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舆论监督

2013-12-29 00:00:00周艺歌张健
中国市场 2013年21期

[摘 要] 公众监督是我国监督机制中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公众监督的形式愈发的科技化、电子化。各大网络平台的迅速崛起,在实现人们进行快速的“空中对话”的同时,也为公众监督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文拟从分析网络舆论监督出发,通过博览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对其进行详细的剖析,由此总结出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以便更好的实施网络舆论监督。

[关键词] 网络舆论监督;影响;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 F712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大的技术飞跃,同时也是一次大的人类社会变迁,它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所导致的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组织已经悄然走进我们,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的监督方式已经形成,即网络舆论监督。

尽管网络监督目前仍存在某些缺陷,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看法,但绝不能因此否定它的作用。2003年,网络媒体所显示的舆论监督力量得到了最充分最有效的体现,众多新闻事件,如孙志刚事件、刘涌案件、宝马汽车撞人案等等,都在网络上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接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评判监督,深深触及了人们的灵魂。人民大众参政意识空前高涨,使各种事件的发展得到了最深刻的推动,不但影响着政府决策,而且涉及了法律的变革。网络媒体公信力日益凸显。网络监督已经不可阻挡,因为它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应当对网络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使其规范和完善。

2 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的体现

现代文明的社会,不仅表现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达,而且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文明化,尤其政治文明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首先表现为最大程度地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人们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意见和倡议都能受到关注和发挥作用。依赖现代数字技术而实现的互联网传输、交流手段,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充分实现民主又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网络监督正是这种现代科技同现代民主的恰到好处的结合,它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否定网络的意义,就如同愚昧时代否定“日心说”、清政府视火车为“怪物”、落后的文化禁锢电影、电视;否定网络监督也可以视为“叶公好龙”式的民主心态。

调查显示,有些国家在利用网络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方面走出了很大一步。比如,韩国把互联网作为全民反腐肃贪的重要场所和有力工具。印度政府内部就有一个名叫“中央警戒委员会”创建的网站,使不少官僚政客担惊受怕,唯恐自己的前程因上此网而毁于一旦。

3 网络舆论也逐渐成为行政权力不可或缺的监督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体现在一批反腐倡廉网站的建立。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建立了官方网络举报平台。而2005年12月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首次公布了中央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这标志着,网上举报正式纳入了官方权威反腐渠道。一旦有网民在这些民间网站上发布官员的违法信息,往往能获得强烈反响,并不断有各地网民把新的材料补充进来,形成了由个人转向集体的浩大局面。

与传统的媒体舆论相比较,网络舆论主体具有更强的参政议政意识,对问题分析具有一定深度。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具有广泛性特点,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都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进行对国家大事的讨论、评价,集中反馈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网络舆论广泛性的特点也使网络舆论类似“无记名投票”更真实、充分地表达民意,网络良好的交互性也使网络舆论对社会现象产生不同的理解,更有利于我国政府制定政策,从而符合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开始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1998年5月的印尼排华事件。印尼政府对排华事件的放纵,造成大量当地华人的死伤。全世界的华人就在网上发起“黄丝带”运动。通过网络表达对印尼政府的愤慨,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印尼政府不得不有所收敛,开始关注当地华人的权利。“黄丝带”运动,显示网络舆论监督对国际政治影响。

由于网络的特性,使网络舆论不仅仅成为表达正义的先行者,同时也成为了不实报道、不良信息的一线传播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司法独立以及侵犯公民基本权利,妨碍社会进步,影响社会稳定。

通过查看、分析并衔接事件经过可以看出,网络事件都是以“图片/视频+文字”的形式出现的,随着这个模式出现的还有一句流行口号,即“无图无真相”。

透过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得出以下理论作为支撑: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曾说到:随着人们象征性活动的进展,物质现实似乎在成比例地缩小。人们没有直面周遭的事物,而是在不断的和自己对话。他们把自己完全包裹在语言的形式、艺术形象、神话象征或宗教仪式之中,以至于不借助人工媒介他们就无法看见或了解任何东西。

“无图无真相”在表面看来是人们在确定这件事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但其背后真正隐藏的意思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配上照片,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照片为你听到的话提供了一个语境,而所听到的话某种程度上也为照片提供了一个语境,你看后甚至会相信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特别有用的道理。但是如果没有照片,那句话就是完全独立的,它和你的过去或者你的将来都没有任何联系。然后有了照片,你就会觉得这句话的主体和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驱使你为此去做些什么。

信息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种行动。在任何一种交流环境中,输入(人们得到的信息)总是多于输出(在得到信息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的可能性)的。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变得抽象而疏远起来。“图片/视频+文字”模式的出现,同时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思维。相比纸质媒体强调文字重要性以及电视媒体强调视频重要性的特点,网络信息的传输在兼顾文字传输的准确性的同时,重视视频传输,更有效的夺人眼球,引人深思。

4结论

网络舆论在社会转型期间,各种制度尚在健全中,我们即应看到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更应该注重网络舆论的消极一面,做好预防机制。由于网络是一个自由市场,缺少信息检验员的筛选,人们熟悉的舆论状态被打破,舆论主体的真实可靠性遭到质疑,舆论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错误的舆论易引起社会动荡,导致制造或盲目追随被陷入声讨困境。因此,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势在必行.在引导网络建设的同时,应扬长避短,利用其长处,成为人民“喉舌”的新武器,同时又要防止网络舆论的消极方面,使网络舆论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守光.网络监督--预防腐败的有效监督形式[J].理论前沿,2005(3).

[2]王茜.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初探.新闻记者,2005(5).

[3]王梅芳.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3.

[4]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胡松,杜奋根,朱小理.论群众监督与廉政建设[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70.

[6]康薇.论网络舆论监督对行政权力监督[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7]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17-18.

[8]潘军.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议程互动--以华南虎事件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08(2).

[9]兰绍江.论网络舆论监督[N].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10]谭萍.中国网络舆论现状及引导方略[D].郑州:郑州大学文学院,2005:7.

[11]周建国.网络监督: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视点,2009:44-45.

[12]陈闻.人肉搜索与平民网络监督[J].资质文摘(管理版),2009(4).

[13]Cassirer,E.人论[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

[14]邵培仁.传播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35.

[作者简介]周艺歌(1992-),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从事林业经济学研究。张健(1990-),男,汉族,山西晋中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从事林业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