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整个世界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全球问题越演越烈,尤其是造成了人类生活的异化和生存的困境。于是各国有识之士也纷纷关注全球生存危机问题,并不断地分析其产生的各种思想以及现实原因,积极寻求人类走出困境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其中实践活动的不合理性及其指导实践的理性出现了问题成为导致人类生存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是合理性哲学凸现出来。
关键词:理性 非理性 实践 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B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32-02
在现代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合理性促使人类开始思考实践的合理性问题。实践出现了问题,归根结底是指导人们实践的理性出现了问题。自古希腊以来,人们把理性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哲学家们不是过高地估计理性,就是片面地理解理性的作用,甚至割裂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从而导致人类的实践出现了问题。
一、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考察
理性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还是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时候,并且这一问题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逐渐地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当然,对于理性内涵的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各有不同的体悟和解释。但总的来说,“对理性的理解主要有两个视角,一个是本体论的视角,另一个是认识论和人性论的视角”。本体论意义层面上的理性,也被称之为传统理性。传统理性观历史比较悠久。在古希腊时期,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由之产生的“逻各斯”;巴门尼德指出了不生不灭、不变不动的“唯一的存在”都是对于理性的一种理解。之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将理性主义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把理性看做人类品格中的最高部分,认为人的真正本质就是他的理性智慧,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不仅如此,他们还把理性看做如同神学的上帝一样,具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使人能够解决面临的一切问题。最后,黑格尔把西方的理性主义发展到了极致。他认为“理性”是世界的主宰,“绝对精神”是理性的最高形式,它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和本原,自然、人类和社会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表现,是理性本质的一种展示。
另一个是认识论和人性论的视角,把理性理解为是人的能力。这种理性主义又叫启蒙理性主义,是古代传统理性主义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技术理性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增强了人的本质力量和自由,此时的思想家们可以说是这种理性最为积极和典型的倡导者。他们将“理性”作为时代的中心课题,相信通过理性和科学可以完成以前只有依靠上帝的超自然力量才能成就之事,他们强调理性至上,理性万能,他们的目标是确立人对自然的无限统治权。传统理性精神发展到极端变成了纯粹的工具或技术理性。
理性主义作为一种主导性哲学思潮在西方哲学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上述两种理性主义归根结底都是源自于对理性的绝对崇拜和毫无批判,只不过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具体表现而已。然而,人的理性的超常发展和过度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对非理性方面的抑制、压抑,似乎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理性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结果人性的不健全、不完整带来了更为深刻的人性问题。
二、对非理性精神的探究
当理性的超常发展带来的人类生存危机直接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人们开始从传统理性的迷梦中惊醒过来,不再无限崇拜和毫无怀疑,于是非理性精神应运而生。非理性是指人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非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并非是人的本质,他们试图用非理性的世界观取代理性的统治地位,将人的天性、本能、欲望从理性的牢笼中解救出来,认为这才是人的本真存在。这些非理性精神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家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推崇与张扬。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这些观点都是这一思潮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源于非理性的支配和推动,而理性只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手段,将理性至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只会阻碍人类前进的脚步。非理性主义给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理性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应该说,非理性主义强调了非理性因素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看到了人不仅是理性的存在,人更是非理性的存在。但是正如同理性主义者把人的理性片面夸大一样,非理性主义者也把非理性片面夸大,同样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将人类精神中这两个重要的因素割裂开来。由于两种理论都具有局限性,不能够为人类的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于是合理性哲学凸现出来。
三、现代西方哲学家对合理性哲学的界说
美国哲学家L·劳丹说:“20世纪哲学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合理性问题”,从以上对传统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正是为了克服传统理性主义的危机及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不满,合理性研究逐渐兴起。下面我们着重来看一下近代历史上两位西方哲学家对合理性的看法和理解。
合理性的问题首先是在社会学的领域内得以展开和论述的。其中韦伯以合理性概念为中心说明并分析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认为整个资本主义在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方面是依据理性原则建构起来的。在韦伯看来,从合理性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有助于人们对世界的解释或理解,而且实际影响到生活世界的普遍法则化。韦伯还说明了在“行动”、“价值领域”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合理性的反映。基于他的行动类型论他把行动分为四类,即目的合理行动、价值合理行动、情感行动以及传统行动。具体地说,“社会行为也可以由下列情况来决定:第一,目的合乎理性,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第二,价值合乎理性的,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做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第三,情绪的,尤其是感情的,既有现实的情绪或感情状况;第四,传统的、有约定俗成的习惯。”这其中韦伯认为目的合理性成为近代社会最为关注的的行动类型,源于这种行动标准最直接最具体的现实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国家体制的出现。但恰恰是这种行动标准的支配导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只注重目的,追求利益,而忽略了过程和结果,使得现代社会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频频出现。可以说,韦伯从合理性的角度说明了西方近代社会的诞生,并且也指出了由目的合理性所支配近代文明潜在的负面影响和危机因素,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另外一位哲学家哈贝马斯则认为,一切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核心论题就是“合理性”。依哈贝马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晚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正是由于工具合理性所造成的“生活世界被体系殖民化”。他从交往行为中引发实践合理性论题,建构批判的社会理论。交往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相互联系的行为,“交往行为既不能在被选择手段的技术方面,也不能在手段选择的战略方面被理性化,而只能在行为主体的相应性、行为规范的可证实性的道德——实践方面被理性化”。这样,交往合理性概念就深入到了人类社会实践的合理性层面。那么,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会带来合理的结果呢?他认为,参与者能够通过合理的交往达成真正的意见一致,这样才能带来合理的结果。因此在人们的交往中,能够找到普遍合理的价值判断,即作为参与者互相都应该满足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等四个有效性要求。哈贝马斯还认为,为了进行真正合理的交往,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的社会规范,这样,有了这些前提人们的的交往才能合理化,从而也能够解决以往的一切问题。
哈贝马斯对合理性概念及形式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克服了以往工具理性的片面性、狭隘性,通过把合理性视为主体的一种能力,即在语言之中进行交往的实践,来达到一致和共识。但实际上企望通过语言交往而达到意见一致并协调行动,显得过于理想化而不切实际。
如上所述,韦伯和哈贝马斯同样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合理性并进行近现代社会分析,但是他们所使用的合理性概念在其功能性质上还是有所不同的。韦伯的合理性概念只是分析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叙述工具,他指出目的合理行动成为最具支配性的行动类型,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包含的负面影响就是这一行动标准所导致的。而哈贝马斯主张现代社会的根本危机是生活世界被体系殖民化,于是他从合理性概念中想要寻找克服现代危机的线索,提出通过合理的交往可以化解这种矛盾。通过分析两位西方哲学家对合理性问题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所理解的“合理化”与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结构有密切联系,德国哲学家施奈德巴赫就将“合理性”视为人从事思维或别的活动的一种能力:“当我们谈到合理的思想、论证、理论、认识、行为和行为效果的时候,作为现实人的合理的思想、认识、行为之能力的合理性,往往是预先设定好了的。我所强调的是,我们一向只是在假借的意义上谈到合理性的。如果没有人的合理性的安排,世界也就无所谓合理的东西。”所以使用“合理性”以此来取代传统哲学中的“理性”概念,打破了理性概念在人们头脑中的神秘,我们已经不必再像过去一样把理性看作一种实体、本质的东西,合理性不过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理性安排世界的能力和如何更好更和谐地生活的一种方式。
合理性研究关注的不是“我们已经知道什么”,而是“我们究竟是怎样知道的”,不是对现有事实的一个理解和解释,而是以批判和反思的方式来追问知识存在的各种可能的合理性条件,这种哲学与旧本体论哲学和先验主义哲学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区别。因为“对合理性条件进行形势分析这样的目的,既不适于对自然界、历史、社会等物质内容理论抱有本体论的希望,也不适于对非经验的类主体、对意识一般的结构进行先天性重建抱有先验哲学的希望。”作为一种合理性理论的当代哲学,表明了自己反实体主义的意向。
参考文献:
1.欧阳康.合理性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2001(4)
2.[美]劳丹.进步及其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3.[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
4.[德]哈贝马斯著.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76
5.[德]赫·施奈德巴赫.作为合理性之理论哲学.德国哲学(第7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6.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重庆出版社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