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多谈谈问题的好

2013-12-29 00:00:00吴培华
出版广角 2013年1期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名言用在自然界只是说明岁月的年轮不会停止。

预言家们的“世纪末日”并没有来临,事实证明它只是一个虚幻的神话,荒诞的猜想。然而在熙熙攘攘中走完的2012年倒是悲喜亮点不断——伦敦奥运,北京“7·21”,叙利亚战火,诺贝尔文学奖花落华夏,美国飓风,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完成新老交替……现实的世界总是令人悲喜交加。

回望2012的中国出版,一样的忧喜交加。没有上市的继续上市,除个别外,股价一路高开;集团的形势一片大好,增长势头强劲;数字出版大潮汹涌,论坛你方唱罢我登场;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莫言成抢手馍馍,文学出版市场似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然而,笔者以为,喜的不足喜,悲的尤可悲。一向“歌者少有,牢骚之音不断”的我,总认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才是充满信心的表现,因为只有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才有了解决问题的前提,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所以说说问题要比唱赞歌的好。

近几年,数字出版大潮汹涌澎湃,2012年更是雷声隆隆、火树银花,“基地”如雨后春笋,“云计算”也已登场,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它到底为中国的出版业提供了多少增量?2011年公布的数字出版分量达到了1377.88亿元。可多事的我,马上发现数据里的奥秘,其中手机“出版”为367.34亿元(手机音乐282亿,手机阅读45.74亿元——注意:相当大部分的是给移动的网络费,手机游戏3YUXl4+GPUtcID0FmOhZ9OA==9.60亿元),网络游戏428.5亿元,数字期刊9.34亿元,电子书16.50亿元(注意:卖的载体应该占绝大部分),数字报纸(网络版)12亿元,网络广告512.9亿元,网络动漫3.5亿元,在线音乐3.8亿元,博客24亿元。真正的出版又占几何?2012的数字应该会更加好看,但是数字中真正的“出版”估计又几乎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

再看图书市场,精品乏善可陈,畅销炒艺高超;图书品种激增,册数所增无几;集团销售大幅增长,全国数据波澜不惊;三大网店折扣战硝烟弥漫,出版企业穷应付叫苦不迭。公布的产业整体数据,在经济总量规模的主要经济指标中,产业的全部营业收入为14568.6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17.72%。其中图书出版营业收入为644.40亿元,期刊出版162.61亿元,报纸营业收入为818.85亿元,音像制品出版营业收入26.06亿元,出版物发行营业收入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共计1953.49亿元。不知道新华书店销售的与出版社自办发行的如何计算区别?将于2013年6、7月间公布的2012年数据可以预料,将无法摆脱这样的格局。

上市,一直是中国出版业内的一个热词。稍有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上市只是资本运作的一种形式,募资也不是上市的唯一目的,而且,股市高开也并不等于企业的高值,如何花钱又是一门更高的艺术。进入资本市场,借用聂震宁先生的一句话“非常需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资本经营应该建立在企业强烈扩张的经营下,而不是为资本经营而经营”。可我们的上市公司现在在做什么?理财。据媒体透露,多个出版业上市公司将股市募集来的资金与银行合作做理财产品,最多的一个公司将计划不超过20亿元的资金定位为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由此引发了出版发行企业上市目的和必要性的反思。

展望2013年,中国出版业虽不可能出现明显的剧变,上市热还将继续,圈来的银子如何花这个世纪性的难题仍将困扰着上市公司的高管们;数字出版尽管至今未找到赢利模式,可飞蛾扑火式的探索追求还将继续;市场的无序、网店的恶拼不会消失。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家对文化出版事业愈加重视,出版基金资助力度加大;学术出版规范达成共识,出版人将更加自律;精品意识将进一步增强,品牌理念将成为大多出版人的追求。由此,可望优秀出版物将明显增加,一些亮点将出现在2013年。同时,几大网店的屡次火拼,将引发出版人对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新一轮“自办发行”的思考,这将成为2013年出版业的一个重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