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引进版图书市场扫描

2013-12-29 00:00:00汤家芳
出版广角 2013年1期

据新闻出版网公布的官方数据,2011年全国引进图书版权14708种。就中国引进版权的势头看,2012年版权引进数量至少不会低于这个数字。每年引进数以万计的图书中,虽然所占比例不是很高,但总有一些受到瞩目在业界掀起大风大浪的畅销图书,从亚马逊、当当网、京东、豆瓣网和各省市新华书店等一些主要网络书店和实体书店的排行榜,从业界的交流和谈论中可以了解,2012年引进版畅销书主要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J.K.罗琳的《偶发空缺》、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史蒂夫·乔布斯传》、理查德·怀斯曼的《正能量》、何伟的《江城》、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岛》、S.J.沃森的《别相信任何人》、罗贝托·波拉尼奥的《2666》等,甫一出版也受到很大的欢迎,可以跻身于2012年的畅销书之列。当然,还有一些常销不衰的引进版畅销书在2012年表现依然很好,如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1Q84》、纳博科夫的《洛丽塔》、E.B.怀特的《夏洛的网》、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林格伦系列、《丁丁历险记》系列等。为什么这些引进图书市场能在2012年刮起热卖的旋风,备受读者的青睐呢?笔者纵观2012年引进版图书市场,认为他们大多具备以下一个或多个特点:

第一,经过时间沉淀,得到业界公认,已经被奉为经典图书。《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作”,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是世界范围公认的大家杰作,内容本身满足了文学爱好者的期待。这部名著由新经典文化和南海出版公司共同出版之前,大陆流行二十几年的版本都是未经授权的侵权盗版本。《百年孤独》不授权中国,本身已经吊足了中国读者的胃口,多年来一直有出版社和文化公司孜孜不倦地沟通、争取获得授权,对其在中国的畅销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最终以“天价”版税尘埃落定时,市场的胃口可以说被吊到了沸点。

第二,超级畅销书作家的后续作品。J.K.罗琳的《偶发空缺》便是此例。创造了出版史上神话的J.K.罗琳,中国的哈迷们对她及其新作品的关注可以说是本能反应。《偶发空缺》是J.K.罗琳的转型之作,是她首度为成人读者创作的小说。距离《哈利·波特》问世之初的1997年已经过去十多年,当年的小哈迷们已经成长起来,他们仍然是罗琳的支持者,因此《偶发空缺》登上畅销书榜不足为奇。

第三,杰出人物的传记,抓住出版时机,迎合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史蒂夫·乔布斯传》的畅销并非偶然,苹果产品在国内拥有大量的拥趸,每一款产品在全球上市都会引起各地抢购,史蒂夫·乔布斯被奉为神话般的人物。因此,在史蒂夫·乔布斯英年早逝后,中信出版社引进的《史蒂夫·乔布斯传》迅速畅销也不足为奇。值得注意的是,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历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董事长和《时代周刊》总编,作品包括畅销书《爱因斯坦传》《本杰明·富兰克林传》以及《基辛格传》,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与史蒂夫·乔布斯40多次的面对面倾谈,以及与史蒂夫·乔布斯一百多个家庭成员、朋友、竞争对手、同事的不受限的采访,造就了这本独家传记。

第四,在迎合社会关注热点的基础上,成功做好营销运作。《江城》的热销即是这两方面有利因素完满结合的例子。《江城》自2012年2月出版以来累计印量已近15万册。《江城》是一个27岁的外国人在中国腹地的一段生活经历,他绘制了一幅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西南小城的社会景象,折射出小人物在“文革”、改革开放、国有企业改革、三峡大坝建设等各种社会大事件中的命运沉浮。这样的话题,以及特有的写作方式,在业界备受关注。除此之外,出版社为作者安排专访,通过这些专访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何伟,扩大《江城》的公众知晓度,并利用微博举办“我的1997——读《江城》,晒记忆”的活动和“从江城到寻路中国——两岸评论人对谈何伟笔下的中国”的活动,确保了《江城》的热销。

第五,创新出版思路,依托游戏或动画片,打造儿童畅销图书。《植物大战僵尸系列》系列图书的成功,“秘诀”就在于结合了广受关注和热玩的游戏——植物大战僵尸,用孩子喜欢的形象,吸引孩子参与阅读,启迪智慧,而且编故事的都是国内著名的作家,这套书是一次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这套图书的上市引爆了国内创意出版沸点,这套书被称为国内少儿领域的标杆,现今销售已经突破500万册。

第六,国际奖项也是潜在畅销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布克奖、龚古尔奖、直木奖、安徒生奖、纽伯瑞奖、林格伦纪念奖等,获奖作家的作品是业界版权争夺非常激烈的对象。每年的法兰克福书展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揭晓以及围绕其版权展开的竞争。2012年诺奖得主莫言的作品不管在中国还是外国都带来了新一轮的关注和热销。像3年前因《狼厅》摘得布克奖,2012年又以《狼厅》续篇《Bring Up the Bodies》再度夺冠的希拉里·曼特尔就成为主宰英国书业风云的女性人物之一,《Bring Up the Bodies》的翻译版权也在第一时间被购得《狼厅》版权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签下。而该社也凭借自家目录上60多位诺奖得主、多位其他奖项获得者及其作品在外国文学出版领域占据着领头羊的地位。

电子书版权引进前景不明

在畅销书版权引进的实践中,最近出现的一些现象对出版社来说也是考验。有些大牌作家的新作在授权翻译版权时,要求出版社同时报价购买电子版权,而且预付版税又非常高。

近两年,引进版畅销书除了纸版图书,电子书也开始在中国上线销售。例如,《史蒂夫·乔布斯传》《床笫之间》《幸福的建筑》等。电子书是很热门的话题,这两年在国际范围内被讨论得如火如荼,数字出版进程已经十几年,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0%。正是基于这些情况,作者也越来越倾向于出售电子版权以实现版权效益最大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出版社也希望在获得纸质版翻译版权的同时,一并获得电子版权。在翻译版权授权的同时,增加电子版权授权分成条款或者以小额预付金补签数字权利授权小约,这些都还算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例子。但是如果作者要求洽谈翻译权的同时预付高额版税签下电子版权的话就比较棘手,尤其是对于一个有畅销书潜质或者已有畅销图书的作家,就更难以取舍。同时获得纸质版翻译出版权和数字版权,出版社更具有主动权,也可以在宣传推广上做些文章。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目前中国电子书的市场表现并没有给业内人带来真正的惊喜。有些出版社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是从经济效益上来说,还是不尽如人意。可以说,高额的预付电子版权版税对出版社来说是不小的压力。

2012年引进版畅销书市场中,还存在一个让业界遵纪守法的出版社或出版公司如鲠在喉的现象,那就是盗版。中国法治建设走到今天,各方面都有进步和改善,但是盗版现象屡有发生尤其是互联网上的侵权盗版,畅销图书更是成为不法分子获取暴利的途径,甚至是正规出版社谋取利益的手段。例如,E.B.怀特的《夏洛的网》,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内地唯一被授权出版简体字版和中英对照版的出版社,但是在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除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还有改编后加很多插图出版典型的绘本、译本上增加名家解析和注释、请名人朗读做成CD等不同版本。不管是故意还是疏忽,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众多出版引进畅销图书的出版社或出版公司中,出版社的版权素质和管理水平良莠不齐。这不仅对从海外权利人获得授权的出版社来说,是一种打击和侵害,同时也在国际出版业界,抹黑了中国出版社的集体形象。电子版图书的侵权,更是多发。《百年孤独》《洛丽塔》《老人与海》等赫然被全文挂在很多网站上供人免费或收费下载。这样的现象依然在不断发生,对于电子书的开发和引进蒙上了一层阴影。

引进版图书市场争夺激烈

在引进版图书市场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在海外非常畅销的图书,引进后水土不服,不被读者所接受,然而一些不被看好的引进图书常常又出人意料地大卖特卖。笔者根据这些现象,对引进版图书市场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总结。

第一,引进版图书细节是关键。成功打造引进版图书必备条件是:出版社或出版公司明晰的选题规划、高度的选题敏锐度和超强的市场运作能力。但要确保一本畅销书的运作成功,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良好的与国外权利人打交道的能力以及履行合同的诚信度等细节。例如,一本可能成为畅销书的政治人物传记,由于不同的政治观点,不同的国情,其中有些敏感内容必须进行编辑处理,但是根据外方授权合同的规定,未经权利人事先许可,不得对内容进行任何删减。如果等到翻译完成、编辑加工甚至快出书时,才和外方权利人讨论这个问题,甚者不告诉外方,私自做主,进行编辑处理后直接出版等这样的处理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不仅没有打造畅销书,还有损出版社自己的声誉。最理想的状况是,在审阅样书阶段,就坦诚地和外方权利人说明,哪些内容需要删除或技术处理,列出清楚的细目给外方,同时坦诚地强调,因国情的不同,在中国任何一家出版社对上述内容不经删除或处理都是不可能出版的,争取外方的理解和同意。

第二,引进版图书运作是砝码。翻译出版引进图书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加上选择图书某种意义上比自行组稿要容易一些,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和出版公司参与到版权引进之中。所谓“车多不误路”,对一般图书的版权引进,各家出版社都有自己的规划和方向、强项,撞车、冲突还不算非常激烈,但对重点畅销图书的版权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的程度。谁更早发现好书,谁出价更高,谁具有更好的市场运作能力,谁就拥有了赢得版权争夺战的筹码。最近几年,一些传统出版社在畅销书的出版和市场运作方面表现不俗,少数民营出版公司的表现也引起了业界的侧目,甚至可以说,在某些畅销书的操作上,他们的表现更胜一筹。出版公司在选题流程的灵活性,与国外权利人的密切接触,对畅销图书的敏感和判断能力,在市场发行上的投入力度,甚至在预付版税的大手笔上,都值得传统出版社学习和借鉴。不适合出版社品牌和操作能力的图书,哪怕个人十分喜欢,忍痛割爱是必要的,因为在版权争夺十分激烈的大环境下,容不得把很多时间和财力投入这样的尝试中,或者说,前人已经带给我们足够多的由“散”带来的教训,少走或不走弯路,集中精力瞄准适合自己的好书,集中精力把它做好,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