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12-29 00:00:00辛志虹
中国市场 2013年33期

[摘 要]在世界医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国医药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与欧美医药强国相比,在新药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依靠仿制药品和低廉的价格来获取竞争力,利润率低,生存环境恶劣。药品创新能力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医药产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医药企业成功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政府和企业应在加强企业创新力度和投入的基础上,整合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不断提升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医药企业;产品创新;新药研发

[中图分类号]F27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036-02

医药产业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统计研究结果,2012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达到9261亿元,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2005—2010年,中国药品市场的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期2013—2020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将以年均12%的速度继续高速扩容。

伴随着药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医药企业也在迅速发展,数量和规模上都有所增加,但在总体上与世界医药强国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上万家国内制药企业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主要生产和销售仿制药,靠低廉的价格取得竞争优势,竞争激烈,利润率低;另一方面,数十家外资企业不断地进行研发和产品创新,依靠强大的品牌优势和临床必需的新药,占据了我国高端主流医院的用药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使得我国的医药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研究认为,企业的产品创新程度与企业的成功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统计数据表明,在药品创新领域,突破型创新药物仅占到创新药物的20%,但其中的60%会取得市场成功。而改进创新的药物占到创新药物的80%,其中的成功率却不到15%。因此,中国医药企业要想走出困境,在竞争愈演愈烈的医药市场中取得成功,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产品创新能力,特别是突破型创新的能力。

本文旨在对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存在问题的分析基础上对其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出一些有益建议。

1 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从新药研发、临床前到临床研究,最后到产业化的整体创新布局,部分创新平台标准已达国际标准。我国医药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已经有了明显地提高,但与大型跨国医药公司相比,无论是在创新形式上,还是在投入产出比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1.1 我国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在其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一词,提出创新就是制造企业建立的新的生产函数,并提出了创新的类型:提供一种全新的产品或新的产品功能;生产流程和方法的创新;开拓一个新的产品市场;新的采购来源。

对于医药企业的产品创新,首先仍然是新药研发,尤其是对新的分子实体(NMEs)的研制。这是所有制药公司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医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经济效益的源泉。如葛兰素与雷尼替丁等大型跨国医药公司的发展轨迹都说明了这一点。然而我国医药企业的新药研发能力十分薄弱,从我国成立第一家医药企业开始,为了解决民众能不能吃到药的问题,就主要是以生产仿制药为主,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是仿制药大国。虽从“十一五”以来,我国的医药产值增长迅猛,但是要把一个拿来主义企业转变为自身研发的企业,必然要经历长时间的努力。

此外,医药企业产品创新还体现在对现有药品剂型的改良上,制剂新品种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与新药品的开发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在制剂创新方面,走在前面的仍然是发达国家的大型医药企业,而我国的药品制造企业对此却不十分重视。

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虽没有新产品对医药技术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其对于产品创新乏力的医药企业及不受专利保护的“老”产品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得到重视。一方面,工艺创新对医药企业,尤其是原料药生产厂家尤为重要。不断地工艺创新,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我国医药企业不断加强对工艺创新的关注和投入,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在著名的“地塞米松之战”中,我国天津药业就凭借有效的工艺创新打败了法国罗素公司。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市场成功才是产品成功的真正体现。纵观发达国家跨国医药公司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成功的例证和失败的教训。如今,我国的医药企业正处于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重要阶段,医药企业对市场创新也非常重视,不断地从市场观念、市场定位、市场战略、市场行为和营销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当前,我国医药三资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哈医药等一批新兴医药企业的崛起,都与成功的市场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都在大力开展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而进行有效的产品创新,对于多数企业来说都有一定难度。面对潜力巨大的中国医药市场,如何在跨国企业不断扩大的竞争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产品创新已成为我国医药企业的重要选择。

1.2 创新投入不足

企业产品创新资源的投入一般包括资金的投入、人员数量和质量的投入三个方面,这是企业进行药物创新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进行药物研发的决策体现,可以间接反映出企业药物研发能力的水平。根据Bartleet的“医药技术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医药企业的创新水平与创新投入是正相关的。

一般发达国家医药企业创新研发的资金总投入占到了销售收入的15%~20%,而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投入虽然在进入21世纪后都在稳步增长,但目前平均年投入所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还不足10%。

在研发人员投入数量和质量上看,跨国医药企业的研发人员占到了员工人数的近20%,绝大部分都具有博士学位,而我国医药企业中,从事药品研发的人员还不足总人数的10%,而从事药品研究的人员中本科生较多,高学历人才不够。

一般医药企业的创新发展都要经过仿制、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欧美国家的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已经处于自主创新阶段,而我国目前正处于从模仿创新过渡到自主创新的阶段,这与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投入低有着直接关系。

2 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不足的对策

对于我国医药企业来说,自主创新和重大发明专利都较为稀缺,针对目前我国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并吸取欧美大型跨国医药公司的宝贵经验,本文认为想要又好又快地提高我国医药企业创新水平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2.1 加大创新力度,增加创新投入

第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励医药企业创新。医药企业的产品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包括我们的邻国印度等国为了鼓励企业进行医药创新,都建立了完善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政策。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为医药企业创新提供一系列的税收减免政策、自主创新药物研发的政府科技立项资金支持以及其他财政补贴和支持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第二,提高专利保护力度。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关于药品侵权案件一直存在着维权成本高,审判周期长,处罚力度轻等一系列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医药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进一步影响了企业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我国应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了补偿医药企业因药品研发和专利审批等失去的时间,给予批准后的新药一定时间的市场独占保护或专利延长期保护。保护创新药品在限定时间没有竞争威胁,鼓励医药企业的自主研发。

2.2 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信息、网络等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使得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医药企业要想快速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加快产品的创新速度,应该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集成创新。

我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的“硅谷模式”,英国的“合作伙伴计划”,日本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整合医药企业内外部资源,完善产学研联动机制。我国目前拥有的医药工业企业及各类药品研发机构的数目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使得药品的产学研过于分散。因此,在加大对国内医药创新型企业扶持力度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到整合资源,引导和支持医药相关的科研院所、科研资金、科研人才等向有创新能力的医药企业集聚。加强我国医药产业的集中度,逐渐形成规模经济,增强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

3 结 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药企业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医药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愈加变幻莫测,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发现,仅仅依靠良好的生产效率、低廉的价格已经不能保持竞争优势。医药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在日益庞大的医药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对于我国医药企业来说,自主创新和重大发明专利都较为稀缺,为了提高创新效率,就必须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集成创新。

参考文献:

[1]姚雪芳,丁锦希,邵蓉,等.中外创新药物研发能力比较分析——基于医药技术创新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 2010,19(24):2231-2239.

[2]邢花.创新集成与我国医药企业竞争战略研究[J].中国药房,2001,2(7):388-390.

[3]丁锦希,季娜,李晓婷,等. 我国生物医药创新投入及其政策成因分析 ———基于中美欧创新投入现状的实证评价[J]. 科学管理研究, 2012, 30(4):10-14.

[4]张兆晖,茅宁莹. 关于评价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思考[J].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6):404-406.

[5]胡彩龙,徐怀伏. 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8,2(9):49-54.

[6]C.A. Bartlett, S. Ghosal. Going global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