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现在如何度量人均收入翻番,存在采用什么统计指标的问题。我国此前一直用“均值”(即平均数)反映工资、家庭收入等,不仅方法上不科学,而且实际操作也很困难。
我国急需改变用均值(平均数)度量人均收入的做法
测算GDP翻番比较容易,只要按保持7.2%的增长速度测算即可。然而,人均收入翻番不仅要考虑到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城乡居民比例变化、通货膨胀等等因素,而且还存在究竟采用什么统计指标度量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提高人们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切切实实保障和提高广大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要减少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成功的收入分配改革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而且会加强综合国力的发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收入分配越是向国民个人倾斜,经济发展越迅速,国力越强大。因此,对收入翻番进行科学度量关系到小康社会能否实现以及何时实现的问题。因而,我国急需改变用均值(平均数)度量人均收入的做法。
中位数能客观反映中等家庭收入水平
世界各国家庭收入分布都是右偏的,我国也不例外,区别在于右偏程度不一样。下图是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简称CGSS)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随机抽出的12,000户居民家庭2010年可支配收入得到的我国家庭收入分布曲线。我们可以发现明显呈右偏分布。其实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家庭收入也均明显呈右偏分布。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与数据中心
这一调查显示,中国2010年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为24,933元,均值为41,017元。其中,城镇家庭收入的中位数为30,000元,均值为53,023元;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中位数15,048元,均值为22,559元。这是由于在偏态的收入分布中,均值受极少数高收入家庭影响导致明显大于中位数。如果样本中出现类似比尔·盖茨那样的富豪,均值还要高得多。此时,中位数是最合适的一般水平代表值,因为中位数是家庭收入分布的50%分位数,意味着在所有家庭中收入刚好居中,即有50%家庭收入高于中位数,50%家庭收入低于中位数。因此,中位数反映了中等家庭收入水平,也就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对社会的解释说明也简洁清楚得多。而均值反映的是较高收入水平,一般为收入分布的65%-75%分位数。例如,CGSS中2010年全国家庭收入的均值约为所有家庭收入分布的70%分位数,即全国所有居民家庭中高于41,017元的只有30%家庭;对于城镇来说,收入均值约为城镇家庭收入分布的75%分位数,即所有城镇居民家庭中高于53,023元的只有1/4家庭;对于农村来说,收入的均值约为农村家庭收入分布的65%分位数,即所有居民家庭中高于22,559元的只有35%家庭。这说明均值反映的不是中等收入,而是高收入水平。这就是为什么统计部门发布平均工资时,老百姓常常感觉数据与实际不符,抱怨自己拿到的工资没有统计局公布的那么多,有人戏称自己的工资和收入“被增长”了。由此可见,在收入呈现偏态分布的情况下,用均值度量工资、收入甚至房价是不科学的。
用均值反映工资、收入等右偏分布的中等水平,不仅方法上不科学,而且实际操作也很困难。首先,我国城镇单位职工工资统计范围过窄,全国3.4亿城镇就业人员,目前的工资统计只涵盖了1.3亿人左右,还有6,000万私营企业职工和4,500万左右个体户及一些灵活就业人员没有涵盖。而且工资总额除以职工平均人数与老百姓实领工资口径上也有出入,还不如不公布好。其次,我国的收入统计主要来自城乡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实际工作同志反映,入户抽样收支记账调查最难的是高收入户,他们或者拒绝记账,或者怕露富故意少记收入。个别极端大值的漏填或少填对均值影响很大,而对中位数的影响很小。
一般来说,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收入分布右偏程度越高,收入中位数与收入均值的差距就越大,这对收入翻番的影响表现在:如果未来城乡、贫富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我国家庭收入的均值水平会受到极少数富有人群的较大影响,基于收入的平均数到2020年比较容易实现翻番。然而,这样实现的收入翻番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成果被高收入者占有,难以确保收入翻番能够切切实实改善和提高广大中低收入群体,而中位数的翻番则能反映中低收入群体生活的改善与提高,老百姓就不会再感觉“被增长”了。例如,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平均值计算)从2000年6280.0元增长到 2010年19109.4元,实现了收入翻番。但与此同时,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占总体10%的最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432元;占总体10%的最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48元。最高组与最低组的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5.02∶1扩大到8.65∶1。这表明基于均值的收入翻番的成果被少数高收入者占有,而并没有惠及广大的中低收入者。
采用中位数反映收入水平是世界通行做法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一直都采用中位数反映一般收入水平。例如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2010 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为49,445美元(经通胀因素调整),同比下降2.3%,比2007年的51,965美元减少了4.9%,自1997年以来首次不及5万美元。根据瑞士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瑞士月收入中位数高达5,979瑞士法郎。在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组织(IMF)的统计报告里,经常提到收入的中位数。很多国家的政策制定也常基于中位数等分位数。例如英国的贫困线划定采取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以全国居民收入中位数(高于此收入的家庭数量与低于此收入的家庭数量相等)的60%划定贫困线,如果低于60%这个标准,那么该家庭就会被认为是处于贫困之中。
建议我国今后采用中位数度量人均收入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目标已经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的提高而调整。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本统计指标,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要把握住社会发展脉络,紧跟经济发展趋势,根据社会发展每一阶段的特点与要求而灵活地变化。在人均收入翻番的度量上,我们建议使用中位数,并且今后只公布收入的中位数,不再对外公布均值,均值和标准差等数据只作为内部研究使用。这样不仅更能反映老百姓收入的真实水平,也可避免不必要的质疑。这将有利于政府科学管理决策、有利于学者的教学科研、也有利于老百姓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从而更好地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李振通 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