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探讨了国企改制后进行企业文化重塑的意义与重塑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根源与对策。
关键词:国企改制 企业文化 重塑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80-02
企业文化对于国有企业并非什么新鲜事物,远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名闻天下的鞍钢宪法和大庆铁人精神,虽然未冠以“企业文化”之名,实际上就在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改革开放后,整个中国都迅速从精神控制的桎梏中觉醒,这种唯精神论和高度集中式的“企业文化”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衰落了。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被引进中国,掀起了一股企业文化热潮,但基本都是对外企文化皮毛的盲目跟风效仿,而附着在这些形式下面的内涵与基础却被忽略了。到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在当初的企业文化热潮中涌现出来的明星企业纷纷如昨夜星辰般坠落,企业文化热也逐步降温以至熄火。本世纪以来,中国企业的企业管理开始迈向更高层级的文化管理阶段,联想的“创新文化”和华为的“狼文化”都引起了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和热议,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再次备受瞩目。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竞争空前惨烈。而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技术、人才、资金和战略的竞争,统领和驾驭这些要素使之有效运作的正是微观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提到的那只“在控制着成千上万人的行为”的“看不见的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灵魂,是维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支点,是构建企业组织的重要“基因”。所以要改造一个企业,必须首先改造它的灵魂;要重塑一个企业,必须重塑新的文化基因。这意味着,国企改制和企业文化重塑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重塑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国企改制的目标。作为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国有企业,能否实现企业文化重塑,不仅是其改制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其自身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党和国家所赋予的重大时代使命。
一、国企改制后在企业文化重塑的过程中普遍陷入了一些严重的误区
国企改制后的企业文化重塑需要在历史中传承、在现实中扬弃、在开拓中创新、在发展中升华,这是一个漫长、复杂而艰巨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对原有企业文化的错误扬弃和对外来企业文化的生吞活剥,使得国企改制后在企业文化重塑的过程中普遍陷入了一些严重的误区,具体概括如下:
1.重形式、轻内涵。国企改制后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许多企业把属于企业文化最表层的企业形象(CIS)的设计和推广活动看成是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唯一活动,热衷于形式主义,非但不能从价值理念上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共同实现企业目标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惹人反感。
2.重权力、轻人本。很多国企在改制后仍沿袭权力至上的官本位思维逻辑,领导说了算,把企业文化建设仅仅看成是领导决策层自己的事情,而忽视员工感受和参与,导致干群关系淡漠甚至紧张,企业人心涣散。事实上,员工是企业文化的真正载体,若企业文化不能在员工中得到广泛的承认,企业文化建设就不能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导航作用。
3.有精神、无管理。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国有企业从来都不缺标语口号式的企业精神,但精神因素虽然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要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企业文化其实是以文化为手段而以管理为目的的,脱离管理而空谈精神的企业文化是典型的假大空。
4.重传统、轻改造。相当多的国有企业领导者和管理人员认为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就是用文化思想来管理企业。但企业文化并非是对社会文化的玩赏,而是用文化的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充满了思辨哲理,简直是左右逢源,所以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实践时,必须将其操作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和经营理念。另外,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不利于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因素,例如知足长乐、枪打出头鸟之类的处世哲学和对于人情关系的过分依赖等等,都是抑制企业创新的隐型杀手。
5.无创新、少个性。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但综观许多国有企业所展示的企业文化,基本克隆、大体相似,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成了对一些成功企业文化建设者的“模仿秀”,背离了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国企改制后的企业文化重塑之所以存在误区的根源
诸如此类的误区还有许多,例如把企业文化完全等同于国有企业中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等。国企改制后的企业文化重塑之所以存在以上误区,其根源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经济基础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规模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文化管理模式,它需要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一定阶段,才能将原有的价值、理念整合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整体上仍处于初创和发展阶段,对企业文化的实质和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故在企业文化重塑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在所难免。
2.从社会基础来看,企业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其发展受到社会环境、政府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此存在着一系列尚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靠简单的舆论引导和空喊口号能够解决的,更不是企业凭自身力量所能够解决的,它需要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对企业文化建设协调、约束、激励、评价的社会机制,发挥文化力的作用,正确引导和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从企业自身来看,传统国有企业是政府经济职能的延伸物,企业内部的组织体系是政府官僚组织体系的延展,官僚文化就构成了传统国有企业文化的首要基础性内容。这导致了国有企业的非企业化倾向,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缺乏良性的土壤。企业领导人被官僚化,他们习惯于认认真真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这必然导致形式主义泛滥。
4.从企业文化的研究发展水平来看,由于在(下转第282页)(上接第280页)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直接引进了企业文化的管理形式,而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实质、适用条件及其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等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致使人们对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企业文化的表层形式与企业文化的实质的关系等问题的基本理解上出现了偏差,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文化的推动力,反过来,又导致对深入研究和认真实践的兴趣缺失。
三、国企改制后进行企业文化重塑的对策
国企改制后之所以需要进行企业文化重塑,就是要彻底剔除传统国有企业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根性,以培育具有时代精神、符合市场竞争要求、与现代企业制度相匹配的核心价值观为前提,按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创建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一套科学的符合企业实际的理论体系,营造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为了企业发展共同创业奋斗的内部环境氛围,构筑一种能够积极推动组织变革发展和持续保持企业业绩长青的个性化公司企业文化。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企业文化的新内涵。要重塑企业文化,就要首先明确企业文化的新内涵,然后以各种形式向员工阐述新的经营理念、企业愿景、目标方针、行为准则等,引导各部门和员工,认真分析行业形势和自身的优势、劣势,综合考虑,准确定位,并做好长期和短期规划。
2.科学调整企业价值取向。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没有顾客、没有市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在企业文化重塑过程中,要突出建立顾客至上、市场至上的文化。具体就是以适应市场、紧贴市场为出发点,以客户体验为核心、以满足客户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突破点,增强员工把满足顾客需求和市场需求作为至上文化的意识理念,同时建立起必要的运作流程、服务管理、客户体验、服务标准化等流程支撑。
3.梳理修订企业制度流程。要根据具体情况,在充分征求意见和深入研究推敲的基础上,完善各项制度,包括管理和决策机制、分工协作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等。在梳理修订企业制度流程过程中,突出建立纪律和制度文化。在纪律制度文化导向下,形成强烈的文化意识和自觉性,强化纪律制度的刚性,有效建立个人目标负责制,建立配套清晰的组织责任体系和指挥线,培育科学高效的企业制度文化,努力做到公平、公正,真正发挥出奖勤罚懒的功效,激发员工拼搏进取、攻坚克难的工作热情。
4.加强员工企业文化培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载体,广泛开展企业文化的培训和交流,持续开展学习型企业建设,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建立不断学习和持续创新的文化。进一步通过学习文化的建立,把全员学习的活动和成果积极地引导到各种形式的创新中去。在这里,学习只是过程,而不是目的;相反,创新才是目的,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
5.发挥党工团组织的政治思想工作优势。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既有本质区别,又在某种程度和某些方面存在着高度相似性,因此要积极发挥党工团组织在关心员工、凝聚人心、培育先进和维持稳定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保驾护航。通过主动挖掘、培养各领域、层次的先进典型,树立员工学习效仿的榜样;开展各种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办好事、实事,为员工解决困难,关心爱护员工。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突出建立对企业忠诚的文化和奉献文化,使之成为个人奋斗和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邢以群,张大亮.企业文化建设:重塑企业精神支柱.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范波.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3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公司 北京 100093)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