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本质上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人和造就人的活动,是一门处理关于“人”的艺术。马克思主义中蕴涵了大量的“人”的思想,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人”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产全面发展的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回归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固有轨迹。
关键词: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15-02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本上就是为了引导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振奋民族文明健康的精神情愫,是施教主体为了实现在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受教主体的精神渗透和意念升华,它是民主政治的坚实保障和有机组成部分,在事实上指导着社会人文素养的红色趋向,孕育着先进文化的繁衍与繁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处理关于“人”的艺术,马克思主义中蕴涵了大量的“人”的思想,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
从人类精神解放发展过程来看,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思想发展的较高层次。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超越自然(神)本位、超越人伦本位和以人为本三个层次。在超越自然(神)本位层次,人类相对摆脱了自然(神)的束缚,开始看重和强调人类本身,确立了人类的优越和中心地位,人类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在超越人伦本位层次,个人相对摆脱了传统人伦文化的束缚,开始看重和强调个体的价值,确立个体的人身地位,从而获得了个体的相对平等和自由。在以人为本层次,个人相对摆脱了自身的束缚,开始注重个体的异化,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使自身的肉体和精神相对分离,个体获得了精神异化的相对自由。因此,它同以人群为本位而脱离自然神束缚,从而重视整体人群的价值不同,它是以个体为本位,要求个体摆脱人伦文化的束缚,强调个体间的自由与平等,强调一种以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个性主义”为原则。
虽然“以人为本”并未在马克思著述中被明确提出,但从其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来看,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理念,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本质观为“以人为本”提供了必要性论证和内涵支撑,为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方向性指引。“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势’。”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含义从人的社会性、主体性、实践性和人的历史发展性等方面对人的本质做了完整的概括,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外,更具有别于一般动物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正是社会性和实践性使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离开了人的社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给予重视,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目的地位给予肯定,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确立人性化的尺度,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总之,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一切工作围绕人,服务于人,为了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我们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最为重要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其理论体系的价值主线,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它主要包含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的发挥、主体性的充分发展等内容。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在学生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发展等方面做出必要的努力。接下来我们做一详细的分析:
第一,学生需求的满足。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对于人来说,正当需要的满足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否则就是违背人性的。需求产生动机,动机促使人去创造、去劳动、去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人又产生新的需求,驱动人去开拓更广阔的实践领域和生活领域,需求的满足和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又产生出新的、更高的的需要。在高校中要满足学生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工作者们交流。学生工作者比较了解学生的需求,教师在理论方面见长,二者的交流与互动就很重要了,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大学生的特点,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有的放矢。
其次,全面提高人的能力。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将人的能力分为人的体力和智力、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不同类型的能力。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今天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就是所说的能力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努力。
再其次,人个性的自由发挥。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确立有个性的人”,人个性的自由发挥就是“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包括体力、智力、才能、兴趣、品质、意志等等因素,个性的自由发展就是这些方面都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完善。虽然马克思主义同时认为个性自由的全面、充分的实现是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但它对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不可能具有创造力。有了创造力才可以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逐渐实现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的转变,视大学生为能动的教育主体,把重点在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他们的特点、爱好、追求和兴趣,不断为他们的自我教育提供机会的同时,要强化对大学生的适当引导,发挥他们的才智,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最后,主体性的充分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太好的一大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马克思一方面肯定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题,同时还认为“人是主体,客体是自然”。人的主体性是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三者的统一。“主体性是活动主体在‘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征,这种特征对于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不仅是要充分发挥其特殊属性,而且是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所说的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不是成为被灌输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为发展人创造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和独立人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做到让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给与其自由平等的机会,鼓励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对“以人为本”的深刻认识,是哲学上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的思考,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教育人提供了正确视野,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我们要从以人为本,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方法创新和教育渠道的创新。要敢于直面当前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化的现实,正视一系列道德冲突问题,努力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解答学生的困惑,做好舆论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辨析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注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人格教育,“生产全面发展的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回归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固有轨迹。
参考文献:
1.时代的科学,行动的指南[J].当代思潮,2004(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郑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9.王建国.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J].理论学习,2004(7)
10.廖清胜.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类道德人格概念[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1.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J].江汉论坛,2008(1)
12.桑雷,方书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3.蒙健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4.徐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创新初探[J].安顺学院学报,2009(3)
15.王万民,孙国庆.参与式教育方法及其价值承诺[J].滨州学院学报,2009(1)
16.牛玉峰,王燕丽,黄立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建设的几点思考——给予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山西太原 030051)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