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旅游业文化营销策略分析

2013-12-29 00:00:00刘华
中国市场 2013年33期

[摘 要]发展旅游业是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2011年河南省旅游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与邻近的山东、安徽和陕西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依托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营销;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087-02

1 河南省旅游业实施文化营销的优势

1.1 历史古文化资源丰富

河南省历史古文化资源数量多,层次高。地下文物资源全国第一,地上文物资源全国第二;5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文物古迹最多的省份之一;馆藏文物130多万件,占据了全国的1/8,被公认为“中国历史自然历史博物馆”;并拥有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四大古都,以及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南阳、商丘、濮阳、浚县(鹤壁市辖县)等八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2 姓氏文化资源丰富

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拥有博大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是整个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由于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河南也成了各路人马的集散地,许多朝代在此建都。这样,河南作为都城必然集聚各种姓氏。中华姓氏大辞典当中有4820种姓氏,河南省就有1834种,而中国最常见的100个姓氏中,河南就有78个。

1.3 民俗、节庆文化资源丰富

河南省有许多悠久的民俗历史,而且至今在许多地方都留有这种传统。如河南省的西峡县就是被考证的重阳节的发源地,至今还保存有重阳村、重阳寺、重阳河、重阳湖、菊花山、菊花潭、菊花洞、登高台等遗址以及重阳女、菊花圣母等传说。

2 河南省旅游业实施文化营销的必要性

2.1 河南省旅游业文化营销力度不足

河南省旅游业的传统营销策略虽卓有成效,但大都只是依托其先天优势进行常规的宣传和策划,缺乏创新,文化营销力度明显不足,这主要体现在调查研究不足、市场细分不足、广告宣传不足和营销手段不足等。如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洛阳白马寺,这座中国最早的寺庙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深度开发,多次的修复或重建并未给白马寺带来更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究其原因就是文化内涵的开发深度不够,没有自己的特色,缺乏文化品牌。

2.2 河南省旅游业文化营销可持续性不足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非常强的产业,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如果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发展不到位,也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河南省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且经济不发达,人们受教育程度有限,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造成了对旅游资源不计后果的掠夺式开发,这也缺少了文化营销可持续性的前提。再加上对旅游资源实施文化营销策略前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缺乏全面、周到、细致的系统性规划,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2.3 河南省旅游业文化营销竞争力不足

河南省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一山、一水、一拳”的文化营销口号,但是其竞争力依然不足,河南省和周边省份接待境外游客数量的对比,与周边的五个省份相比,虽然河南省的接待总人次不是最少的,但同比增长速度却是最慢的,且与安徽、湖北两个省份相比,接待的旅游人次远远落后。可见,虽然河南打出了文化营销的牌子,但是其文化营销的核心竞争力却没有体现出来。另外河南省内各个旅游景区景点的品牌定位也不够明确,即使有的景区景点有较为明确的主题,但却不能与周边相关行业或部门形成合力,无法体现其特色,竞争力相对较弱,导致发展缓慢。

3 河南省旅游业实施文化营销的机会

3.1 中央政府对河南省旅游业的政策扶植

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即国发〔2011〕第32号文件提出对河南省的战略定位之一,即“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

3.2 河南省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

各地政府早已意识到旅游业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外汇收入,同时也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当地的经济效益。河南省政府抓住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和积极发展旅游业的大好形势,借助文化优势,寻求更有利的经济增长点。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肯定了“十一五”旅游产业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了未来发展目标,明确了发展战略,规划了总体布局,还强调了重点开发开封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新密轩辕圣境黄帝故里文化产业园区项目、郑州登封天地之中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项目等三个投资100亿元以上,和其他46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河南省重点旅游项目。

3.3 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青睐

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在旅游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直以来就围绕着“旅游文化”、“文化旅游”展开研究,而旅游业相关的企业和部门也开始在“文化”上面大做文章。其实,早在2004年,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就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了调查统计,在文化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购物旅游和度假旅游五种旅游动机中,文化旅游动机居于首位。这对河南省的旅游业采取文化营销策略也是一种支持和动力。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使得旅游者获得精神享受方面的更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3.4 河南省旅游业实施文化营销的策略

3.4.1 注重文化营销的广度和深度

注重文化营销的广度和深度是指通过各种文化营销策略以提高河南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知名度即公众对旅游资源的印象,美誉度即公众对旅游资源的态度和舆论状况。

在提高知名度方面:利用各种媒体大范围的宣传介绍河南的旅游资源,树立起良好的旅游形象。如可以联合央视或各地方电视台拍摄有关河南的纪录片、宣传片;邀请著名导演和演员拍摄有关河南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从而激发人们来河南旅游的兴趣。

在提高美誉度方面:除了要科学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完善相关的旅游设施设备,还要树立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由于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一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旅游业隶属于服务业,旅游从业人员不能做到解放思想,更不能从专业角度理解“服务”二字,造成了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跟不上,从而影响了河南旅游的美誉度。因此,精心选拔具有整体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实践练习,培养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观念,提升专业水平,势必会提高河南旅游业的美誉度。

3.4.2 强调文化营销的可持续性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文化营销时,要进行全局系统的规划和细致连续的策划。

规划主要指的是对旅游资源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开发,这是文化营销可持续性的前提。策划主要指的是文化营销的实施,除细致周密以外还应当保持连续性。如1982年李连杰的一部《少林寺》不仅使李连杰一夜成名,更使得少林寺家喻户晓,从此河南少林寺名声大噪;1983年李连杰又一部《少林小子》强化了大家对少林寺的印象;时隔11年之后1994年李连杰再拍《新少林五祖》让少林寺再起波澜。这些虽不是我们主动营销少林寺的结果,但确实为少林寺吸引了不少游人。为保持这种文化营销的连续性,近年河南电视台又聘请著名导演邀请知名演员,连续拍摄了三部电视连续剧《少林寺传奇》,这是河南省强化文化营销可持续性的经典案例。以此类推,河南省的其他旅游资源也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营销,那么整个河南旅游的形象将会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另外,还要建立健全河南旅游的售后服务系统,这对于加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如可通过对旅游者满意度的跟踪调查,掌握相关信息,分析相关数据,从而获取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对旅游者满意度调查的内容可包括对旅游资源的满意度、旅行社的满意度、旅游酒店的满意度、旅游服务的满意度的调查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和要求,意见和建议,便于今后文化营销工作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3.4.3 整合文化营销的核心竞争力

旅游资源自身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文化营销时我们可根据其主打特色确定目标市场,但这种目标市场又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如河南巩义的“康百万庄园”主打豫商文化,吸引了具有豫商情节的国内外游人;河南新郑的“祭祖大典”牵动了探根寻祖炎黄子孙的心;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功夫文化,让和我们异质文化的外国人大为惊叹;还有河南洛阳的“牡丹节”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为了能更好地营销旅游产品,我们可以将这些旅游资源优劣互补、扬长避短,古今兼容、动静结合,即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但还需注意的是,旅游产品除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不可转移性等特点,也同样遵循传统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即旅游产品也同样经历开发、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因此实施文化营销策略时,除推出精品游、品牌游之外,还要不断对旅游产品进行拓展,增加其参与性和趣味性,实现其体验价值,以做到推陈出新,以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冯乃秋,张桂荣.城市文化旅游营销策略[J].企业活力,2009(1):42-43.

[2]罗艳玲.河南省文化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5):109-110.

[3]张姝.文化旅游营销策略研究——以湖北省楚文化旅游为例[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1):68-71.

[作者简介]刘华(1979— ),女,河南郑州人,管理学硕士,河南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