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

2013-12-29 00:00:00朱华
经济师 2013年2期

摘 要:高校内部审计除具有经济监督的基本职能外,还应具备评价职能、控制职能和服务职能。文章分析了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和目标,以及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目标,同时,探讨了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 转型 发展 目标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91-02

我国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是大势所趋,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潮流,同时也符合内部审计本身的自我发展规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学校管理机能的一部分,工作服务的对象和目标不能脱离高校发展的总目标,应本着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服务的思想来开展工作。高校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但监督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校内各部门、各单位的经济工作搞得更好,决不能以监督者自居,必须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在高校发展目标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审计的各项职能,摆正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给高校内审工作一个恰当的定位,高校内部审计除具有经济监督的基本职能外,还应具备评价职能、控制职能、服务职能。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和现状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高校内审工作整体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1)职能定位不准。大部分高校开展的仍然是财务收支审计,其职能仍然处于查错纠弊阶段,内部审计层次、地位、独立性以及开展审计项目的模式、内容和方式等仍处在低层次水平。(2)机构设置不科学。部分高校未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人员素质偏低,知识面窄,业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完成高质量审计工作的要求,同时内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明显滞后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审计理念、科学性、前瞻性等方面与高校的发展不相适应。(3)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是高校内部审计的主流,审计的手段和方法落后。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大都是以事后审计评价为主,缺乏事前和事中监督。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大多采用审核、观察、询问、函证等传统方法,而分析性复核、审计抽样、计算机审计等一系列先进的审计方法则较少使用。(4)审计成果的利用不理想。内审部门与被审部门同处于一个组织系统,被审计部门一般对内部审计的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不太重视,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整改落实措施不到位。

二、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目标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一项漫长、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急于求成,转型过程中要保持内部审计发展的持续性,并非一步到位,应渐进式推进,以规范内部审计为近期目标,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中期目标,最后过渡到风险管理审计。(1)内部审计行为的规范。首先,保持独立性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前提,强调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按照《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要求,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并在本单位、本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次,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是实现内部审计转型的基础。要按照《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四号——高校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对内部审计行为进行约束,实现审计操作规程、审计文书格式、审计项目立卷归档、审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程序化、格式化、标准化。最后,内部审计转型不能丢失传统的财务审计这一基本职责。任何风险、任何问题必然会在财务上反映出来,很多危机是从财务危机开始的。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现代的风险管理审计转型要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为底线,积极探索开展财务风险控制评审工作、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参与式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等工作,让审计工作真正介入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及早发现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控问题。在关注“资金流”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物流”和“效益”,对工程项目审计、采购项目审计、学校重大经济决策等,审计部门应提早介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源头上控制问题的发生,促进学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2)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积极引领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既是推进内部审计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内部审计转型的的必要阶段,是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中期目标。要立足于审计“免疫系统“的本质开展工作,注重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审计的预防作用;摆正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更加合理地定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注重在审计理念、审计职能、审计目标和内容及方式、手段的转变,实现由“小作坊式“的单个项目审计向整体性、系统性的“集约式”规模审计转变,由单打独斗式的审计向内部审计部门牵头、整合监督资源、发动成员参与的审计转变,由被动防御为主向积极控制为主转变。(3)实现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的领域扩展到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相比发达国家还处于落后阶段,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实务操作都很薄弱,要实现由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风险意识,对高校内部各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等级评分制度,选择风险等级高的单位优先审计、重点审计,通过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将风险降到可接受的范围。

三、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途径

1.统一认识,创新高校内部审计新理念,为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打牢思想基础。要广泛开展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学校领导和审计主管部门的官员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的重要性、必然性和迫切性,提高支持、促进转型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要深刻认识到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是适应我国教育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国家整个监督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立足于审计“免疫系统”的本质开展审计工作,注重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审计的预防作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切断“火源”,而不是总在救火,重在为国家和社会减少损失,而不是核实损失。”服务主导型”的内部审计是在“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转型并不意味着对“监督主导型”的否定,实际上是寓监督于服务之中,更加合理地定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为学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真正发挥审计的参谋助手作用。

2.拓展审计内容,改进审计方式。高校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必将反映在内部审计实务的安排和运作上。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范围正从传统的财务审计扩展到经营管理领域,工作重点从传统的“查错纠弊”转向为组织内部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把降低风险成本,增加组织价值贯穿于全过程,通过审计促进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减少决策失误和损失浪费,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在现代内部审计理念指导下,内部审计机构要摆脱传统审计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控制机制,拓展审计业务范围,逐步开展以财务管理为主线,以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审计,并整合审计资源,向项目审计与管理咨询审计转型,形成“集约式”审计模式,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管理建议。

3.完善审计管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审计工作管理规范化首先要做到作业程序化,从项目立项到审计报告的审定、下发,对其中的阶段、环节应做详细的规定,编制作业流程图和文字说明,形成图文并茂的程序化规范体系;其次要做到文书格式化,结合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工作实际,对文书、表格的要素和样式统一标准,规范文书撰写要求,形成格式化,避免审计工作的随意性;最后要做到档案标准化,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做到谁主审谁立卷,审结卷成,定期归档,规范立卷归档管理体系。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强化审计质量管理,要将质量控制和项目督导贯穿于审计工作始终,建立起点、线、面的质量控制防线,形成审计质量复核、项目督导和责任追究的动态监控保障系统。

4.强化队伍建设,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优化知识结构,造就一批胜任“服务主导型”内部审计的优秀人才,确保转型成功。“服务主导型”内部审计与“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相比,其服务范围更广,作用领域更宽,对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高,而且要有较高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业务培训,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善于把实践中产生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终身发展为目标,以文化建设引领思想教育,倡导“和谐审计、文明审计、服务审计”,更好地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彤.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目标导向与路途选择.中国内部审计,2011(11)

2.李天明.高校内审职能转变及拓展方向之我见.经济师,2011(12)

3.瞿晓琦.高校审计监督的实效性探讨,中国总会计师,2012(8)

4.林晴雪.地方国有投资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研究与对策.现代商业,2010(11)

(作者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审计监察处 广东东莞 523808)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