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币税收入理论研究

2013-12-29 00:00:00罗力彭志远
经济师 2013年2期

摘 要: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指出了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了铸币税的研究方向,并指出最优铸币税不仅要从其量上进行考察,还要考察其来源与用途,同时提出了一些政策需要。

关键词:铸币税 通货 经济增长 最优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37-02

一、引言

铸币税属于历史范畴,源于封建时期欧洲封建君主和领主在其封地铸造货币的排他性权力,发展到现代,这种权力属于中央政府。铸币税问题由来已久,从铸币税的内涵、定义,到铸币税的征收与否、征收形式以及最优铸币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理论和假定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

二、铸币税研究综述

1.铸币税定义。《美国传统词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1985)定义货币税为铸造货币所获得的收益;与《美国传统词典》相类似,S.Goldfeld和L.Chandler(1986)把铸币税定义为金属货币的面值与相应铸造金属材料的市场价格差;而Tobin(1986)认为铸币税是政府通过发行货币来为支出融资的能力;M.Fry(1995)则通过计算准备金的增量与GDP的币值来衡量一国铸币税收入;Bali和Thurston(2000)却通过运用政府一般征税的方法,把铸币税定义为:铸币税=税率×税基(税率用货币增长率表示,税基是实际货币余额),这等同于布兰查德等在其《高级宏观经济教程》中的定义,他们认为铸币税S=△M/P=△M/M·M/P(△M代表货币供给增量,P代表物价水平);Klein和Neumann(2001)更广泛地将铸币税定义为货币当局由于垄断货币的发行权所获得的所有利益的总和;王俊等(2005)对铸币税理论进行了综述并研究了铸币税的内涵。从金属货币时期到信用货币时期,铸币税定义的不断变化,无疑体现了铸币税内涵的不断演化,进而铸币税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2.铸币税理论。17世纪,古典经济学家曾就一国政府是否应征收铸币税进行过激烈讨论。威廉·配第及重商主义者都反对征收铸币税,前者认为铸币税将歪曲作为价值尺度的黄金的真正价值,而后者主张无偿提供铸币服务可以把黄金吸引到本国。威廉·配第以及重商主义者的观点具有时代范畴,它属于典型的金属货币时期,货币形式发展到信用货币时期,这种问题已经显得微乎其微,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支持征收铸币税,但是要把握度,即铸币税的征收与否应当迎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目标,但现如今的文献中大都只将铸币税与通货膨胀联系起来研究。

(1)铸币税与通货膨胀。对铸币税的研究起源于Cagan(1956)建立的一个超通货膨胀基本模型,在此模型框架下,他首先研究了不变货币增长率条件下通货膨胀收敛性问题,得出恶性通货膨胀发生与否取决于反映货币需求弹性的参数和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速度,而且在个人适应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下,他认为恶性通货膨胀可能来源于通货膨胀生成的不稳定过程,而不是加速的货币增长,并且如果均衡是稳定的,铸币税收入图形具有拉佛曲线的性质,铸币税存在最大值。此后Dornbusch和Frenkel(1973)在适应性预期的假定条件下,得出既定铸币税水平下最优预期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增长率组合的轨迹,并通过与Cagan模型中的最大铸币税S*相比较,他们得出通货膨胀动态的稳定性质,即:SS*,经济存在两个稳定状态,它们对应不同的实际货币余额和通货膨胀水平,但产生相同的铸币税数量,而此时经济的运行动态在不同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速度和货币需求弹性下会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在此之前弗里德曼(1969)也提出了著名的X%定律,即为了实现行为人的福利最大化,货币当局应当把通货膨胀控制在一个X%的水平,他进一步认为这个通货膨胀率应当使得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为零,即X应当等于实际利率的相反数。此后Sargent和Wallace(1981)通过研究政府减少铸币税填补赤字的比例,得出了通货膨胀的加剧作为对当前较低货币增量的反应是可能的。国内学者也就铸币税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理论与实证分析:

吴汉宏、崔永(2006)在现金先行约束和预算约束的条件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以及政府追求铸币税最大化的假定条件下,基于现金先行模型构建了我国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函数,推导出了铸币税最大化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余额增长率的公式,并拟合了我国1952年—2004年数据。结果表明,为避免恶性通货膨胀并达到最优化铸币税的目的,我国的货币余额增长率应当控制在22%~24%以下,通货膨胀率应当控制在11%~14%以内;在对我国的铸币税规模进行测算的基础上,神玉飞、李艳(2007)对铸币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此后耿照源、王艳(2009)基于卢卡斯与斯托克曼拓展的现金先行模型,探讨了最大化铸币税下的通货膨胀;接着张怀清(2010)对如何测算央行铸币税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机会成本铸币税、货币铸币税、通货膨胀税与央行铸币税间的关系等。铸币税与通货膨胀确实具有直接而且密切的联系,但在通货紧缩时期,国内大部分学者也将铸币税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来摆脱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增长。

(2)铸币税与财政赤字货币化。王利明、左大培(1999)认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中,铸币税问题一般是和财政预算赤字、货币扩张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指出了在铸币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货币扩张的条件以及铸币税增加的情况下,货币并未扩张的条件。接着曾康霖(2002)研究了用铸币税弥补财政赤字的必然性,但要考察公众的通货膨胀承受力和政府的负债承受力。在我国以增发国债为核心的财政政策以及财政赤字经常化的背景下,周革平(2003)研究了通过铸币税为财政赤字融资,即财政赤字货币化。他认为,政府之所以能够获得铸币税,原因之一是公众愿意增加货币持有量(货币需求增加),并说明了政府可用铸币税来弥补财政赤字的三个条件:一是经济对基础货币的需求;二是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三是货币需求对收入和通货膨胀的弹性。曹家和(2003)、周丽萍(2004)也认为可以通过铸币税为财政赤字融资,从而摆脱通货紧缩,减少税收扭曲,促进经济发展。此外,周丽萍并建议将增加铸币税的主要渠道转移到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同时需要增加居民对通货膨胀的承受力。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吴芳(2009)通过对我国铸币税规模(1995—2007)的测算,也支持通过铸币税为政府支出融资,增加政府投资,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但也有不少学者持消极意见。

(3)铸币税与金融风险。通过对铸币税与金融风险相关性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谢冰、邹伟(2003)提出了通过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来消除金融风险,保持最优铸币税的有效性。蔡志刚(2006),殷建波、邱宇(2010)也提出了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来消除金融风险的观点,前者以财政支配假说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发达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独立性,认为较强的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较少的铸币税紧密相关,后者在综述前人货币税理论的基础上,采用Cagan的货币需求函数,拟合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最大化铸币税的通货膨胀水平,认为通过影响通货膨胀水平,各变量间的互动循环将加剧潜在金融风险,并提出通过提高央行独立性来降低金融风险措施。在对我国铸币税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张奕(2006)认为自1995年金融体系改革后,铸币税并不是导致我国潜在金融风险的因素,但铸币税的征收存在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另外,他认为我国财政状况并未到达需要赤字货币化的程度。此外,张怀清(2007)将铸币税分为机会成本铸币税和货币铸币税,并与张健华(2009)对我国1986年—2008年央行铸币税进行了测算,说明我国铸币税占财政收入比重偏高,但有下降趋势,同时分析了央行的资产结构。铸币税风险性的存在使得政府部门需要对最优铸币税进行理论研究,但最优铸币税理论文献却相当少。

(4)最优铸币税。范建军(2002)从货币创造的角度探讨了货币税的征收机制,分析了铸币税的两种福利成本:社会持币剩余损失和通货膨胀引致的直接有形成本。他认为当铸币税收人长期保持高水平时,它对经济总的效果是弊大于利,而当铸币税仅保持在与经济增长以及货币深化相匹配的水平,或者说铸币税处在完成“弹性货币供给”功能的合理范围内,它对经济是有利的,并认为铸币税不应作为一国政府财政收人的主要的或基本的资金来源。从最优税收角度出发,王进杰、贾英姿(2004)考察了最优铸币税,认为政府获得财政收入需要社会成本时,那么获得财政收入的各渠道说带来的边际成本应相等,这样才能使得各渠道的社会总负担最小,即可达到最优铸币税。同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王进杰、贾英姿(2006)又探讨了政府在不同汇率制度下对货币政策的选择,进而研究了最优铸币税的不同水平。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前人对铸币税理论的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对铸币税内涵及定义的界定不统一。铸币税内涵与定义界定不清,在不同的铸币税定义下,将会导致铸币税数据的不同,从而运用相同的理论进行实证研究时也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进而致使理论的有效性遭到质疑。

二是理论研究得出结论的可靠性。上述文献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铸币税理论,我们会很自然地去想,这些不同角度做的简化分析会对正在强调的问题提供不正确的答案吗?也就是说这些模型以及得到的结论缺乏现实性吗?

三是什么是最优铸币税。首先,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最优铸币税,但是单方面的最优能表示整体的最优吗?其次,我们假定得到最优铸币税的值,那我们试想最优铸币税的来源渠道有很多,铸币税的用途也很广,在这些方面我们是否可以继续优化呢?

结合以上三点不足,我们接着探讨一下铸币税的研究方向。

三、铸币税研究方向

货币形式从金属货币时期发展到信用货币时期,铸币税的内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界定铸币税的内涵和定义是铸币税研究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其次,国内外学者对最优铸币税的研究很少,也大都在特定的假定环境中去研究,这种特定的环境如若偏离了经济运行的现实状况,那么得出来的结论也就有失偏颇,由此而提出的政策建议也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会带来恶性后果。所以,笔者以为我们要更加注重经济运行的现实,在模型化现实经济时要符合客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并且站在社会总福利的角度去研究最优铸币税问题。对最优铸币税的研究又需要从两方面去考察:一是最优铸币税额的考察,二是最优铸币税的来源和去向。最优铸币税额需从整个经济运行环境中去考察,与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结合起来,而铸币税的来源和去向也可以进行优化,比如说在既定铸币税额下,我们通过何种途径来获得此数额铸币税使得经济体的效益最大,同时铸币税如何使用也使得社会效益最大化。当然获得最优铸币税需要政策支持,比如央行独立性及正确的目标,同时也需要中央政府能够站在全社会的福利角度去征收铸币税,最后我们还需要监管部门的合理监管制度及其独立性。

参考文献:

1.王利民,左大培.关于预算赤字、铸币税和货币扩张通货膨胀税的关系[J].经济研究,1999(8)

2.谢冰等.关于铸币税的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2(9)

3.周革平.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中铸币税收益问题[J].经济学动态,2003(5)

4.王进杰,贾英姿.最优税收和最优铸币税[J].管理世界(月刊),2004(12)

5.吴汉洪,崔永.中国的铸币税与通货膨胀:1952—2004[J].经济研究,2006(9)

6.张健华,张怀清.人民银行铸币税的测算和运用:1986—2008[J]. 经济研究,2009(7)

7.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Second College Edition,1985.S.Goldfeld and L.Chandler,Th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Harper and Row, New York,pp.23,1986.

8.M Fry, Money Interest and Bank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John Hopking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pp.400,1995.

9.T.G.Bali and T.Thurston, “Empirical estimates of inflation tax Laffer surfaces: a 30 country stud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63,2000.

10.M. Klein and M. Neumann, “Seigniorage: what is it and who gets it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vol. 126,1990.

11.Cagan and Phillip, “The monetary dynamics of hyperinflation”, In M.Friedman(ed.), Studies in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12.R.Dornbusch and J.Frenkel, “Inflation and growth:alternative approache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50, FEB 1973.

13.T.Sargent and N. Wallace, “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vol . 5, 1981.

(作者简介:罗力,云南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彭志远,云南财经大学教授 云南昆明 650221)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