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为抵御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纷纷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开始显现,应对通货膨胀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价格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升的货币现象,并指出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其扩张率将全部转化为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货币供给增加是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根源。那么,我国的情况如何呢?货币供给量是否直接导致了通货膨胀?本文通过实证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价格变动与货币供应密切相关。弗里德曼利用美国 1867-1960 年间货币供给(M2)与通货膨胀 (GDP 缩减因子)的数据分析,发现高的货币供给导致高的货币膨胀,但两者没有短期相关性。朱慧明、张钰(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次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 我国的通货膨胀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姚远(2007)的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长期内货币非中性。张成思(2009)实证研究了货币供应量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影响,发现在短期内流动性指标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着显著影响。马宇(2013)认为通货膨胀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赵留彦、王一鸣(2005)认为中国货币需求增长速度高于收入增长速度从而引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使得实际与理论相背离。McCandless和Weber考察了110个国家,得出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具有非常强的相关关系, 其相关系数在0.92-0.96之间,并从长期来看,货币供给量增加将最终导致相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率上升。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货币供给量过快增长是通货膨胀爆发的根源。因此,本文将针对我国近年来的具体情况,在加入企业家信心指数、进口价格指数等控制变量之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货币供给量M1和M2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二、模型与数据
通货膨胀的成因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在现阶段我国的通货膨胀中这两种原因都现实地存在,即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又有成本上涨方面的原因。从需求方面来看,人们对消费品的大量购买和囤积主要是在通胀出现以后,而企业家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则决定了企业家投资的多少。如果信心强,就会增加投资,从而增加对投资品的购买,拉动需求上升,因此,企业家信心是决定需求的重要因素。从成本方面来看,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而这些商品多数也是我国需要进口的,这直接推动了我国生产成本上升,带来了成本推进的通胀。因此,企业家信心和进口原材料价格都是影响通货膨胀率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设定如下模型:
CPI代表通货膨胀率; XINXIN代表信心指数; M代表货币供给量; JINKOU代表进口原材料价格; β1β2β3代表回归系数; α代表常数项; εt代表扰动项。变量含义如表1所示。
数据方面,我们采用中国2001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通货膨胀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率表示,信心指数用企业家信心指数变化率表示,货币供给量分别用狭义货币供给量M1和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增长率来表示。进口原材料价格指数通过选择我国进口数量较大的几大类原材料商品价格编制成指数,并计算出指数增长率。数据统计描述如表2所示。
表1 变量含义
表2 变量统计描述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由于企业家信心发生变化以后,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做出增加投资或者减少投资的决策,因此,采用企业家信心指数滞后一期的数据作为控制变量。进口原材料价格需要通过生产商品之后才能推动成本上升,从原材料进口到生产,再到将产品销售出去,存在较长时滞,因此,我们采用进口原材料价格滞后2期的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对于货币供给量的指标分别采用M1和M2。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以后,需要一个时滞才能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分别对M1的滞后1期、2期、3期和4期的数据进行回归,对M2的滞后1期、2期、3期、4期和5期的数据进行回归,考察货币供给量的在滞后多少期会带动物价上涨。回归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 M1与CPI关系的回归结果
***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下显著。
表3是对M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1到模型4中,滞后1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对当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都在1%显著产生影响,且符号为正,说明上一期消费者价格将对下一期消费者价格产生显著影响。即上一期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幅度越大,本期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越大。滞后2期的进口原材料价格指数对当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在1%水平下产生显著影响,且符号为正,说明进口原材料价格指数的增长将在两期之后反应到消费者物价指数中。滞后1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对本期的消费者价格在1%水平下产生显著影响,符号为正,说明上一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越高,投资热情越高,在下一期将带动消费者价格指数上升。
滞后1期和2期的M1都在1%水平下显著地对CPI产生影响,而且符号为正,说明狭义货币供给量大幅增加之后的第1期和第2期,物价水平将被显著地推升,即M1的变化在1到2季度之内就反应在消费者价格水平上。滞后3期的M1在10%水平下对消费者物价水平产生影响,滞后4期的M1对消费者价格水平影响不显著,说明从M1变动之后的第3期开始,其对物价的影响越来越弱。
表4 M2与CPI关系的回归结果
表4是M2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关系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5到模型9中,与模型1到模型4的回归结果一致,即滞后1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对当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在1%显著产生影响,滞后2期的进口原材料价格指数对当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在1%水平下产生显著影响,滞后1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对本期的消费者价格在1%水平下产生显著影响。
滞后1期、2期和3期的M2都在1%水平下显著地对CPI产生影响,而且符号为正。说明广义货币供给量大幅增加之后的第1期到第3期,物价水平将被显著地推升,即M2的变化在1到3季度之内就反应在消费者价格水平上。滞后4期的M1在5%水平下对消费者物价水平产生影响,滞后5期的M1对消费者价格水平影响不显著,说明从M2变动之后的第4期开始,其对物价的影响越来越弱。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货币供给量对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影响在短期内是显著的,其中狭义货币供给量在2期内对物价产生显著影响,广义货币供给量在4期之内对物价水平产生显著影响。货币供给量M2比M1的影响持续时间要长。因此,要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率,就应该控制货币供给量M1和M2的增长速度。
四、结论及启示
通过对M1和M2对消费者价格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M1和M2在滞后1期和2期都会对价格带来显著影响,但是M2的影响能够持续到滞后4期,而M1只能持续到滞后2期,因此,M2对价格的影响更持久。这样的结论可以带来一定的启示:控制通货膨胀必须同时对M1和M2进行控制,但是需要注意M2对通胀率的影响更持久。
企业家信心指数对通货膨胀存在着显著影响,即企业家对经济前景的信心越高,越能在一段时间之后带动物价上涨。进口原材料价格是推动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进口原材料价格对消费者价格的影响存在着时滞,大约半年时间。因此,在治理通胀的过程中,应该正确引导舆论,从而改变企业家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在制定反通胀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国际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
(作者单位: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晓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