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乱”到“有序”

2013-12-29 00:00:00于殿利
出版广角 2013年1期

一切事物都仅属于一个时代,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但对时代的判断和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对规律的把握,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2012年有两大“是非”在受“数字化”和“转企改制”浪潮冲击而短暂“迷失”之后,重归“主航道”。一是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对立局面,向着以内容为核心的全媒体出版转型,这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变局,是把数字出版纳入正常出版轨道,使之符合出版规律的变局;二是转企改制之初一度过热的“经济指标”退回到其原本的位置,文化价值上升到其应有的地位,因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明确的我国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这是文化产业的根本规律。

在我看来,这一年产业链条从高层政策到基层运营,每一个节点的运动,或“合纵连横”或“硝烟四起”,或“定规立制”或“以变应变”……无一不是对这两大主旋律的演绎与阐释。

“合纵连横”以应内外之需

纵,以中国出版集团与江西新华发行集团联合投资兴建物流中心的上下游联姻为代表;横,则有山西、江苏、山东等文化大省跨行业跨地区合作之后的产业链条的转型升级。“五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和跨国)运作,带来了业内资源大重组。“合纵连横”的主体,仍然是中央和地方的国有军团。面对文化发展的内需和文化竞争的“外需”,改革仍然是发展的硬道理。只有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只有改革才能激发和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只有改革才能创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企业品牌。

价格战呼唤规制

今年价格战的主角,包括京东、当当、亚马逊、淘宝天猫等多家电商。能够无所顾虑、简装上阵的,往往是行业新进入者。激烈争夺之下,一边是读者乱花入眼的无所适从,一边是出版社和内容提供商的无奈与无助。书业价格战,从来都不曾是行业福音,它在严重破坏行业秩序的同时,也必然侵害读者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每一次价格战,对书业都是一次伤害。西方国家的两个定价体系——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定价体系和以德国、法国、西班牙为代表的固定价格销售体系,都有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的理念及规则。希望有关决策部门尽快出台中国的价格“游戏规则”,保证书业界能够沿健康、有序的轨道前进,唯此,方能担当起文化发展与繁荣的重任。

产业链和谐是发展的保障

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文化改革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商务部、国家税务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发改委等国家部委相继发布有关文化改革、图书馆、造纸业、物流业、零售业等发展的各项政策,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和谐健康再添保证。《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公布,使得著作权保护水平显著提高。但产业的发展,必须是在一个各方利益得到保护和均衡发展的环境下,才能健康前行。新《著作权法》能否在版权与著作权、公众利益与作者权益、著作权人与版权使用者、管理者之间达成平衡,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数字出版:从“混乱”到“有序”

无论技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着产业,都不会改变出版作为内容产业的实质和规律。时间是最好的裁判,当它给足了各种“角色”以充分的表演机会后,硝烟和假象终究散去,本真终归要浮出水面。数字出版正渐由前几年的“混乱”而归于理性和守“秩序”。今年4月,华东地区最大的云计算中心已经建成,这将为数字化出版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国内多家出版社也与相关科技公司签署了数字出版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后的数字出版已然进入快速道,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

党的“十八大”向世人昭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民生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普通民众的生活追求,正在不断地由物质领域向精神文化领域过渡,发展文化产业,正是关注民生,改善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民族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核心举措。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这对于全行业,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更是一项光荣的历史责任。出版人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面向未来,勇担责任,不遗余力地开拓创新,向时代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