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反腐的兴起、特征及其局限性分析

2013-12-29 00:00:00原晓辉张智辉
中国市场 2013年33期

[摘 要]近年来,草根群体的凝聚力日益增强,在反腐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显著,成为制度外反腐的一支重要力量。草根反腐不是一个偶然发生物,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有利发展条件。同时,它也有着自己的典型特征。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它还存在着发展中必然面临的不足。

[关键词]草根反腐;原因;特征;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76-02

“草根”(grass roots)一词最初流行于19世纪美国淘金热期间,据说有些山脉的土壤表层、草根生长的地方蕴藏着黄金。而后,它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现在又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出现了诸如“草根文化”、“草根组织”、“草根反腐”等新的社会群体行为。“草根”本身虽然弱小,但其爆发出来的能量却不可低估。本文在分析“草根反腐”现象兴起原因的基础上,归纳出它的特征,并进一步揭示其局限性,以此让人们更加了解此制度外反腐方式。

1 草根反腐的兴起

1.1 草根反腐兴起的背景

近年来,“草根反腐”这一社会群体性行为势如破竹,很快地发展成为制度外反腐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草根群体利用互联网这一开放、迅捷的工具来参与反腐,甚至一度比现有的制度反腐取得的成绩表现得更明显。

以上腐败毒瘤因草根群体在网上曝出后,这些涉案官员迅速地被纪检部门从政府组织中拔了出去。

1.2 草根反腐兴起的原因

1.2.1 根本前提: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身处社会中下地位的草根群体,之所以能够参与到反腐大军中来,是因为他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观,经济基础有了保障,才能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更愿意、更主动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政治权利。党和国家推进的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富裕了亿万草根民众,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鼓舞了他们巨大的政治热情。

1.2.2 政治环境:开放、民主、法制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成功转变, 政治开放、民主和法制的环境业已形基本成。公民的政治言论自由有法可依、有法保障,这种开放的空间让民众更能体会到主人翁地位的实在性。如此也让草根群体看到希望,非精英群体照样可以影响社会政治生活,为国为民献计出力。公民主体地位的意识强化使得自身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从而使政治行为更能符合和代表自身的利益。草根群体反腐基于权力腐败的事实而进行揭发,根本在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公共权力损害。当然要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必须遵守政府的政策法令, 维护法律的尊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的开放、民主的既得的自由权利,也才能保证草根群体的反腐能够最大化给社会传递正能量,减少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负面新闻。

1.2.3 社会现状:腐败丛生

政府失败学说告诉我们,制定与实施政策的政府官员也有经济人的一面,也有追逐自身利益的欲望,因为政府机构本身也是一个有自身利益的组织。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部分政府官员开始玩忽职守,逐渐谋取自身利益,忘记为民服务的为政初衷。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却不思为人民谋利益,自然会激怒人民,尤其是草根阶层的痛恨。

1.2.4 有利条件:信息化程度高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普及和推进,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政策科学知识得到极大普及, 政策信息的传递和使用也变得更加便捷。除此之外,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公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草根阶层也更有能力参与政治生活,提高了公民参与的频率。

2 草根反腐的特征

2.1 反腐成员的广泛性

这个特征指的是反腐的主要参加者的成员职业和分布广泛。草根群体身居各行各业,且分布于天南海北。他们或男或女,或上网或不上网,或农民或工人……在具体的反腐事件之前,他们各司其职,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工作。而一旦出现腐败舆论狂潮时,他们迅速集结到一起,或集体上书请愿,或示威游行罢工,或网络、微博、贴吧、新闻、诉告……除了个别的“反腐斗士”、“反腐达人”外,分散的草根群体让他们在媒体下并不起眼,过着平淡有序的生活。

2.2 反腐方向的一致性

这个特征指的是反腐过程中对具体涉案的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针对性很强。草根群体通过细察政府官员的出现场合所间接带有的身份特征这个特点,让他们发现腐败事实的蛛丝马迹,进而毕其功于一役,对腐败官员群追猛打,彻底掘出其腐败根源。草根群体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在遇到臭名昭著的腐败案情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参与进来,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草根反腐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和猛烈性。这种爆发性来自于自身对腐败的反感,对权力所有者不认真履责的痛恨,其反腐活力使得反腐过程中杀伤力很明显。

2.3 反腐启动的自发性

草根群体参与反腐很大程度上出于自愿。他们对新闻的关注,并非停留在浏览上,而是善于有心挖掘其不被人察觉的细节,从而逐渐揭露出腐败暗涡。参与反腐活动并非官方组织的,是草根群体痛恨腐败给党和国家,尤其是给自身带来的恶劣影响。腐败行为肆无忌惮地践踏他们的合法权利,激起他们的强烈反抗。他们自觉加入这场“圣战”中,旨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然,由于草根群体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也会带来一些反腐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

2.4 反腐过程的迅捷性

在上面的表格中反映出,草根群体参与反腐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贪官污吏在短时间内被摘掉了“乌纱帽”,而且这种趋势表现在用时越来越少上。草根群体较之以往上书、信访等传统手段外,借助于互联网这一快捷工具平台,在微博、贴吧、论坛等公共主页上揭露涉案官员的腐败罪证,能够迅速转化为舆论压力和社会质询,逼迫上级领导审核调查,加速了腐败行为的败露。这样的反腐行径也助推了制度反腐的进程。

3 草根反腐的局限性分析

3.1 草根反腐的制度化不足

草根反腐作为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制度外的反腐方式,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缺乏。在没有规范约束的情况下,草根群体很容易产生逾越自身理性的激进行为。草根反腐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手段是“人肉搜索”。诚然,它足以让贪官污吏心惊肉跳,但它的负面作用在于泄露了贪官污吏作为一个公民本身所具有的隐私权、名誉权,容易给家庭其他不相关人员等带来不必要的连累。当这些问题产生后,又没有相应的法律对曝光者进行依法惩处。而且,目前的草根反腐并没有与其他反腐方式,比如政府内部反腐体系、第三方监督组织等共同合作,良性互动行为没有产生,其反腐效果被打折扣。如何使草根群体、政府部分、第三方组织形成合力, 并没有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和规范。

3.2 草根反腐对象的随机性大

草根群体在反腐过程中往往借助于互联网这一信息平台,并有效利用“蛛丝马迹”的细节搜索来揪出贪官污吏,但这种手法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如果仅靠建立在草根民众“人肉搜索”和图片对比的基础上去“辨识”官员的名表、名烟、名包、名车等,这种偶发性和随机性的“碎片化特质反腐”又极易陷入“抽样反腐”的形式化困局。这样一般很难做到连续性和制度性“排查”和“跟踪”,还很容易导致“挂一漏万”。同时,一些投机的当权腐败者,在面对草根群体的“盯梢”和“发难”时,往往会吸取“前车之鉴”,变得更加小心谨慎。比如,他们刻意将自身行头简化,言语作风低调,有财藏而不露,对舆论严防死守,以免“躺着中枪”。毫无疑问,在网络曝光和网友围观的强力氛围下,一些腐败官员会更加“隐蔽”,这导致反腐查处难度加大。

3.3 草根群体成员的情绪性程度高、能力不足

草根群体在反腐过程中往往容易情绪激动,感情用事。又因缺乏法律制度规范的有效约束,这5J2Cd0aLSeMqEFKSR6EBz6sJmfqVHh4YDm1t/ZQC6K0=很容易导致真伪不辨、诬告、诽谤、干扰案件侦办、举报不清楚等情况的发生,使得这一反腐渠道的作用难以有效地发挥。而这等情况的出现,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利用。比如,“人肉搜索”问题。诚然,“人肉搜索”在反腐倡廉建设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但同时又要清醒地意识到它的危害性。“人肉搜索”爆料的内容,往往都会侵犯个人隐私、家庭隐私,甚至出现严重网络暴力的问题。而且,这种趋势甚至可能还会威胁到整个社会既有的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另外,“网络暴民”问题。该问题的出现在于草根群体在反复过程中非理性程度高,不能理性分析和看待问题,导致情绪和言论失控。部分草根群体演变为网络暴民后,往往采用污言秽语的信口谩骂或随声吠影的口诛笔伐,使用破坏性和毁灭性的暴力手段对别人实施攻击,对被攻击者造成精神上的伤害。

草根群体的自身素质,对资讯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及对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途径的认识等诸多因素有着关键性影响。而现实中大多数草根民众参与反腐的能力与参与要求不符, 其行动显得滞后, 参与效率低下。

4 结 论

草根反腐的迅速发展,说明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行为日益成熟,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表现,也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要使草根反腐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要和政府、第三方监督组织合作,融入制度化的反腐体系。如此,才能将草根反腐的效果最大化。腐败这一恶性毒瘤务必剪除,刻不容缓。只有全方位调动起反腐力量,才能真真切切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丁弋弋,吴晓宇,马勒.讻讻舆情——互联网成为反腐第二战场[N].IT Times Weekly,2012-11-05.

[2]杜乾,闫娟.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基石[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1).

[3]侯文昌.27天:“微笑表哥”落马舆情还原[N].法制与经济,2012-09-25.

[4]姜胜洪.试论中国当前“草根”民众的网络监督[J].社科纵横,2010(4).

[5]孔繁玲.互联网背景下制度反腐的演化趋势[J].时政经纬,2011 (10).

[6]孔令兵.法治视野下的网络反腐[N].行政与法,2011-09-24.

[7]孟昭水.网络反腐:蓬勃中呼唤规范[J].特别关注,2009(5).

[8]倪明胜.“墙外扔砖”的困局[J].Peoples Tribune,2013(1).

[9]颜良成.网络监督——“草根”反腐的利器[J].金秋,2012(9).

[作者简介]原晓辉(1989—),男,河南林州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张智辉(1990—),男,广东惠州人,广东嘉应学院政法学院,公共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