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高管“综合人”的人性假设

2013-12-29 00:00:00苏万平
中国市场 2013年21期

[内容提要]对人性善恶的争论,古今中外,莫衷一是。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所持有的、普遍存在的共同属性的总和。人性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动机,而动机正是驱使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产生各种行为的动力之源。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探索中,如何做才能让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为企业所有者的代理人,顺利完成委托人赋予的重任,不辱使命,应首先弄清楚其高管的人性假设问题。对人性假设问题的探讨历来就是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们所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其理论成果也较为丰富,本文拟在对传统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人性假设理论进行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综合高级管理人员这类特殊群体的特征,对其人性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据此得出高管人性“综合人”的结论。

[ 关键词 ] 人性;代理理论; 管家理论 ;综合人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对经理人行为的解释和判断一直是管理学与经济学研究中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而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则分别代表两大流派对此问题进行了不同的回答。

1 薪酬制定中对立的理论

1.1代理理论

Jensen和Melckling于1976年,在其共同发表的名为《企业理论:管家行为、代理成本极其所有结构》的著名论文中提出了代理理论,而后的学者们也基于此理论对高管薪酬激励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发表(Finkelstein & Hambrick,1996;Gomez-Majia,1994;Henderson,Masli,Richardson & Sanchez,2008)。该理论认为人是与生俱来的机会主义和个人主义,代理人会利用一切机会,以牺牲所有者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己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并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代理问题,因此,要解决好代理问题的关键即是如何通过设计某一激励合同以诱使代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为,从而使代理成本降为最小。

1.2管家理论

Davids和Donaldson于1991年在其共同发表的名为《管家理论还是代理理论:高管监管与股东回报》的著名论文中,对管家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具体的论述。而后,也有很多学者基于管家理论对高管薪酬激励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发表(Donaldson & Davids,1991;Muth & Donaldson,1998;Buillon,Ferrier,Stuebs & West,2006))。管家理论从委托代理理论的对立面论述了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代理理论对经理人内在的机会主义和偷懒的假设是不合适的,经理人对自身尊严、信仰、以及内在工作满足的追求,会使他们努力经营公司,成为公司资产的“管家”,因此,更应通过充分授权、协调和精神激励等方式,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发展一种相互合作、完全信任的关系。

可以看出,委托代理理论与管家理论产生分歧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对代理人人性假设的不同。代理理论根植于经济学中的功利主义,认为代理人是“经济人”,并由此认为他们是天生的理性自利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总是竭尽全力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在经济利益方面尤其如此;而管家理论则从组织心理学和组织社会学出发,认为代理人是“社会人”,他们并不是机会主义的偷懒者,而是希望做好工作,成为公司资产的管家,并希望通过完成挑战性工作、承担责任、树立威信等方式来获得内在的满足感。

2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人性对立

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所持有的、普遍存在的共同属性的总和。人性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动机,而动机正是驱使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产生各种行为的动力之源。

2.1亚当·斯密的自利人

在传统经济学中,人都被假设为“经济人”,这即是作为传统经济学最核心理论基础的“经济人”假说。“经济人”假说的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早在十六世纪和十八世纪中期之间,就有包括史密斯、曼德维尔以及魁奈等人对“经济人”假说进行过提及和阐述,而被学者们公认将“经济人”假说思想进行系统和完整论述的标志则是1776年亚当·斯密经典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的发表。对“经济人”假说思想进行阐述时,斯密在《国富论》中并没有直接采用“经济人”这一术语,而是采用“自利人”的说法。斯密所说的“自利人”具备如下几个特征:首先,自利性。即追求自身利益是驱动人们行为的根本动机,而这一规定却也是“经济人”的基本规定,就像斯密在文中写道:“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作事,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的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有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伙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其次,“自利人”是理性的,即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正如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言:“个人的利害关系与情欲,自然会使他们把资本投放在通常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上”;第三,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自利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活动会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有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而正是由于这一点,斯密也认为“自利人”是有道德的,即把“自利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活动与美德联系在一起了,就如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确实,他经常既不打算促进公众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处于本意,就对社会有伤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虽然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并未直接用“经济人”这一术语对“经济人”假说思想进行阐述,但综上所述,其“自利人”思想已经为传统经济学“经济人”假说思想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后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在斯密“自利人”假说的基础上对其思想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人”假说。修改后的“经济人”假说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肯定了“经济人”所具有的自利性特征,并把其作为一切经济活动分析的理论基础;其次,引入了边际分析方法,并借助于微积分学中的全导数、偏导数和拉格朗日乘数等数学工具为如何实现最大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分析基础;第三,对斯密提出的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会在“无形的手”的引导下增进社会利益这一论断进行了严格的证明;第四,进一步扩大了“经济人”的范畴,认为其不仅仅包括生产厂商,也包括广大消费者。

基于以上,由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提出的“自利人”假说以及后来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在斯密观点基础上对“自利人”假说作出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共同促成了传统经济学中著名的“经济人”假说的形成和发展。根据经济学家们的观点,“经济人”的两大特点是自利和完全理性,即人们不但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利人”,而且是精于算计,对自己行为有明确认识的“完全理性人”,因此,可以将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思想简化为以下公式:

经济人=自利人+完全理性人

即认为经济人是自利人与完全理性人的综合体。

2.2 新制度经济学的人性假设

新制度经济学是对传统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该学科的出现使得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更贴近现实,正如科斯所言:“标志当代制度经济学特征的应该是,它所讨论的问题是那些现实世界提出来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新制度经济学中有关人性假说的内容也较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更符合实际。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人们的行为特征作出了新的解释,这主要包括非财富约束最大化、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三大行为假定。

2.2.1非财富约束最大化

传统经济学认为,金钱等物质刺激是促进人们工作的唯一动力,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的最基本特征,而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人的行为并不必然表现为追求财富最大化,非财富最大化也常常是人们追逐的目标,也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是人们的利他行为,包括义务献血及投票行为等。因此,在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看来,人们的行为远比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说思想更为复杂,人既有利己主义的一面,同时也有利他主义的一面,正如诺斯指出的那样:“我相信传统的行为假定已妨碍了经济学家去把握某些非常基本的问题,对这些假定的修正实质上是社会科学的进步。行动者的动机比现有理论所假定的要复杂的多。人类行为比经济学模型中的个人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复杂。有许多情况不仅是一种财富最大化行为,而是利他和自我施加的约束,它们会根本改变人们实际作出选择的结果。”

2.2.2有限理性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即人们能够做出最有利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所有行为和决策,然而,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此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由于受到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确定等外部因素及人们本身信息处理能力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和约束,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有限理性这一概念最早由西蒙提出,而后,包括诺斯以及威廉姆森等新制度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威廉姆森的观点。他认为理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即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而有限理理性则属于第三种中等理性。有限理性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三大行为假定之一,是经济学试图跳出传统经济学假设,致力于描述更为现实的人类行为的一项重大突破。

2.2.3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新制度经济学有关人们行为的第三个假定,同时也是对传统经济学中有关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相关内容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所谓机会主义用威廉姆森的话说就是“狡诈地追求利润的利己主义”,在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看来,人们总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利人,同时由于人们的知识能力有限,总是处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于是就会发生欺诈、偷懒和搭便车的行为。换言之,机会主义源于人们的利己心或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人们的一种本性,因此,人们总是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以及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而且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采用非常微妙隐蔽的手段,耍弄狡黠的伎俩以尽可能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

2.3管理学的人性假设

随着人类思想史的逐渐演变,管理学从其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管理思想日益成熟和丰富的同时,作为其内部逻辑主线的人性假设理论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按照近代西方各管理理论和学派先后产生的时间顺序,可将其理论大致分为三类,即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以及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至今的当代各种管理理论。相应地,管理学的人性假设理论也可将其划分为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的“社会人”假设以及当代管理理论的“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假设。

2.3.1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假设

管理学的“经济人”假设形成于作为古典管理理论首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管理理论。作为管理学创始人之一的泰勒于1911年提出了科学管理思想,而那时的管理思想深受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古典管理理论也是在以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提倡的“经济人”假设这块基石上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后,管理学家麦格里格(McGregor, D)在总结和借鉴以往学者们有关“经济人”假设观点的基础上,将其系统的总结为“经济人”假设理论,又称X理论,该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多数人们都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地逃避工作,而且也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不喜欢负什么责任,而宁可被领导;其次,大多数的人们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所以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在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第三,大多数人都是缺乏理智的,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所以,通常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都是相互矛盾的,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必须依靠外力严加管制。基于以上,对比管理学中的“经济人”假说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说思想发现,二者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相比较而言,前者又融入了一些更为现实的特征,这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首先,人们天生就是懒惰、不喜欢劳动的,而且一有机会就会躲避劳动;其次,只有通过强迫、控制等被动的方法才能使人们劳动;第三,大多数的人们都是没有野心的,宁愿受人指使也不愿意承担责任;第四,人们劳动的目的都是出于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的利益才能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

2.3.2行为科学理论的“社会人”假设

在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对于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在继续追逐利益的驱动下,资本家们加大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此时,金钱等物质刺激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而这一社会现实引发了管理学家们对“人性”的重新思考,其中一位有代表性的人物即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社会人”假设即是梅奥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他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发现,金钱等物质刺激并非是刺激工人积极努力工作的唯一动力,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生理方面以及物质方面等因素的影响,更受到社会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影响,驱使人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心理需要,而不是经济需要,人们追求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新的激励重点应放在社会、心理方面,以使人们之间更好的合作并提高生产率。梅奥的“霍桑实验”及其“人际关系假说”促进了管理学中行为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

2.3.3当代管理理论的“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是管理学中有关人性问题的第三个假说,该假说源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有关自我实现需要这一最高需要层次的相关内容。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指要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并获得成就,实现自我价值,因而,“自我实现人”假说认为,人们都是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冲动和愿望的,只有尽可能的发挥个人才能和潜力才能得到满足,才能得到激励。而后,管理学家麦格里格(McGregor, D)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的成熟不成熟理论等观点基础上将“自我实现人”观点系统总结为“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又称Y理论,该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厌恶工作并不是所有人的本性,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因而自愿去执行,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处罚,一有机会就选择逃避,到底怎样,要看环境而定;其次,外来的控制和处罚并不会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的目标,反而甚至会使一种威胁和阻碍,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第三,逃避责任、缺乏抱负不是人的本性,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不仅学会了接受职责,还学会了谋求职责;第四,个人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的要求之间是没有矛盾的,是可以统一的,而且大多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聪明才智以及创造性(陈昆玉、陈昆琼,2002)。

虽然“经济人”假说、“社会人”假说以及“自我实现人”假说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人们的行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新的管理环境下,人们的行为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而已有的这些管理理论在解释人们的新行为时便显得“捉襟见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薛恩等管理学家在70年代提出了“复杂人”假说,他们认为“经济人”、“社会人”以及“自我实现人”都有其各自合理的一面,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这是因为人是复杂的,不仅仅不同人的需求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不同的环境中都会呈现不同的需求。“复杂人”假设的思想与权变管理理论的观点较为一致,即认为对人的激励并不存在固定的、统一的模式,而应以“权变的”思想作为指导,对各种激励方式灵活应用。

3高管人性“综合人”的设想

通过上文对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人性假设学说内容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发现,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人性假说在内容上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都近似的将人视为“坏人”,而管理学中则近似的将人视为“好人”,这也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根本区别所在。然而,经济学和管理学对于人性的假设,是建立在各自研究领域里对人性最敏感侧面的突出把握基础之上的。人性本是及其复杂的多面体,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企业高管这类群体,把他们的人性归于复杂,因为回避研究也是不可取的。在充分参阅梳理各种相关文献,我们对于企业高管的人性最为突出的特点做出一些大胆的假设。

我们认为,高级管理人员是兼具经济学的“坏人”假设特征与管理学的“好人”假设特征的“综合人”。具体而言,“综合人”既不是纯粹的“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中的一种,而是“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综合体,具体如图1“综合人”假设模型所示。

在图中,将高管的人性假说内容,即“综合人”假设假定为一长方形,直线c为长方形的对角线,直线a和直线b将长方形分为A、B和C三个部分,其中直线a和b可以略微向左和向右移动,而A、B和C三部分则分别代表“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据此,高管“综合人”假设包括如下内容:

(1)高管是“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三部分构成的“综合人”。事实上,人性假设的不同并非由于人们对人性认识的不同或是对人性认识的进步而产生,而是有其发展的逻辑,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进引起劳动者在生产要素中地位的改变,因而提出关于人性的不同假设,并由此决定如何利用人的属性和需求对人进行管理,换言之,人性假设的演变是人性的利用论而不是人性的发现论,而这一观点也正是本文提出应基于高管人性假设对其进行薪酬激励设计的内在逻辑。无论是“经济人”假说,还是“社会人”假说,抑或是“自我实现人”假说的提出距今都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人力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在企业发展中所占的地位也已变得越来越突出,且不可替代,因此,单一的“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假说均不能够代表现代企业员工的“人性”,尤其是具有较高人力资源禀赋的高级管理人员这类特殊员工,他们的需求也随之而变得不再单一,具有综合性,因此,本研究认为现代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是兼具“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特点的“综合人”。

(2)“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在高管“综合人”假设中所占的比例大小遵照“自我实现人”>“社会人”>“经济人”,且“自我实现人”在“综合人”中所占的比例要过半的原则,即高管虽然有“经济人”和“社会人”的本性,但始终表现为“自我实现人”,在图中即表示为C>B>A,且C/(A+B)>1。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大多处于职位晋升的顶端,也因此能够获得较高水平的工资,所以,他们的需求已不再是简单的物质需要,他们更为注重的是与他人的交往,他人的认可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但这也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物质需要,只是对不同需要的侧重程度不同而已,正如许多学者认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之一就在于他认为人们只有经过低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而事实上,人们不仅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且在不同的需要之间是有强弱之分的。因此,本研究认为高管不仅仅是“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构成的“综合人”,而且是偏侧重于“社会人”,重点侧重于“自我实现人”的“综合人”。

(3)不同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同一高级管理人员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综合人”假设的内容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具体而言,“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各自在“综合人”中所占的比例会有所不同,但会始终遵照“自我实现人”>“社会人”>“经济人”,且“自我实现人”在“综合人”中所占的比例要过半的原则,在图中即表示为直线a和直线b可以略微移动,但a始终不能超越b的移动,且b也始终不能超越对角线c。正如管理学的权变理论认为的那样,不同人的需要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也是不同的,但与此同时,无论是不同的高级管理人员,还是同一高级管理人员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隶属于“高管”这一特殊群体的根本特征不会改变,相应地,“自我实现人”在“综合人”中所占的绝对比例不会变,即高管始终表现为兼具“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特征,且偏重偏侧重于“社会人”,重点侧重于“自我实现人”的“综合人”。

本发现对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更好地运用包括薪酬在内的各种因素,充分调动企业高管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其大力施展才能,在满足自身人性追求的同时,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利益的最大化,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陈昆玉,陈昆琼.经济学与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分析与比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5):84-89。

[3]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20。

[4]何景涛.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演变的逻辑[J].领导科学,2012(5):61-62。

[5]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6] Abowd, J.M..Does performance-based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affect coporate performance?[J].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1990,2(43):52-73.

[7] 丁刚.不迷信GDP,但也不能小瞧GDP[J].商周刊,2010(18)

[8]Abowd, J., Kaplan, D..Executive compensation six question that need answersing[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9,13(4):14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