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是建设和谐幸福新绩溪的重要支撑

2013-12-29 00:00:00汪顺华
经济师 2013年2期

摘 要: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传承弘扬徽文化精华,能够为绩溪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内在动力,提供文化支撑力,促进绩溪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

关键词:徽文化 文化竞争力 文化事业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56-02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作为徽文化核心区的绩溪,应大力传承弘扬徽文化,凝聚建设和谐幸福新绩溪的精神力量;全力打响徽文化品牌,提升经济发展支撑力和文化竞争力,加快建设青山绿水、徽风古韵、富民强县、安居乐业新绩溪的步伐。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提升文化竞争力、发展支撑力的良好基础

徽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是绩溪发展的比较优势;传承弘扬徽文化,必将提升绩溪的文化竞争力和发展支撑力,激发出建设新绩溪的精神力量和内在动力。

1.徽文化的内涵、基本价值与鲜明特征。“徽文化”,即徽州文化,是指宋元明清以来根植于徽州本土,并经由徽州商帮和徽州士人向外传播和辐射,进而影响其他地域文化进程的一种区域性历史文化。它极具地方特色,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被誉为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2001年5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到黄山,对徽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她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更是惊叹:“徽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里面的一个大的角色,凡是热爱中华文化的,没有不热爱徽文化的。徽文化非常纯正地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一些特点,另外又有着多方面的地域性创造,有很多的‘非遗’和物质文化遗产,都达到一种文化的极致。”

徽文化博大精深,门类多样,意蕴深长,影响巨大,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州谱牒等徽州流派;以徽商会馆、商标商号、商业环境等为代表的徽商文化;以民居、祠堂和牌坊为典型代表的徽派古建筑、古村落文化;以徽剧、徽州三雕、汪公庙会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此外,还有徽墨、徽菜、歙砚、徽州方言、徽派盆景等。其中,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是徽文化的三大基本内核;和谐、善治、功效是它的基本价值;“徽骆驼”、“绩溪牛”则是其典型的形象代表。

徽文化还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即具有较强的进取开放意识,创业创新精神。这在最具代表意义的“徽商”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他们身上的“徽骆驼精神”是中华民族顽强的原始生命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的一个生动体现。这一精神,体现在一大批从徽州走向世界的先哲先贤们的开风气之先的首创精神。这是徽文化精神的核心与动力,是最有价值的,是徽文化的精华。

2.绩溪是徽文化的核心区和发祥地之一。绩溪有徽州之源、安徽之源之称,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民风淳朴,民俗独特,文化遗存丰富。2003年以来,先后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徽厨之乡”、“中国徽墨之乡”、“国家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优秀文化旅游名县”、“国家生态县”等称号;2008年被国家列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关注的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共同呵护人类精神家园的一个热点地区。

(1)人文底蕴十分厚重。自古以来,绩溪人崇文重教,邑小士多,人文底蕴厚重,素有“东南邹鲁”之称。第一,物质文化遗产“璀璨夺目”。绩溪文化积淀厚重,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各种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耀若群星,异彩纷呈。目前境内拥有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16处。颇具徽派建筑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居遍布徽岭南北;砖雕、木雕、石雕精妙绝伦,堪称“三雕艺术”大观园。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遗珠生光”。绩溪自古以来文风昌盛,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繁星,有徽菜、徽墨、徽剧、徽厨之乡的美誉。胡开文墨庄所制“地球墨”,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由绩溪民间乡土菜肴演变形成的徽菜,跻身于中华八大菜系;原生态的徽剧徽调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如今,徽墨跻身国字号“非遗”,徽戏、祭社、“赛琼碗”、安苗节、秋千台阁、石川船会等14项成为省级项目,无论项目等级、类别,还是数量均居全省前列。第三,文化名人辈出。徽州之神汪华、抗倭名将胡宗宪、徽墨制作大师胡天柱、红顶商人胡雪岩、著名学者胡适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2)自然生态资源独特。绩溪,山清水秀,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8%,是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生态示范县。因循“天人合一”理念和水口文化构筑的一座座古村落,粉墙黛瓦、山水相依、布局科学、自然和谐,保护了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如今仍处处可见灵山秀水人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美景。

绩溪,自然山水雄奇秀丽,有山皆奇,无水不秀,人称百里花园——清凉峰、龙须山、小九华、江南第一关、鄣山大峡谷等一大批自然景观,雄奇秀丽,如诗如画,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

二、弘扬培育新“绩溪牛”精神,为建设新绩溪激发内在动力

“绩溪牛”精神是绩溪徽文化的重要象征,历经数百年的锤炼积淀,已深深地渗入了绩溪人的基因和骨髓。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生态文明的新时期,传承弘扬“绩溪牛”精神,对于建设和谐秀美新绩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炼培育新时期“绩溪牛”精神,为建设新绩溪激发内在动力。数百年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忍辱负重、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崇文重教;团结互助、造福桑梓”的“绩溪牛”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绩溪人走出大山,勇闯天下,百折不挠、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创造出了“无绩不成街”的奇迹。在新时期传承弘扬“绩溪牛”精神,应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体现时代要求,提炼出绩溪新人文精神——新“绩溪牛”精神。笔者认为,以“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崇文厚德、包容开放”十六字较为恰当。对于新“绩溪牛”精神,县委、县政府应动员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别出心裁、富有渲染力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让民众了解,为百姓认同,入脑入心,内化为信念,就一定会成为鼓舞全县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成为建设新绩溪的内在动力。

2.大力弘扬徽商精神,激发全县人民干事创业、富民兴县的时代精神,造就一支新徽商队伍。徽商凭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眼光向外、经营在外的开放精神,以德治商、讲求信誉的诚信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协精神,重教兴学、造福桑梓的慈善精神”,将商业由小做大、由弱做强,执掌商界牛耳三百余年,创造了“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的奇迹。在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尤其要继承和弘扬其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终身学习、敢为人先的创新能力,造福桑梓、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增强“文化自觉”时代意识,积极提升商业文化品位,培育和增强新徽商的核心竞争力,造就一支新徽商队伍,为绩溪大建设、大发展培养一大批企业家和管理者,再造新徽商的新辉煌,推动绩溪跨越式发展。

3.与文明争创活动相结合,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创建、建设美好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绩溪牛”精神与我们提倡的民族精神和时代建设相契合,也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相符合。把培育弘扬新“绩溪牛”精神与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可以大大增强人民群众对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与认同感,提高文明创建活动的实效性。如通过将中华经典诗文与徽文化有机结合,把经典诵读、全民阅读活动作为传承弘扬徽文化、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和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推动城乡文明建设,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风尚;举办“和谐新绩溪”大讲堂,通过人文精神、励志教育、养生文化等系列专题讲座,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弘扬先进文化,提升民众素质,促进国家级文明县城的争创进程。

三、全力打造徽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提升文化竞争力

1.深入挖掘徽文化资源,以名城、名镇、名村、名人为重点,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名片。按照“打造精品、丰富内涵、发挥特色、形成优势”的要求,突出“人文绩溪、生态绩溪”的地方特色,打响徽文化游、生态游和名人故里游“三张名片”。一是大力抓好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带动以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二是积极整理和发掘徽州传统文化,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推进古村落的恢复和保护工作,提高徽文化旅游的影响力。三要依托厚重、丰富的徽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旅游项目,使各种民俗表演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提高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促进绩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恢复老城区名街区、名建筑历史风貌。要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文为脉,着力加强对古城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和保护,延续绩溪古城的文脉,保持古城的魅力。按照“恢复景观,成片整治,包装特色,形成风貌”的要求,全面落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对西关古里、中正坊等重点历史文化街区的抢救性、修复性保护,尽快着手背街道路整修和水圳恢复工作;规划建设一批人文景观和城市雕塑,努力提升山水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味。通过文化名城保护,全面展示绩溪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魅力,从而把绩溪建设成为一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山水名城。

3.合理开发利用非遗项目,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

(1)高度重视徽杭古道景区的保护性开发和延伸发展。“走徽杭”是徽商谋生置业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徽杭古道”是绩溪人走出大山、勇闯天下、艰苦创业、成就辉煌的历史见证,是一条富含历史文化信息的徽商之道,被游客评为“华东第一步行古道”。要加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步伐,完善旅游开发项目规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推介,打响品牌,形成效益。

(2)把非遗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生产经营性保护是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的重要途径。发展壮大县域文化产业,可以为建设新绩溪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绩溪徽菜、徽墨、徽州三雕等非遗产业已初具规模,特色餐饮十分火爆。石雕、木雕等工艺品市场趋热,全县大大小小企业达几十家。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引进一批示范效应大的新型文化业态,做大做强徽菜、徽墨、“三雕”等文化产业集群,把绩溪建成“特色彰显、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徽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

4.建设一批徽文化重点工程,提升绩溪的知名度、美誉度。文化精品代表着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水平,对于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激励、引导和推动作用。

(1)加快登源百里历史文化生态走廊规划建设,将登源河打造成“生态走廊”、“文化长廊”和“旅游名廊”,让“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吸引众多游客,使“千年仁里”、“太极湖村”、“和谐龙川”、“徽杭古道”等声名远播,形成品牌。

(2)着重建设一批能够体现绩溪文化特色、代表绩溪县形象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要加快“徽文化博物馆”建设进程,凸显整个老城区的文化生态保护格局;尽快规划建设胡适纪念馆。

(3)着手编纂《历史文化名城·绩溪》文化丛书,全面形象生动地介绍绩溪,宣传绩溪,展示绩溪,提高绩溪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构建文化旅游大格局,促进绩溪旅游经济大发展

1.围绕“景”字,把自然山水风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开发自然生态型景区。应以游客体验为中心来选择利用资源,延伸开发旅游产品。如“徽杭古道”景区可通过延伸开发,集徽文化、山地运动、古道体验于一体的旅游走廊,成为连接多个景点的“徽杭古道徽文化体验园”,充分展示绩溪县自然景区的生态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也将成为安徽省首条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旅游线路。

2.围绕“古”字,把保护古迹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开发田园风光型景区。在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力度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成现代感十足而又溢满诗情画意、徽风古韵的休闲度假村。如获得“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的仁里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共投入资金690万元,修缮了古民居、祠堂、恢复古迹及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等;以古村落为载体,建成综合性旅游度假区“仁里徽之源休闲度假村”,2009年已通过国家3A景区验收。还有湖村、磡头、冯村、宅坦、石家等古村落都开始走上这样的路子,并已尝到甜头,实现了多赢。

3.围绕“文”字,把徽文化与农业景观资源相结合,开发农事体验型景区。要充分挖掘徽文化内涵,开发农事体验产品,供旅游者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乐趣。如上庄徽文化产业园,既是徽州农耕文化的缩影,又是传承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安苗节”活动以“节”扬“文”,以节庆形式展示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金山时雨茶文化体验园”的2万余亩有机茶基地、2000平米的徽派建筑生产车间,还有获得中国名茶评比金奖的金山时雨名茶和别具一格的茶楼,让游客可以亲身参与采茶、制茶的过程和乐趣,通过观茶艺、品清茶体验茶文化。还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基地——五蜂园生态示范园,拥有可供游客观花采果的百亩枇杷园,可以浏览从蜂产品原料到成品产出全过程的食品加工参观通道和500平米展示展销大厅,供游客参观、选购蜂产品,深受游客青睐。

总之,唱响徽字歌,打响徽文化品牌,传承弘扬徽文化,将提高绩溪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绩溪人的归属感、凝聚力,提升历史名城的城市文化品位,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科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文化支撑力,促进绩溪又好又快发展,使绩溪成为和谐幸福的一方乐土,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2.名人故里绩溪.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3.陈瑞.徽文化研究的主要应用价值.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作者单位:中共绩溪县委党校 安徽宣城 245300)

(责编: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