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发展”奠定人民幸福基石

2013-12-29 00:00:00鲍宗豪韩强
红旗文稿 2013年3期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过程中提出,要“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延续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文明发展道路”的精神,又将不断开拓“文明发展道路”作为中国未来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

一、“文明发展”:奠定人民幸福基石的实践选择

如何使大多数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诉求转变为现实?如何永葆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幸福?这就必须找到一条能让大多数人民群众可持续地享受幸福的道路,该道路将成为永葆大多数人民群众幸福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文明发展道路”,既是对上述问题的理论思考,更是对中国发展道路实践的总结、提炼,是当前乃至未来中国发展的实践选择。

(一)“文明发展”:永葆人民幸福之本

目前,学者们从心理学、经济学、生活质量、社会或文化等视角研究“幸福”、“幸福指数”,取得的共识是:幸福感是主观的,但它有客观基础,是主客观的统一;GDP与幸福指数有相关性,当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相关性减弱;失业对幸福的影响程度超过其他任何因素;收入分配越不公平,个人自我幸福感越低。但相关性变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20世纪70年代,亚洲国家不丹最先提出以“国民幸福总值”衡量社会发展;2012年5月,联合国首次发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幸福指数”报告。这表明,人们已认识到“发展”、“发展方式”对幸福、幸福指数的影响,因此试图改变单纯以GDP为发展价值取向而使国民付出幸福的代价。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走文明发展道路”,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变“不文明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文明发展的成果,让文明发展为人民幸福奠定基石。

(二)“文明发展”是对“不文明发展”代价的实践反思

当今中国的“不文明发展”,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主体”不明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是硬道理”思想指引下,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很多地区和城市把“增长”当作“发展”,认为GDP增长是硬道理。结果使发展成了“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成了“无主体”的发展。这种发展“主体”缺失现象,在不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

2、缺失诚信

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始积累),充满了血腥、暴力、掠夺等,曾被认为“不人道”,而今天我国的发展中,也不时出现一些不讲良心、不讲道德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事件,从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地沟油、毒馒头,到西瓜膨大剂、白酒中的塑胶剂、“速生鸡”等等,以至谈到“吃什么”的问题会让人感到惶恐不安。

3、不注重公正

当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中的公平正义,但是,我们已为此付出了代价:一是分配不公的现象仍较突出,全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0.31左右上升到目前的0.47左右,最高10%人群平均收入是最低10%人群平均收入的很多倍;二是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就业、就学、就医方面的不公正待遇仍然较广泛存在;三是发展的代际公正缺失现象突出,许多地区存在透支后代人资源的“寅吃卯粮”式和竭泽而渔式发展。

4、不讲均衡

中国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均衡现象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普遍存在。所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这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5、“幸福指数”不高

发达不发达并非提升“幸福指数”的决定因素。为了“GDP的增长而发展”,为了追赶或跻身发达国家的“发展”,对大多数人民群众而言是“无幸福”的发展。加拿大著名幸福经济学家马克·安尼尔斯基在他的幸福经济学中,把财富和资本定义为实现幸福的条件,提出了真实财富有五方面资本构成:社会资本、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并用这“五位一体”的资本构成模式,核算财富,核算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绿色发展核算系统”),倡导幸福发展。他认为,如果中国在“绿色GDP核算”和绿色发展上的努力取得成功,一旦小康的目标得以实现,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

二、“文明发展”:奠定人民幸福基石的道路选择

“文明发展”作为人民走向幸福的道路,也是我们党在借鉴人类文明发展思想成果,总结和提炼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共识。

(一)形成“文明发展道路”共识

文明发展道路的主要标志和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保证,也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生活富裕是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的目标和归宿,同时能够提高人们的身体、文化等素质,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反过来促进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良好的生态为生产提供物质基础,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即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必要条件。

(二)“文明发展”奠定人民幸福的理念、价值取向

1、“文明发展”的理念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只有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真正使整个社会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而,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是走上“文明发展道路”,奠定人民幸福基石的关键。

2、“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文明发展”的价值取向。即“文明发展”不仅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三个方面协调,而且始终要明确“为谁发展”、“为何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文明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求“文明发展”始终把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作为“文明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文明发展”价值取向,必然要求我们关注人的幸福、关注人民群众的幸福。

(三)“文明发展”奠定人民幸福的尺度

“文明发展”作为一种评价尺度,它强调的是发展目的的文明、发展过程的文明、发展结果的文明。一是发展目的的文明。以全体人民和整个人类的福祉为本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强调发展目的的文明就必须以整个人类的发展为最终追求,而不是以牺牲一国或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而获得另一国、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目的。二是发展过程的文明。发展过程的文明,不仅仅是发展起点的文明,也不是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或方面的文明,它突出的是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文明。三是发展结果的文明。发展结果的文明主要体现在发展成果如何分享。发展成果不仅要在当代人之间进行分配,同时要在继承前人财富的基础上,在当代与后代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与享用:如果由于部分人的发展造成了另一部分人发展权益的丧失和发展阻碍,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轻视增长质量,无视生态环境,采取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必然导致不文明发展,必然扭曲发展的价值取向,必然会产生不幸福的感受与评价。

三、“文明发展”:奠定人民幸福基石的制度选择

要使“文明发展”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为人民谋取幸福的自觉行动,就必须将“文明发展”的理念、价值取向及其评价尺度转化为规范“文明发展”道路的制度和制度安排。

(一)将以“人民幸福”为本的“文明发展”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文明发展”既要通过宣传教育,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更要重视如何使“文明发展”的理念、价值取向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中,转化为社会政策和法律制度。文明发展的制度构建,往往要经过从思想到实践、由习俗到规则的反复博弈,正是在这种反复博弈过程中才形成了文明发展制度的生命力、适应力和调控力,进而转变为规范文明发展的实践。因此,重视文明发展的制度构建,就要重视内在制度与外显制度的统一,内在制度和外显制度良好的契合才能成为文明发展的制度基础。

(二)“文明发展”综合指数,是对文明发展制度安排绩效的评价

制度安排既要体现价值理性、科学理性和实践理性,又要体现工具理性。从工具理性层面看,编制文明发展综合指数,通过文明发展指标体系的系统构建,将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统一起来,使以“人民幸福”为本的“文明发展”理念、价值取向,能通过“集约化”的指数来实现。如果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共性”的要求,那么,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文明发展综合指数则是一种反映时代需求、中国特色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效制度安排。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有体制与机制保障,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而且要有对体制机制运行绩效的评价。以“文明发展”为前提的幸福观,是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的、过程、结果的绩效评价:它不仅有文明发展的目标追求,而且能将目标要求落实到基层,有全面客观的反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绩效考评。

(三)以“文明发展”为基础的人民幸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实践、新探索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至今已经20多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正在逐步展现。当前,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有了很大提高。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形成,必须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完善。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要富裕,要发展生产力,但并不是富裕了、生产力发展了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有它的价值目标,这一目标就是公平、公正、文明幸福、共同富裕的社会;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实践,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都要建立人人公平、人人幸福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离开这一基本理念去谈生产力发展、去谈富裕,必然会丢弃社会主义的本质。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