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所在。在当下中国,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从回归理论、把握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从实际出发,展示时代精神;强化问题意识,进行现实关切这三个路径, 努力创新发展党的群众路线。
[关键词]群众路线;精神实质;问题意识;现实关切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78-02
1 回归理论、把握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
党的群众路线有其深刻理论根基,坚持、发展群众路线首先必须把握其精神实质。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 列宁也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正确态度。
(2)党的群众路线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一切认识的真正来源。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表意见,正是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然而,认识过程并没有到此完成,意见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通过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即“到群众中去”。最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党的群众路线不仅是实践活动逐步展开和推进的过程,更是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过程。
2 一切从实际出发,展示时代精神
创新发展群众路线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问题,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精神。我们党在建立初期,就宣告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活动,必须广泛联系和发动群众。毛泽东在1919年创办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把“民众的大联合”看成是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根本的一个方法”,提出“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我们应该积极进行。”[2]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为党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首次科学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的基本步骤,使群众路线形成完备的科学形态和精深的理论内容。1956年9月,党的八大文献中,揭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含义,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邓小平理论十分重视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问题。1956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3]改革开放初期,他强调:“我们大家都是从苦里过来的,经历过不少困难的时期,……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4]此外,邓小平同志还强调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5]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专门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提出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进入21世纪后,又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给群众路线注入了新的内涵。他说:“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6]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坚持群众立场、不断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胡锦涛同志根据时代发展变化提出科学发展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科学发展观主要回答和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分享”的基本问题,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发展问题上的能动反映和集中体现,这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此外,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联系群众的重要性,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3 强化问题意识,进行现实关切
问题是时代的心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切中社会现实,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当前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存在以下问题:
①群众的范围不断扩大,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是党依靠的对象。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在迅速发展,社会群体分化加剧,从过去的单一、稳定单纯阶级阶层分化为多样化的阶层,特别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使得群众概念在不断发展延伸,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②群众路线的淡化和背离,威胁了党的领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重大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凸显,出现了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淡化群众路线,从而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影响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要克服这些思想和行为,在实际工作中要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从严治党,克服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③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单一,缺乏实效。当前党群干群关系的主流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联系群众的方法单一,缺乏实效。这就说明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和方法,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
要克服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在以下方面做工作:
①加强思想教育、提升对群众路线的自觉。在认识上,我们要从世界观的高度解决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要明确我们的权力观,即权由民所赋,共产党的权力是老百姓给的,人民给的,其权由民所赋,达到权为民所用。要着重宣传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求党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深入人心,也就在实际上使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人心。②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首位。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在解决民生问题时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体现人民群众基本权利和责任分配上的平等,即肯定权利和责任分配上的优先性以及人们之间的平等地位。二是差异性原则,即当政府必须制定某些不利于人们利益的社会政策时,受益最少的社会成员所受的损失应该是最小的;而当政府必须制定某些有利于人们利益的社会政策时,受益最少的社会成员所得的补偿利益应该是最多的。③群众工作要向制度化、机制化方向发展。当前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应当在硬约束上多下功夫,建立完善的制度,形成严密的机制,促使全党对群众路线的遵行。
(1)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加以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必须在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具体化,用制度的形式把群众路线的要求确立下来。
(2)体制机制创新。具体工作中要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聚和激励群众,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开放式社会治理机制、群众利益维护和协调机制、密切联系群众和有效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等。
(3)要有科学民主的公共决策程序。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人们的社会活动也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建立健全并进一步完善科学的、民主的决策和决策执行程序,不断提高集中民智的科学化41af3f211d84c60033f3368bf1bf1a27水平。减少个人专断,倡导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敞开言路纳谏,做到集思广益,听取多数意见。
(4)服务对象和具体形式的多元化。在社会转型过程当中,由于经济成分、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等变化造就了群众服务对象即群众主体的多元化。这一群众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他们的社会价值观念诉求在不断分化,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不断丰富服务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总之,要把群众路线的要求用制度机制体现出来,使之规范化、程序化。
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创新发展群众路线。首先要回归理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努力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其次,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问题,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精神;再次,要强化问题意识,进行现实关切。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当前中国的实际问题,着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现实运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当前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徐雪平,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