帮孩子非常粗野时,便不让儿子和他们玩了。因为孩子不懂事,大人不指导他,他会做出傻事来的。

安是那群孩子的领袖,经常带着孩子们玩打仗游戏。或许安天生就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他把“军队”管理得井井有条。但是有一天,这位“英雄”终于被“敌人”打倒了。

那天,安将小伙伴们分成两部分,安带领五个小朋友守城堡,另外几个人攻城堡。安挥舞着他的宝剑——一根木棍,站在一辆三轮车上,一手叉腰一手拿剑,同时将一只脚踩在车轮上,喊着:“把敌人打下去……”真是英雄气派。

当时儿子卡卡也在其中,和安并肩作战。“敌人”将石块、树枝向他们猛烈地投掷过来。安用“宝剑”把它们一一挡住。可是敌人的冲锋越来越猛,他们终于抵挡不住了。敌方中的一人冲到三轮车上,趁安不注意,向他背部狠踢一脚,安“啊”叫了一声,从车上栽下去。

当时,我正在家中,卡卡慌慌张张地跑回来,惊恐地喊:“爸爸,不好了!”从儿子的表情看,我知道一定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

在儿子的带领下,我匆匆赶到出事现场。那情景让我终生难忘。安摔下去的时候,踩在地上的一把镰刀的木柄上,镰刀弹起,刀锋正好插进安的大腿。安倒地后,痛得大喊大叫,但是没人敢去取下镰刀,太恐怖了!安的腿上全是血……我赶紧拨打了120。

“安真是个英雄。”事后,卡卡说。

“儿子,你真的以为他是英雄吗?”

“是啊,他为了保护城堡才受的伤,他很勇敢。”卡卡敬佩地说。

“不,这不叫英雄。至于那个把他从车上踢下去的孩子,更是无知。”

“爸爸,您不是说做人应该勇敢吗?难道安不勇敢吗?”

我这才发现孩子是多么单纯,他们分不清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

“儿子,今天你们在做什么?”

“我们在玩攻城堡游戏。”

“对啊,那只是一个游戏,不是真正的战斗。”我抓住“游戏”这个词开导他,让他分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儿子,我知道你喜欢英雄,可是你要知道,英雄不意味着鲁莽,不意味着不顾一切地打打杀杀。既然你们在玩游戏,且都是好朋友。为什么要真打呢?这种打仗的游戏很容易把朋友变成敌人的。你看,安可能会永远记恨那个把他踢下去的孩子。我不希望你和你的朋友们产生仇恨。”

“可是安的确很勇敢啊。”卡卡还是没有弄懂其中的道理。

“不错,他很勇敢。但如果成天这样打打杀杀,今天被镰刀砍伤了腿,明天就可能会被石块打坏眼睛,后天就可能摔断胳膊……这样一个不断负伤的孩子,长大后什么也干不了。如果他想当将军,那么现在就应该懂得保护自己。一个缺胳膊断腿的人,将来怎么能够领导军队打仗呢?你们是孩子,把握不好游戏的分寸。要知道,游戏就是游戏,不能真刀真枪地干。如果有一天你们真的上了战场,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那才是真正的英雄。”

“爸爸,我懂了。”儿子终于明白了。

我告诫卡卡,不要再参与打打杀杀的游戏,因为它造成的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可能是心灵上的,天下没有什么比心中产生仇恨更可怕的事情了。仇恨会让他蔑视周围所有的人,会让他从此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由于上述原因,在卡卡朋友的选择上,我很严格。我尽量将有良好修养的孩子介绍给他,他们有时候在一起朗诵诗歌,有时候为某个问题争论不休。每当这个时候,我绝对不会去打扰他们,并为此感到欣慰。

专家篇:

在合理范围内,学会放手

(方钟文,教育学博士)

有些父母虽然允许孩子交朋友,但是规矩多,且过分干涉。孩子有了新朋友,他们就到处打听,稍不称心,就不准孩子跟人家来往。这种做法非常不好。孩子选择朋友,当然是依照自己的意志和喜好,父母怎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有的家长眼看自己限制不了孩子,就给孩子脸色看。当孩子带朋友到家里玩时,就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甚至当着小客人的面发火,说些不中听的话。这么做,不仅会使孩子失去朋友,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聪明的父母,不是不许孩子交朋友,而是应该帮助孩子交朋友。如果你担心孩子交朋友受到不良影响,事先可以提醒孩子,交友应该注意什么,告诉孩子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父母只做提醒和建议,不决定,不干涉。平常也可以引导孩子谈谈他的朋友,掌握孩子的交友情况后,好的现象予以鼓励和支持,不好的现象给以提醒和建议。

有一点,父母需要明白,朋友之间最好能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如果你的孩子沉默内向,你可以让他和性格开朗、外向的孩子玩;如果孩子比较娇气,建议他跟独立性强的孩子玩;如果孩子胆小,就多让他和勇敢的孩子在一起。很多快乐,是家长不能给予孩子,而只有朋友才可以给予孩子的。

孩子的社交生活是他们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你的视线范围内,尽管大胆地放开双手吧!孩子会在你的帮助下,从错误中学会如何选择真正的朋友的。

我给父母的建议是:

●不要苛刻地为孩子选择朋友。很多父母为孩子选择的朋友是老实、听话、胆小的孩子,和这些孩子玩,父母似乎放心些。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遇到了那些力气大,好欺负人的大孩子,他会怎样呢?他会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甚至会因此对外界环境感到害怕,从而封闭自己,不敢结交朋友,宁愿自己玩或请大人陪自己玩。

●让孩子自己结交朋友。拥有友谊,是一个人逐渐适应社会,慢慢成熟起来的标志。所以说,孩子有结交小伙伴的愿望是好事,父母应该引导他进入愉快、适宜的集体,而不是代替他选择。当孩子与小伙伴发生纠纷时,父母不要代替他思维、分析,代替他和小伙伴“算账”,这样做无疑是把孩子推到了孤岛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给孩子多一点关心。当孩子受到伙伴的冷落、嘲笑和排斥时,父母应该及时地给予关心,解除孩子心中的疑惑,让孩子再次鼓起勇气接触小伙伴,并从结交朋友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才智。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