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原因的三重解读

2013-12-29 00:00:00张翔迅刘美平武月忱
经济师 2013年2期

摘 要: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必然性。从深层上看,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源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从中间层次上看,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是源于现代自由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根本缺陷;从表面上看,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是因为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误导。从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进而又加深为世界性经济危机,其内在逻辑在于大资产阶级掌控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孕育了危机全球化的所有基因。

关键词:金融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运行模式 新自由主义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73-03

在整个20世纪,美国在世界格局中影响力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进入21世纪,以2007年为起始点,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值得世界各国关注的是,美国这次次货危机演化成了全球性金融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破坏力最强的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因如此,美国经济元气大伤,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后金融危机时代向世人走来。人们不禁要问:作为资本主义的楷模,美国制度到底有何宿弊?作为市场经济的榜样,美国经济运行模式到底有什么致命的缺陷?作为新自由主义的倡导者与推行者,美国主导的西方经济学为何没有为政府构建预防和治理危机的实用经济学理论?回答这三个问题正是本文的内容所在。

一、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金融危机,确切的说,是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据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制度。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度和财富分配制度。就生产资料所有制度而言,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特别是归大资本家所有,这些大资本家联合起来形成大资产阶级,而掌握了生产资料的大资产级同时掌握着国家政权。正因为这样,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着大资产阶级利益,为大资产阶级服务。美国次贷危机中华尔街金融大鳄们就是21世纪美国的大资产阶级代表,正是他们的贪婪才酿成了这次金融危机。

就财富分配制度而言,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按资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大资产阶级由于是大规模资本的所有者,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因此,他们通过按资分配制度获得的财富自然是最多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产阶级获得财富的过程就是无偿占有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就是他们贪婪本性的释放过程,而这些资产阶级之所以有权利贪婪的无偿占有他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正是源于他们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会有什么样的财富分配制度。正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分配制度才导致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富者越来越富、贫者越来越贫的两极分化格局。

两极分化格局是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作用下的社会表现形式,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控制下的必然产物,是引发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内在因素。马克思认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①从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逻辑:由于生产资料实行资本家私人所有制导致两极分化的出现;两极分化必然引发群众购买力不足和有限的消费;购买力不足和有限的消费又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生产相对过剩;而生产相对过剩恰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

如果以2007年为界限,在此之前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实体经济领域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的话,那么,美国次贷危机则是虚拟经济领域金融创新产品供给过剩的危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以商品为载体的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这样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和劳动者消费能力的趋向。这种趋向是商品和货币走向绝对对立,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的基本线索。在工业资本战胜商业资本成为优势资本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在实体经济领域,生产危机、商业危机、信用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国家。当金融资本战胜工业资本成为强势资本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在金融领域,次贷危机、债务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危机、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等一同侵蚀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与政体。那么,金融资本是如何成为强势资本,又是怎样引发次贷危机的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中窥见一斑。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中层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

美国是当今世界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是自由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这种经济运行模式强调的是自由竞争,依靠的是具有充分决策权的大型企业甚至跨国公司,辅之以政府干预。美国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拥有投资权、生产和经营权、定价权等一系列权力。美国的政府干预是间接进行的,一方面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与价格政策等手段来控制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通过总统的经济报告和国情咨文来引导国民经济重点支持对象;再一方面通过政府补贴或法律手段来保持供需平衡。在次贷危机发生之间,美国这种自由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一向被认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楷模,而且还一度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众多转型国家学习的榜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样板,却在2007年发生了最为严重的次贷危机,这当中除了有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层面的原因,肯定也有自由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层面的原因。只要是现代自由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必然有三项基本要素即运行客体、运行主体和运行机制。②美国的市场经济运行客体就是商品化的社会资源及其它们的组合,运行主体就是作为政府和市场的调控主体和作为企业的行为主体。在这里,政府是合法的调控主体,市场是无意识的调控主体——“看不见的手”;企业亦称厂商或公司是行为主体。通过市场而不是政府的作用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称之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配置机制寓于资源配置机制之中,它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平等为基础的以市场平等竞争为形式的优胜劣汰机制,这样的机制每时每刻都驱使社会成员的两极分化,自发地、主动地、积极地产生资产者与劳动者、有产者与无产者、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也就是说,生产力层面的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机制是实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手段。

就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而言,引发次贷危机要从掌握巨额资产的大资本家代表——大房地产商、金融大鳄、投资机构说起。为了让这些资产者手中的资本转化为更多的利润,在需求不足、购买力有限的市场约束条件下,这些大资产者只好利用各种方式刺激消费,通过“透支消费”与“过度消费”以及“超前支付”等手段来扩大所谓虚假市场需求,以此实现收益最大化目标。作为市场经济运动模式中运行主体的企业——银行却不顾金融商品的内在规定性而进行过度金融衍生品创新,致使金融风险在房地产商、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之间一再累积成高金融风险,从而爆发次贷危机。

事实上,单纯的金融创新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只有将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信贷链条。现在的问题是,金融创新产品与什么样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结合:如果与一般生产性运行客体结合,会加速实体产业的发展速度与提升其发展质量;如果同特殊的不适宜结合的运行主体结合,那么就只能事与愿违。在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恰恰违背经济规律将金融创新同不能贸易的不动产业——房地产业结合起来,使得金融衍生品与房地产捆绑在一起,本想一荣俱荣、一富俱富,却因过度金融创新将房地产业泡沫愈积愈浓,呈现出一损俱损的次贷危机破败之相。

具体而言,在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环境中,资产阶级特别是以大房地产商、大金融家、大投资者为代表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开始尝试用刺激消费、超前支付等方式来缓解生产过剩的危机,由此推出了次级抵押贷款,让不具有购买能力的群众以透支未来的形式提前消费。③而这个“让不具有购买能力的人获得了信贷”就是整个信贷链条的最初违规行为。为了转嫁违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银行又把这个信贷产品打包卖给其他投资银行,投资银行也不想承担这样的风险,于是又将这一高风险产品——次级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处理,层层打包成抵押凭证(CDO)和债权保险(CDS)之后卖给投资者。此时的投资者已无法辩认这些金融衍生创新产品的好坏、优劣、真假,④因为这些经过层层处理的金融产品如同经过多次化了妆的女性一样,已经根本看不出她的本来面目了。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美国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中所支持的自由竞争是保证大资产者根本利益前提下的自由平等竞争。试想,那些中小金融机构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实现平等竞争,而那些超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房地产商正是垄断美国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实际控制者。所谓“自由”、“平等”只是他们这些大资产者之间的自由与平等罢了。

第二,美国市场经济中的大资产者违规操作、规避风险、逃避责任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以欺骗的手段、投机的方式加以实施。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国家总是想在不增加低收入群众财富情况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最终只能带来更严重的危机。道貌岸然的大资本家无论怎样挖空心思去玩弄透支消费的游戏,最终仍然避免不了经济危机爆发这样的悲剧出现,游戏手段不管有多高明,最后结局还是让人们认清大资本家贪婪的本性和剥削真相。

第三,美国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暴露出了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这一根本缺陷。我们知道,虚拟经济是应该处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地位,起着促进与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约束下,在大资产者自身利益最大化价值取向驱动下,虚拟经济从一开始偏离实体经济到后来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风险承受能力成为重新分配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的工具时,美国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就失去了正确前进的航向,失去了理性发展科学发展的自控力,所谓的产业规制、银行监管、法律监督等间接政府调控手段形同虚设,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失灵”。由此可见,美国政权的本质是受大资产阶级控制并服务于大资产阶级的,所谓的政府监管只不过是形式上的监管而已,而且其监管的对象不包括这些大资产者们,否则,华尔街的大金融家们是不能肆无忌惮的将高风险垃圾金融创新产品一再转手从而来炮制和引发金融危机的。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表层原因在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误导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因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滞胀问题而兴起,成为取代凯恩斯主义西方各主要国家经济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新自由主义宣称依靠竞争性的自由市场原理,认为通过自由竞争可以重新实现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公正。新自由主义理论基础仍然是古典微观经济学,是古典自由主义的复活。新自由主义的主张是想通过国有企业民营化、各种政府管制放松和废除、贸易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以及削弱工会力量等政策措施来履行经济调控职能。随着“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行,新自由主义逐渐嬗变为国际垄断资本的经济范式和政治纲领。⑤这样,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全球化就成为新自由主义的四大标签。

新自由主义让世界处于衰退与动荡之中,这是新自由主义的最深重罪恶。新自由主义认为,只要放宽和废除各种政府管制,将一切交给以资本主义企业为中心的自由市场,就能够实现合理、高效、和谐的经济秩序。但是,以1973年为分水岭,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复活反而导致了一系列市场失败问题的出现,其中,不断爆发的多国金融危机特别美国次贷危机就是这种“市场失败问题”的最突出、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经济政策的基本方针于20世纪80年代初转向了新自由主义,日本政策转向后确定的标杆就是1979年后的英国撤切尔主义和1981年以后的美国里根主义。在新自由主义日益深入并指导日本经济的过程中,一方面,受广场协定后日元急速升值的影响,日本大企业大规模增加海外投资,同时大幅度增加对美国等国家的国债和股票等证券的间接投资;另一方面,国内大企业的剩余资本被注入股票和不动产,进行投机性交易,引发了地产领域和金融业的巨大泡沫。日本经济膨胀起来的巨大泡沫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继破灭。于是,失业严重⑥、企业与银行倒闭、财政危机加深、不良债权增多且速度加快、消费低靡与市场疲软等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日本经济陷于严重混乱秩序之中,日本经济危机的爆发使日本综合国力日趋下降。

无独有偶,俄罗斯也是深受新自由主义危害的大国之一。在当代,新自由主义分几大流派: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以萨克斯为代表的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以伊萨克森为代表的北欧新自由主义流派,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其中,以萨克斯为代表的美国新自由主义流派和以伊萨克森为代表的北欧经济学派都曾经为俄罗斯政府充当过经济顾问,臭名昭著的“休克疗法”就是萨克斯出任俄罗斯政府顾问时为俄罗斯制定的改革方案。该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华盛顿共识”为价值标准,以斯蒂格利茨倡导的“政府角色最小化”、“快速私有化”与“快速自由化”为改革内容。结果,俄罗斯经济倒退十年,导致苏东巨变,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全面转向资本主义化。

在新自由主义的强烈攻势下,拉美国家与亚洲国家也成为世界经济的重灾区。拉美国家多年来一直是美国推行新自由主义的试验场。以阿根廷为例,在没有进行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改革之前,经济尚能平稳发展,而进行新自由主义化改革之后,国家陷于饥饿遍地、贫困潦倒的境地,而后又发生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发展成为债务危机以至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引发政治动荡,以致于阿根廷在2002年1月以后的半个月内更换了5位总统,国家处于岌岌可危之中。

亚洲国家的命运也不比拉美国家好。1997年7月2日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最初始于泰国。正是由于泰国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抛弃了自我保护屏障,过早地、过度地、过快地开放金融市场,结果才导致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使泰国经济很快下降到30年来的最低点。因为亚洲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泰国金融危机很快发展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接着又发展成为亚洲金融危机。

看来,新自由主义推行到哪个国家国家和地区,哪个国家和地区就会遭到巨大风险和灾难,甚至成为重灾区。毫无疑问,美国是向全世界各国兜售与贩卖新自由主义的始作俑者。但是,令世界各国发人深省的是,美国自己也因为笃信与推行新自由主义而使自身陷入史无前例的次贷危机之中。尽管资本主义社会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强调经济自由放任的危害,但这种善意的提醒终究敌不过大资产阶级无节制资本积累的强烈愿望。因此,只要危机稍有缓和,新自由主义的卫道士就会第一时间卷土重来。这充分说明,正是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误导把日本、拉美国家、俄罗斯和美国等国家经济推入了深渊之中。

综上所述,新自由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相左的西方右翼经济学理论,是既戕害各国人民又坑害美国人民的反动理论,是与各国人民的共q2psehccUNvUHdYSxSGUzdKNSEdtQRVCGXXjPL4nvwQ=同愿望相悖的错误价值观,是代表西方大垄断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强权主义思想。我们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新自由主义!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8页。

②张幼文,王松青.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比较与借鉴,社会科学,1995(3)第11页

③惠宁,何磊.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基于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分析.学术月刊,2009(6)第81页

④赵磊.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经济学动态,2008(11)第45页

⑤刘国光,杨承训.关于新自由主义思湖与金融危机的对话,红旗文稿,2009(4)第18页

⑥日本的失业率从1990年的2%升至1998年的4%,到2002年又进一步上升到5.7%。数据源于:[日]伊藤诚著.幻想破灭的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第26页。

(作者简介:张翔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高级经济师,刘美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经济学博士,省管专家;武月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校区留学生。)(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