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但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家教理念,并在儿子进入幼儿园后就表现出来。儿子上中学了,他将儿子送到省城读书。此后,他开始每天发短信与儿子交流。3年里,他给儿子发的短信累计10万字。2012年9月,儿子考入了北京名牌大学。自豪之际,他把发给儿子的短信传到了网上,孰料,受到众多家长的追捧。他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家教理念呢?
开阔孩子的视野,
胜过唯书本学习
郑则林是湖北省云梦县的一个公务员。1994年,儿子郑晓明出生,初为人父的他,开心之际,决定好好培养儿子。
儿子上了幼儿园,郑则林就对儿子进行了与众不同的教育。当时,很多家长都有让孩子识千百字,学会加减乘除的想法。郑则林不赞同这种强压式的提速教育方式。他认为,幼儿园阶段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尽情地玩。面对其他家长的不解,他说:“看似毫无用处的玩,实际上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锻炼身体,二是可以开发智力。比如捉迷藏,一方面要快速奔跑,一方面要快速分析躲到哪里才不容易被发现。”而对于一些父母认为有用的知识,如拼音、识字、计算等,郑则林是通过游戏、玩具来让儿子有个基本的认识。
郑则林还经常陪儿子一起玩。当儿子在玩的过程中弄脏了手和衣服时,很多人认为他不讲卫生,郑则林却不以为然。他赞同儿子多接地气儿,哪怕弄脏了衣服也无所谓,只要父母给孩子勤换衣服勤洗手就好。
儿子上小学后,一次郑则林问儿子:“今天你在学校里都学了什么?”“a、o、e。”“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拼音字母吗?”晓明摇摇头。郑则林心里一沉。一个周末,郑则林要带儿子去郊游,晓明想去却又心事重重。郑则林一问才知道,原来老师让晓明背诵课文《诚实的孩子》。郑则林问晓明知道文中的列宁是谁吗。晓明摇摇头,说老师没有讲。郑则林担忧起来,他怕这种为认字而认字,为上课而上课的教学阻碍了孩子好奇的天性,倘若这样下去,到了初中就有大问题了。
于是,郑则林开始有意识地教儿子课本以外的知识。别的家长给孩子买辅导教材,他则给儿子买漫画书。对此,郑则林的朋友有些不解。郑则林说:“小学阶段,每学期就那几本书,你的孩子会别的孩子也会,要想初中以后在学习方面表现突出,就必须在小学时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法,让孩子开阔视野,多掌握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还别说,郑则林顺应孩子天性,不读死书的方法还真起了效果,晓明每次考试都是班级前三名。每天放学后,当同学们都在家长的监督下埋头做题时,晓明却在看动画片、玩游戏……
寒暑假,很多家长忙着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郑则林却给儿子找了个老师,教儿子学葫芦丝。一年后,晓明就通过了葫芦丝的十级考试。一次,一位家长找到郑则林,问他为什么晓明在不参加各种培训班而且贪玩的情况下还能保持较好的学习成绩。郑则林笑着指了指客厅的一块黑板说:“一是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能急功近利;二是让孩子多学习课外知识。”
原来,郑则林经常对儿子说,玩时要疯玩,学习时就要专心学习。为了便于随时随地向儿子讲解课外知识,郑则林买了一块黑板,只要他认为对孩子有用的东西,就写在黑板上。一次,晓明在学习课文《晏子使楚》时,郑则林问:“你知道晏子还有个‘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吗?”晓明说:“我记得在一本漫画杂志上看到过一幅‘二桃杀三士’的漫画,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郑则林一阵欣喜,索性向儿子讲起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然后将生僻的字和词写在黑板上,便于儿子随时看到。这种引申教学法,不仅让晓明更好地学习了书本知识,还开阔了他的视野,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此后,不少家长向郑则林取经。一次期末考试,晓明的考试分数第一次低于90分(89分),班里最高分为91分,他担心会受到爸爸的批评。郑则林知道儿子的考试成绩后,并没有训斥儿子,而是安慰儿子:“成绩只是一方面,并不代表你不优秀。在爸爸眼里,你不仅学习好,而且思想品德好,所以你不要因为一次成绩稍差而影响了心情,我相信你会努力的。”正是这次父子交流,让晓明卸掉了唯分数论的包袱。
鼓励读高中的儿子,
父爱在手机短信中流淌
上初中后,晓明的学习成绩依然保持在班里前三名。可郑则林明显看出儿子的压力比以前大:每天睡得晚起得早。他担心长期下去儿子的身体受不了,每个周末他都会抽一天时间陪儿子散心,或是出去跑步,或是骑车郊游。在郊游的途中,儿子会不停地向他问东问西,他会耐心地一一解答。这样不仅让晓明增长了知识得到了锻炼,还增进了父子间的感情。
初中三年,在郑则林的陪伴下,晓明不仅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还顺利度过了青春叛逆期。初三下半学期的一天,晓明告诉郑则林,学校不再组织学生集体报考武汉市的华师第一附属高中,要家长自己报名。郑则林之前有过了解,华师第一附属高中在省内属重点高中,升学率非常高,每年对非武汉市的外县学校有一定数量的招生(专县生),儿子非常想到这所学校就读。当时郑则林还有些犹豫,因为他听说到华师第一附属高中上学,三年的费用需要近10万元,这对于他们这个工薪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但为了尊重儿子的意愿,郑则林还是给儿子报了名。4月,郑则林接到通知,让晓明到武汉参加考试。
5月8日,华师第一附属高中通知晓明,他被录取了。郑则林一家三口格外高兴。可平静下来后,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到底去不去华师第一附属高中读书?因为学校对所有录取的专县生都要另外收费。如果去,则意味着要多花2万多元钱,可是不去,又不甘心。其实晓明也知道父母的难处,主要是他家里不宽裕。一天晚上,郑则林正在洗漱,晓明走到洗漱间门口怯生生地说:“爸,我还是想读华师第一附属高中。”郑则林心里一酸,有的孩子想去好的学校读书却考不上,自己的孩子考上了还在盘算钱的问题,他压抑着哽咽的声音对儿子说:“你想读就读吧,回头我就去给你报名。”
2009年5月16日,郑则林夫妇送儿子到华师第一附属高中报到。临别时,晓明对父母依依不舍。望着父母远去的背影,他突然感觉心里空落落的。郑则林理解儿子第一次离开家的心情,一回到家,就给儿子打电话,叮嘱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与儿子通完电话,郑则林就和妻子商量:他负责儿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妻子负责儿子的生活。
起初,郑则林一有事就给儿子打电话。一天晚上,晓明对郑则林说:“爸,我不能和你说太多了,学校规定10点半准时熄灯。”郑则林觉得学校这个规定好,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于是他对儿子说:“那我们约定每周六晚上10点以后打一次电话,其余时间发短信。”儿子满口答应。
此后,郑则林开始用短信给儿子传递温暖和关爱。起初,短信内容多为学习上的话题,而晓明刚开始并不适应学校的生活,尤其是父母不在身边,他有些想家。一次,郑则林发短信问晓明是否想家。晓明回复道:“你们不用担心我,其实我不太想家,自己过更自由,更有成就感……”这是晓明善意的谎言,他怕父母担心他。
一个周末,当晓明半夜坐火车回到家时,郑则林明白了,儿子其实还是想家的。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每月去武汉看望儿子两次,这样可以让儿子安心学习。郑则林给儿子发的短信也渐渐多了。当晓明看到爸爸的短信时,心里感觉很踏实、很温暖。
短信书写父爱,
儿子考入名牌大学谢恩父母
第一次入校摸底考试,晓明因为状态不好,成绩不理想,总分排在全校第843名。同样一位成绩不理想的同学问晓明:“过几天开家长会,你爸妈知道你没考好,会不会骂你?”晓明情绪低落地说:“只有等开完家长会才知道啊。”
几天后,郑则林来学校参加家长会。得知儿子的摸底考试成绩后,他并没有训斥儿子,而是安慰儿子要多注意身体。而一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则遭到了家长的训斥。当同学们羡慕晓明时,晓明的手机响了,打开手机一看:“我参加家长会时发现你情绪不是很好,可能因为摸底考试的事影响了你的心情。我在网上看了,同届1070名学生中,你不是最差的。我听别的家长说,新生中还有考得更差的,所以你不必为此事烦恼,至少老师是有经验的,会根据每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情况,因材施教。”看完短信,同学对晓明说:“你爸爸真可爱啊!他似乎很理解你。”晓明说:“其实他心里也很着急,只是不想给我压力……”但这种父爱还是让晓明很受用,他开始慢慢调整状态专心学习。不久,晓明给爸爸发短信说:“你再发短信就多聊点生活上的事吧,特别是家里的事,我看着就亲切。”郑则林很快调整了给儿子发短信的内容。
一个学期后,晓明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排在年级前20名。高兴之余,郑则林给儿子发短信:“任重道远,继续努力!”
从高一到高二,郑则林给儿子发了1000多条短信,共计3万余字。每当他的手机存满后,他就一条一条抄下来,然后打出来保存到电脑里。高二时的一天,晓明给爸爸发短信说:“明天就要开运动会了,我报名参加短跑,恐怕只能‘重在参与’了。今天试了一下,从教室跑到食堂就有不适感了,想想几个月都没练了。”郑则林当即回复:“百灵鸟歌声悠扬,但森林里如果只有百灵鸟在歌唱,也会显得很枯燥,人们更希望听到百鸟齐鸣。所以参与率的高低也是衡量运动会成功与否的指标之一。你参加是对的,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然,今晚不宜锻炼,应养精蓄锐备战。”第二天,晓明在1500米比赛中获得第7名。郑则林知道后,马上发短信祝贺。
高三时学习异常紧张。这时学校组织学生到上海旅游,一是为学生减压,二是让学生开阔视野。郑则林知道后,马上给儿子发短信讲解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从上海旅游归来,晓明写了一篇游记,郑则林看后,表扬儿子胸襟开阔。
转眼到了2012年6月,高考在即。6月6日,郑则林到武汉陪伴儿子。当晚,父子俩吃过晚饭散步时,晓明突然问:“爸,如果我考试不理想,考个三本怎么办?”郑则林说:“以你的成绩,即使考个三本,也会是个不错的专业。好专业更有利于你将来就业。”郑则林的话让儿子感觉一身轻松。第二天,晓明轻松走进了考场。
7月下旬,晓明收到了北京经贸大学金融经济系的录取通知书。在亲友答谢宴上,晓明向爸爸深深鞠了一躬,调侃道:“谢谢郑科长多年来对我的培养……”
9月,儿子到大学报到后,郑则林就开始整理三年来他给儿子发的短信,没想到竟多达10万字。当他以《华师一高,你再与我无关》为题,用“黑皮蔓”的网名陆续发到网上时,迅速被国内上百家网站转载,同时引发了很多家长的共鸣和大讨论。
网友“无为而治”说:“每天和儿子用短信交流,大多数父母可以做到,但是很多孩子会嫌你烦,搞不好会给手机换号。这位父亲发那么多短信没有什么值得敬佩的,让我敬佩的是他能使儿子没有拒绝他的短信。”网友“淡然”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现在读高三了,这几年花了父母很多钱,但父母从未有过怨言,而我以前也一直认为这是父母应该做的,甚至很少有过感恩父母的念头。可通过‘黑皮蔓’的短信,我知道了做父母的不易。在这里我想说一句,每个做子女的都应该感恩父母,哪怕一句理解的话,对父母来说,足矣!”还有不少家长纷纷留言向其取经。郑州一位妈妈求助说:“我儿子读初中,现在成绩很不稳定,真是急死人了,该如何指导儿子呢?”郑则林回复道:“如果孩子不犯错,他就不会有进步。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安慰孩子,帮孩子分析问题的所在,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他认为,无论孩子分数考低了,还是出了别的差错,家长都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啰唆。如果大人经常在孩子面前啰唆,孩子就会感觉你对他厌烦和不信任,也就容易逆反。
截至发稿时,郑则林的帖子还在被网友们转载,也有不少出版社在与郑则林沟通,希望将其10万短信出书发行。而郑则林则希望通过这些短信,让更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深的领悟。
【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