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娃娃抓起,通过体教结合,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是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振兴中国足球的关键所在。然而,校园足球的普及和发展除了需要有专门的场地和专业的设备等硬件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足球教练这个软件。
当一个好教练非常辛苦,尤其是基层的足球教练,他们头上没有职业俱乐部教练的荣誉和光环,也没有很高的待遇和福利,仅仅凭着自己对足球的热爱,几十年如一日,在单调刻苦的训练中,把有潜力的孩子培养成明日之星,而他们自己甚至没有时间抬头去看一眼明日之星的光彩,就又低下头,默默照顾起下一批怀揣梦想的足球少年。
假期当学期,20年付出没尽头
离元旦假期还有一个多星期,马骥就开始制订元旦期间的训练计划。他说:“假期别人想的都是去哪里玩,怎么玩,而我们想的是怎么利用这难得的时间加强训练。”
马骥是郑州市郑上路小学主管足球活动的副校长,也是学校的足球教练。1991年,他从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毕业,来到郑上路小学工作,一晃22年过去了。作为河南省青少年足球传统项目学校,郑上路小学在上世纪80年代组建了第一支足球队。马骥来到这里以后,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一支拥有17名队员的球队,开始了他漫长的足球教练生涯。
足球训练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对于还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来说,自然是把文化课放在第一位。所以马骥一般都把训练安排在下午放学后、周末和寒暑假。“低年级的孩子太小,每天只练一个半小时,高年级的孩子一般练两个小时。周末,我有时候会带孩子们去打比赛,感受一下赛场气氛。如果没有比赛的话,我就带着他们训练。”从年头到年尾,马骥能休息的时间屈指可数,他的家人说:“一年到头不见他的影子,大年初四他还带着球队出去比赛。”马骥带孩子参加的是一个组织多年的民间少儿足球赛事——“新春杯”全国少年足球比赛,他的球队多次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马骥说,孩子们的足球训练从来没有因为外界的因素中断过,不管是刮风下雨也好,还是国庆五一节假日也好,他都会坚持来到球场,组织孩子们训练。“因为体育训练最怕懈怠,如果一连几天不训练,再来训练就会觉得原有水平下降了。为此,体育训练必须常抓不懈。平时还好,到了冬天就难熬了。晚上温度降下来,有时候零下十几度,训练结束时,脚和身上是热的,但是手和脸冻得都没有知觉了。”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一个孩子,父母普遍溺爱孩子,而孩子也不是很愿意吃苦。为了激励孩子们训练,马骥想了很多办法。如果遇到恶劣天气,他会用相机把孩子们艰苦训练的情况记录下来。“我相信,若干年后,等他们学有所成,回头看看这些照片,一定会为当年的自己感到自豪的。”是的,孩子们不仅记住了自己当年拼搏的英姿,更记住了这个陪着他们吃苦受冻的教练。孩子的家长也纷纷竖起大拇指,赞扬这个给了孩子坚强性格和坚韧毅力的好教练。
目前,国内足球的大环境并不乐观,但是马骥不改初衷,从青年到中年,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足球事业。对此,他只是笑笑说:“不为别的,只为喜欢。”
与马骥一样,宋建春也是凭着自己对足球的热爱将全部心血投入到了学校的足球训练中。1994年,宋建春来到郑上路小学,一干就是将近20年。这些年来,马骥和宋建春通力合作,为学校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球队由原来的1支增加到4支,球员也达到140多人,先后为建业俱乐部输送球员十几名。在他们眼中,这些手把手带过的孩子就是他们最大的财富。
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从马骥和宋建春那里,记者了解到足球是这所学校的特色项目,校领导非常重视,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经常会利用体育课、班级比赛、趣味运动会、足球月等活动来推广和普及足球运动。有些硬件设施,只要马骥他们提出申请,学校一般都会批准。上世纪90年代,当时教师办公室还在用煤球取暖,而学校就为小队员的宿舍安装了空调。还有球场照明灯安装下来需要一万多元,校长二话没说就批准了。
2011年,学校成为建业俱乐部U13的网点学校,建业不仅向学校捐助了足球和比赛服,同时俱乐部负责青训的教练还会定期到学校指导孩子们踢球。职业足球俱乐部与学校联姻培养人才,这在全国还是首例。
2012年7月,学校的刘进淼、张嘉豪、宋佳润三位同学得到河南足球事业发展基金会的资助,在北京参加了为期7天的“巴萨-北京青少年足球训练营”。这家基金会是目前我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专门从事足球公益事业的民间公募型基金会。
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学校优秀的足球传统和浓厚的足球氛围吸引了一大批家长和孩子。不过,也会有个别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踢球,害怕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已经退役的建业俱乐部球员刘淼的家长就是这样。
刘淼在小学一年级时,足球天赋就引起了马骥和宋建春的注意,他们希望刘淼能够加入学校球队,接受足球训练,不料这遭到刘淼父母的坚决反对。马骥和宋建春并没有气馁,多次来到刘淼家中,同他的父母沟通,最终打动了刘淼的父母。马骥说,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足球天赋的,一旦发现了一棵好苗子,他们就不愿意放弃。但是有些家长为传统思想所禁锢,认为踢球纯属游戏,学习踢球就是浪费时间,于是坚决不同意孩子练球。
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马骥他们不忍心看到一颗璞玉被埋没,就当起说客,再三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有时还发动班主任也去劝说。“足球训练一般在放学后,下午4点多到7点,绝对不影响孩子的文化课。而且放学后,如果不来练球,孩子也是玩,还不如在学校踢球呢,不仅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孩子的团结合作精神。”
好不容易家长松口了,把孩子送来,这就万事大吉了吗?不,真正艰巨的任务其实还在后面。“有些孩子没长性,练一段时间就不想练了,踢球兴趣最重要,硬逼是不行的。”所以,马骥和宋建春在训练时尤其注意孩子兴趣的培养,让他们在练习足球的同时学会享受足球。
很艰难,但从未想过放弃
2012年8月,马骥和宋建春带领球队来到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州,同曾经以大比分横扫北京两支小学球队的迪纳摩少年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孩子们在克服了客场作战的奔波和疲惫后,与对方1比1平握手言和。谈起这次俄罗斯之行,马骥和宋建春感慨万千。
2011年10月,俄罗斯的迪纳摩少年队在北京参加了6场交流比赛,保持不败战绩,其中一场比赛该少年队更是以11比0横扫对手,舆论一片哗然。马骥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产生了和这支球队交手的想法。于是,他通过媒体向迪纳摩少年队下了“战书”,遗憾的是该队在踢完比赛后连夜回国了,马骥未能达成心愿。在马骥为错过这次比赛机会扼腕叹息时,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政府驻华代表处发来邀请,希望他们能够来俄罗斯打比赛。
收到邀请的马骥很兴奋,却也为经费犯愁。旅行社报价高昂,“光是住宿费,每人一晚上就要花八九百元,整个行程算下来,每人需要花一万多元,太贵了,我们负担不起。我们不需要太好的住宿条件,学生宿舍都行。”马骥一边跟旅行社讨价还价,一边四处奔波,筹措经费。体育局、教育局,他都去过,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跑了一百多公里。“那段时间真的很难熬,成夜成夜地睡不着,白头发也长了许多。人家那边已经发出邀请,如果最后我们因为钱没去成,那就太可惜了。”最后,在政府、学校和河南四季胖哥集团的帮助下,俄罗斯之行终于如愿以偿。
“现在球队面临的困难主要还是外出打比赛的经费问题。不光是足球队,中小学的体育运动队都是这样,训练多,比赛少。相比之下,我们学校外出比赛还算多的,但也多局限在本省。”宋建春说,“其实,如果在国内打比赛,一年两三万也就差不多了。出国的话,费用高一些。所以这20年里,我们只去过日本和俄罗斯。”
球队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学校拨款和社会捐助,但这只能维持日常训练。如果外出打比赛,经费就会很紧张,有时候他们不得不自掏腰包。
2012年10月,马骥和宋建春带领的球队在“奥体杯”全国首届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杯赛中获得季军,小组赛中,他们打败了亚军获得者——号称足球黄埔军校的东北路小学。虽然球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由于经费不充裕,回来时他们也只能选择最便宜的硬座,一路上,孩子们互相靠在一起睡觉。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再大的困难也淹没不了他们的斗志和对足球运动的热情。其实在中国,有很多像马骥和宋建春这样热爱足球,为训练和提高孩子的足球水平鞠躬尽瘁的基层足球教练。不管今天的足球环境好是不好,他们选择梦想,选择坚守。我们相信,有了这些恪尽职守的基层足球教练,中国足球事业一定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