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中国今天的国家道路是金不换的等9则

2013-12-29 00:00:00
红旗文稿 2013年3期

环球时报:中国今天的国家道路是金不换的

中国当前的改革开放路线带来了国家阔别已久的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一个方向和轮廓开始,逐渐充实进对继承的选择和大量崭新的内容。它获得了两个巨大成功,一是它推动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强劲发展,二是它驾驭了中国的复杂,很多把一些国家难倒甚至掀翻的问题,在中国实现了有惊无险的软着陆。中国的国家道路既洋溢着理想,同时也是现实主义的平衡系统。这使得国家大而复杂不再是负担,而成为社会可持续进步的资源和动力。中国的国家道路里有着过去一百多年民族苦难的层层教训,以及无数探索的反复积累。我们好不容易形成了今天的路线,它是金不换的。我们决不可受一些内外力量的忽悠,轻易动改变它的念头。

(来源:《文汇报》2013年1月12日)

吴建民:改改我们的“八股调”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风问题。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讲话和写文章充满“八股调”,套话、废话和空话充斥,群众不高兴,领导也不满意。改变文风,迫在眉睫,早就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造成“八股调”的原因,这首先是官员的观念问题。深刻领悟上级精神,对于指导工作十分必要。但是,一些官员却机械地去理解,过于追求四平八稳,照本宣科,而不是实事求是,活学活用,甚至演变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此外,也是学风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祖国大地出现不少新事物新现象。一些官员之所以在新形势下出现“失语”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好好学习,对新生事物不熟悉,没有与时俱进。该如何改进文风,减少“八股调”呢?官员应该掌握一点交流学。改进文风,首先要弄明白读者听众是谁,要有针对性。其次,要开门见山,多用短句子,多些“干货”。最能打动人的,往往不是非常复杂的句子,而是简单的话,短句子。另外,就是善于举例子。其实很多大原则都是好的,但是再好的原则老是重复,也会没有吸引力。如果你有例子支撑,大原则也就活了。很多好例子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老百姓,所以,要善于从生活和老百姓中汲取营养。说到底,文风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是思想方法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文风的好坏,表达能力的优劣,也是执政能力的体现。

(来源:《新湘评论》2013年第1期)

陈家兴:破除“只唱不做”的空头政治

当年,陈毅说“搞政治工作也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但要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不搞空头政治”。我们所说的政治工作,其实就是动员和组织老百姓为幸福生活而奋斗。这项工作本该实实在在,然而空头政治仍然在一些方面很有市场。有的人喜欢“许空诺”。一些地方左一个民生工程,右一件民生实事,听起来激动人心,到头来兑现的不多,打折扣的不少。有的部门做决策、定计划,各方面的指标都非常可观,年终一比对多成空,如此“纸上的幸福”终究不能当福享。空头政治,说到底是丢弃了求真务实的基本党性,丧失了责任担当的政德底线。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啃硬骨头、涉险滩,都要靠真刀真枪的实干。“只唱不做”只会让发展陷入停滞、问题不断积累、矛盾更加尖锐。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用人和考核机制的崇尚实干。评价干部多接地气、多看实绩、多听群众意见,以实践和民意的标准来打分,那么空头政治就会越来越没有市场。

(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1月24日)

李强 邓湖川:网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阵地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了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介,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崭新阵地和有效渠道。我们应当有效运用网络这一便捷、广泛、高效的现代传播工具,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以建设马克思主义网站为载体,网络媒体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搭建了一个崭新的传播平台。这不仅拓宽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范围,而且实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创新。当前,最重要的是打造素质过硬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队伍,不断提升网民素质,增强学习接受能力。

(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1月22日)

陈里:在网络上了解民意引导民意

政府公共决策就是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这些公共政策通常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涉及众多人的切身利益。长期以来,我们民主决策的主要途径是制定政策的人面向基层召开座谈会,找人谈话听取意见,进而开会讨论通过。但实际上,这种方法征求意见的面很窄,而且听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意见。以往很多决策失误就是这样产生的。在当今社会,借助网络社会开展民意调查,是发现和了解民意的便捷手段。一方面,网络民意能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较为全面、真实、及时的原始信息,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网络民意能强化政府与公民的决策互动,建立有效的政治沟通,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在此基础上,引导民众知晓、认可和支持政府的决策。同时,这也是展示党和政府公开透明的决策、提高群众满意度的过程。

(来源:《学习时报》2013年1月21日)

陈锋:网络监督需正确引导

网络监督严格地说是一种“网络揭腐”,群众通过网络来揭露问题,最终仍要靠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来查证。揭露问题越理性、真实、客观,查处的效率、质量和影响也就越好,就会产生良性互动。反之,则极易产生“误伤事件”,侵犯公民隐私权等合法权利,使公民甚至社会陷入不安。网络监督的特点决定了它有一定的缺陷,应因势利导,更多地做好“疏”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动脑筋,积极引导网民合法表达、真实表达、理性表达,更多地释放网络监督的正能量。同时,网络监督也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基层探索、群众参与的三方合力,尽快推动立法规范和制度跟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1月22日)

周人杰:以市场化改革推动分配公平

这些年来,无论是“天价吊灯”、“团购商品房”,还是公积金差距等,人们对一些行业集中度较高的企业“羡慕嫉妒恨”。其背后,正是由于竞争不足所形成的利益关系扭曲。在这个意义上,“提低、限高、扩中”的收入分配改革,绝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削富济贫”,而是既包括二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的转移支付,也要在初次分配中同样兼顾效率与公平,因此要从“更加公平的市场”上着力。只有培育市场公平,才能更好地鼓励各类企业平等竞争,为“收入倍增”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杠杆的支点选取至关重要。这个支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平的市场,所有企业,都能按照法治规则平等行事。只有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让自由竞争激发效率、重塑公平,改革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入差距才能逐步缩小。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还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以电信行业为例,最大的利益增量在于广阔的内需市场。抓住这些有利的契机,我们就能在民智的充分涌流、民生的日渐改善中凝聚改革共识、获得发展进步。

(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1月21日)

金宁轩:生活作风问题到底有多大

最近一段时间里,一些领导干部因为不雅视频等而被免职。在一些落马的领导干部中,很多有生活作风问题。那么,生活作风问题到底有多大?我们党的性质决定了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我们的道德伦理观中,领导干部更应当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道德楷模。事实上,在一些领导干部不以为然的背后,生活作风问题恰恰成了其腐败堕落的发端,成为撕裂其防线的重要路径。在很多腐败案件中,“性贿赂”往往成为第一块敲门砖。很多领导干部正是由于在生活作风这点“小事”上管不住自己,而一步步滑向腐败的深渊。对腐败分子而言,无论是由生活作风问题还是由其他问题导致的腐败堕落、违法乱纪,他们最终都将受到世人的唾弃、党纪国法的制裁。但对党的建设而言,腐败行为对党的机体的损害是巨大的,对党的执政地位的损害更大。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01月21日)

童晋:西方媒体搞双重标准

西方媒体,特别是西方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舆论导向中的双重标准、意识形态因素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国内事件、国际事件等。其所采用的方式时而是避而不谈,冷漠处之;时而又是高度关注,造谣生事。总之,对事件的态度与报道并非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西方国家统治集团的利益需要及其利益导向。概括地说,西方媒体双重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冷处理”以“趋利避害”。二是“错误引导”以“扭转视线”。三是“捏造事实”以“制造事端”。四是“连番轰炸”以“弄假成真”。对西方媒体双重标准,我们要有应对之策:努力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与传统媒体及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通过媒体宣传中主动出击,打破其话语权的垄断。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