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不学习的女人只有两个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不学习的男人只有两个下场:穿不完的阿迪屌丝(指山寨名牌),捡不完的破瓶烂罐。
平顶山某高中高三学生上传的“班级励志标语”。
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城,不倾国,以优雅姿势去摸爬滚打;做一个丰盈的男子,不虚华、不浮躁,以先锋之姿去奋斗拼搏。
浙大2012级新生报到,浙大紫金港校区挂出的两条创意迎新横幅。创作者是80后女老师陈超。
钢琴弹得好加分,那杀猪杀得好,凭什么不给加分?
有感于高考加分项目繁多且屡屡出现加分造假,有人如此批评。
我生活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我可以自由选择、支配生活。
在哈佛大学面试现场,17岁的南京少年刘天宇用30秒将自己的魔方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面试官连声称赞,顺利录取(全额经济资助)。刘天宇初三时迷上魔方,父母并没有阻止他的“贪玩”。
现在,很多人看别人是否成功,只看他是否有钱、有关系,同学会就变成了“吹牛会”。
黑龙江应用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李洪东认为,日益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让吹牛风气越来越严重。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自己的优缺点认识不清,许多人会选择用吹牛这个方式来弥补落差。
由于多年来教育部门和社会舆论一直关注高校的就业率,已经使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变成“职业培训所”,一些高校甚至把精力用到提高就业率的歪门邪道上,不但没有提高教育质量,反而败坏了大学精神。
教育学者熊丙奇批评当下的高等教育。
调查
多数小学生迷恋
智能电子产品
地铁、公交车、餐厅……在不少公共场所,人们使用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打发时间,人手一部一起玩游戏的场景每天都能看到。这些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广东省佛山市3名小学生花了3个月的时间,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的方式进行调研,发现69.2%的同龄人对智能电子产品着迷。这些行为已经引发了情绪不稳定以及视力下降等问题。
张女士谈起孩子玩iPad,颇觉无奈。孩子才上小学,刚开始以为买个iPad可以给他解闷,顺便用游戏和软件提高学习兴趣,但很快就发现他上瘾了。“一回到家就缠着大人要把ipad拿出来,用手指在上面划来划去,即使一家人外出吃饭,饭菜还没上的时候,也要用爸爸的手机切水果。”
张女士逐渐发现,有了智能电子产品后,孩子对其他东西好像失去了兴趣。“有时候一玩就是半个多小时,头都不抬一下,时间一久就喊眼睛不舒服,但过后又继续缠着要玩。”更让张女士生气的是,儿子现在学会了讨价还价,例如做作业或者睡觉前,都喜欢拿玩iPad的时间作为筹码,表现好就要玩久点。
无独有偶,今年4岁的琪琪,跟着爸爸妈妈走亲戚,可是不到半小时就吵着要回家。琪琪妈妈说她记挂着家里iPad上的游戏。
问卷调查发现,88.7%的学生家庭拥有智能手机,58.6%的学生家庭拥有平板电脑。而且大部分的学生家里都不止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小学生接触到智能电子产品的机会相当多。“我们实地观察后发现,小学生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的习惯来源于父母的影响,我们不止一次看到父母为了让孩子不到处走而给他们玩手机或平板电脑,甚至看到很多家庭是人手一部智能电子产品。”调查者称。
调查发现,69.2%的学生对智能电子产品很喜欢,甚至到了入迷状态。有13.4%的小学生经常使用智能电子产品,33%的小学生偶尔使用智能电子产品。在使用功能上,小学生最喜欢的功能是游戏,其次是音乐、视频。
调查还发现,虽然大部分家长都知道智能电子产品对小学生会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视力方面,但大部分家长却持中立态度,原因在于很多家长认为智能电子产品对孩子有一定的益处,而且是奖励孩子完成任务最好的奖品,也是当家长打发孩子最好的工具。所以,小学生热衷智能电子产品除了受社会潮流影响以外,家长的使用习惯和态度是影响孩子行为最大的因素。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专业心理学研究员苏越明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学生在一天内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的累计时间越长,行为问题就越严重。这些行为包括常常生气、情绪忽然变化等。
眼科专家分析称,连续使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玩游戏超过两个小时,孩子会感到眼睛不舒服,这是因为眼睛使用过度,需要通过睫状肌去调整,如果时间长,睫状肌就会痉挛,引起眼睛麻痹。如果长期长时间使用智能电子产品,后果肯定会更严重。
该调查的指导老师苏韵冬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智能电子产品小学生不是不可用,但家长要监督孩子尽量少使用游戏、上网这些功能,或者注意控制时间。“可以多用来听音乐、听故事,减少使用需要用眼的功能。”
调查报告称,孩子坏习惯的养成,和家长沉迷智能电子产品有关。苏老师说:“所以我们建议由家长带头改变坏习惯,尽量抽出时间,带着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或做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
(《广州日报》)
提醒
少看电视
有益幼儿语言发展
幼儿学发声、学说话,是在与父母反复的语音对话交流中完成的,而学习语言是幼儿脑部发育的关键。美国一项最新研究认为,家中经常开着电视,大人与幼儿的语音交流就会减少,这样会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
华盛顿大学儿科教授克里斯塔基斯说:“成人一般每小时大约会讲941个字。研究发现,当电视机开着,全家人都能听到时,成人就近乎不说话了。”
也就是说,家中每打开电视1小时,婴幼儿从成人口中听到的话,就会少500至1000个字。研究人员让329个2个月至4岁的孩童穿上特制的背心,背心的口袋里装了一个小型数码录音机。在长达两年的研究中,录音机不间断地录下孩童所说和听到的话。
当研究人员计算成人所说的字句和孩童的发声,以及成人与孩童之间的声音交流时,发现只要开着电视,不管大家是否专注看电视,大人和孩子所说的话都减少了。
此前曾有研究认为,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差,也与家中长时间开着电视有关。所以,日本儿科专家建议:不要让2岁以下的婴幼儿过多看电视。
(网易网)
学音乐能增强语言能力
尽管过去有人认为听莫扎特或其他古典音乐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但是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音乐能提高智力。不久前,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以数据为支持,对探讨音乐训练对语言、演讲、记忆力、注意力甚至情感抒发等能力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在研究报告中说:“音乐训练所产生的这种影响表明,与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一样,音乐能够增强大脑活力,使听觉更加敏锐。所以我们的社会有必要重视音乐在个人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研究发现,演奏乐器能增强大脑在复杂的过程中分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这一复杂的过程可能包括看谱、记谱,计时或与其他乐师配合等。
研究人员对以往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懂音乐的人将一种新的语言的发音拼写成单词的能力强于未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人。
(凤凰网)
资讯
2012-2013年
世界最佳大学排行榜出炉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日前发布2012-2013世界大学排行榜。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位居第46和第52位,较去年分别提升了3位和19位。中国香港的大学仍保持了200强中夺得4席的骄人成绩,是世界上顶尖大学密度最高的地区,其中香港大学位列第35,较去年下滑一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从2004年开始对世界大学进行排名,以13项指标评估全球700所大学,其中包括科研、教学、论文引用、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国际化水平等。这一榜单已成为最受全球高教界关注的参考指标。
排在前20位的大学分别是:加州理工学院(美国)、牛津大学(英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剑桥大学(英国)、伦敦帝国学院(英国)、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美国)、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瑞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
(《求学》)
义务教育学生
连续14年减少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小学和初中的在校生人数均在减少,其中小学在校生人数比上年减少14.34万,初中在校生人数比上年减少212.53万,总共减少了226.87万人。这是自1998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的连续14年减少。
1997年,我国共有小学62.88万所,2011年则为24.12万所,减幅达61.64%。初中学校的数量也在持续减少。1997年,我国共有初中学校6.2万所,2011年则为5.41万所,减幅达18.28%。
教育部分析说,由于小学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小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在减少,随着“普九”目标的实现和学龄人口的逐渐减少,初中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略有减少。
有学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的减少与此前实行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撤点并校”政策相关,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规模的减少则与我国“少子化”的现象密切相关。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22.4%下降到2011年的16.5%,少子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新京报》)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