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效果的模糊特性,构建模糊AHP关键能力培养效果评价模型,能科学客观地评价和比较各课程对关键能力的培养效果,为建立科学、高效的高职课程教育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关键能力 培养效果 模糊AHP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38-02
随着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随之改变,岗位变换成为常态。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就业环境,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载体很多,包括各课程理论教学、实习实训、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它们在实现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吻合度及贡献率如何,这就需要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分析在实现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上的问题与不足,为构建高效、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提供依据。
一、构建关键能力培养效果分析指标体系
关键能力是由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2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关注,随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也提出了与德国的关键能力相类似的概念——核心技能或必要能力。
关键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是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以及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它强调在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一种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具有普适性、可迁移性、工具性、持久性、价值性、难以模仿性及整合性特征。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关键能力。
在我国,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首次提出了“核心(关键)能力”的概念,并于2003年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交流表达能力、数字运算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提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8项核心能力。
学生通过各载体的培训学习,这8项核心能力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载体在实施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方面的效果,决定了这8项核心能力可以构成关键能力培养效果的分析指标体系。
二、模糊AHP关键能力培养效果分析模型
本文探讨的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效果评价属于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其评价主体是关键能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事业用人单位、教育专家及学生。
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效果具有不精确、模棱两可的特性,选择能够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良好结合的模糊AHP评价方法作为评价方法,对关键能力培养效果进行评价。
模糊AHP关键能力培养效果分析模型由因素集、权重集、评语集和模糊关系运算等构成,具体构成及其运算如下。
1.因素集:是一个关键能力培养效果分析指标组成的指标集合。本文采用学生的8项核心能力为因素集。
2.权重集:是一个表示各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重要程度的集合。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权重对最终的评价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权重有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因此,权重选择得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模型的成败。本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集,通过评价指标两两成对的重要性比较建立判断矩阵,然后用求解矩阵特征值的方法解出,最后需要对上述判断的逻辑性进行一致性检验。
三、模型求解
四、结束语
本文尝试将现代管理学中常用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有机结合,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效果评价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能科学客观地分析各课程或载体对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效果,简单易行,操作性强,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尹金金,孙志河.关键能力的内涵比较与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
2.吴秀杰.关于关键能力的解析与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3)
3.陶红林,肖仁政.高职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22)
4.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5.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46-155
(作者单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4)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