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聚力 开拓创新 奋力把东北振兴推向新阶段

2013-12-29 00:00:00杜鹰
北方经济 2013年13期

今年正值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大决策10周年。10年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振兴战略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东北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面临的突出矛盾有效缓解,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东北三省GDP由2003年的1.27万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5.04万亿元,年均增长12.7%,比前10年加快3.5个百分点。特别是过去5年,三省GDP平均增速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年间,东北三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8%,增速居四大区域板块首位。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6%,比前10年加快14.8个百分点。

二是微观经济基础活力增强。90%以上的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百余家大型骨干企业实现战略性重组,国企在改制重组中“脱胎换骨”。一大批企业通过政策性破产、核销呆坏账、分离企业办社会、剥离不良资产、豁免历史欠税、处置不良贷款等方式卸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得以轻装上阵。外资、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微观经济基础基本形成,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三是产业竞争优势重新确立。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得到巩固提升,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显著。百万千瓦核电、火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水轮机组,大型风电机组,百万吨乙烯装置,大型盾构机,高速动车组列车,先进船舶和海上钻井平台,高档数控加工中心和重型数控机床等实现自主化。石化产业向集约化、大型化发展,钢铁产业精深加工水平显著提升,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迅猛,第四代核潜艇、航空母舰、新一代歼击机等高新武器装备在东北研制完成。农业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2012年东北三省粮食产量比2003年增长79.6%,占全国19%,商品粮量占全国40%左右。服务业快速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旅游等成为产业发展新亮点。

四是重大民生工程广惠于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率先在东北展开,东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与全国持平。就业形势明显好转,城镇登记失业率显著下降。发端于东北的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各级政府累计投入1700多亿元,改造各类棚户区面积超过2.9亿平方米, 460万户、1460万困难群众因此受益。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五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初见成效。从阜新试点开始,逐步建立起扶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体系,中央财政累计对三批69座资源枯竭城市下达转移支付资金463亿元,其中东北三省20座,转移支付162亿元。东北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产业衰退、群体性失业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转型初见成效,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国土治理修复取得积极进展。

六是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林业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森林覆盖率达到38.8%,森林蓄积量达到25.7亿立方米。保护区及湿地面积大幅提升,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水质明显好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稳步下降。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超过1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5万公里,运营机场达到30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8.9亿吨。哈大客运专线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振兴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七是对外开放的领域和深度逐步拓展。10年间,东北三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7.8%,比前10年加快7.9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5.6%,高出全国5.5个百分点,引入了大连英特尔、沈阳宝马等一批具有影响的外资项目。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沿边经济带开放步伐加快,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中俄毗邻地区合作实现历史性突破。企业“走出去”成效显著,一批大型企业成功并购国外知名企业。

此外,内蒙古东部地区2007年纳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后,同等享受东北振兴政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和全区相对差距开始缩小,基础设施状况有了很大改观,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与辽、吉、黑三省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提升了东北经济区的整体竞争力。

可以说,过去这10年,是东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最显著、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开创了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与10年前体制机制不活、经济增速下滑、大量职工下岗、民生问题突出的困境相比,今天的东北地区面貌焕然一新,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积极变化,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还应该指出的是,国家在东北先行先试了增值税转型、农业税减免、养老保险并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经总结后已推向全国,产生了全局性重大影响。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广大干部群众对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美好前景充满了自信。

10年振兴,成就辉煌。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我们正在起草新时期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中央文件,拟在年内发布,同时还建议召开中央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关于新文件,下午我们还要专门开会,听取四省区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为了充分宣传展示10年振兴巨大成就,营造实施新一轮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我们拟会同中宣部共同组织开展“10年振兴”系列宣传活动。希望四省区从今年10月份开始,集中利用2个月的时间,围绕10年振兴成就等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就像今天每个省区播放的10年振兴成就宣传片一样,要广泛宣传成绩,坚定发展信心,为出台中央文件、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营造良好的氛围,鼓舞、激发和凝聚东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关心、参与和支持振兴大业的热情。

今后一个时期,是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也是再造竞争优势、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在前1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的成果还不稳固、不平衡,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仍未根本消除,老工业基地仍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难点。特别是从近段时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看,振兴工作还存在不少隐忧,经济下行压力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经营存在困难、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上半年东北经济增速为8.9%,低于东部0.2个百分点,在四大区域板块中落到了最后,这是过去5年没有出现的新情况。要认真审视内外部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同时,努力把振兴工作推向新阶段。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过去10年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了重大进展,根本上靠的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以更大的勇气推进改革开放,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发展,补齐东北经济发展的短板。继续推进向东北亚地区开放合作,全面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二是加快转型升级再造新优势。培育老工业基地新的竞争优势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老工业基地因产业而兴,也因产业而衰,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心环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创新驱动,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重塑竞争优势,打造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版”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三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要把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贯穿到老工业基地振兴之中,努力走出一条有特色、高水平的“四化”协同发展之路,为全国作出探索和示范。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同时,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完善城市布局,提升综合功能,加快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大力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

四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改善民生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振兴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争取尽快完成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落实各项就业和创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资源枯竭城市、独立工矿区、国有林区等地的就业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居民收入,切实改变老工业基地职工收入偏低的状况。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补短板,兜底线,织好覆盖全民社会保障“安全网”。

五是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东北地区森林、草原、湿地等重点生态区保护,打造稳固的北方生态屏障。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突出抓好关键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大力推进重点区域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促进环境总体状况不断好转,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们已经成功召开了四届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对深化四省区合作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东北四省区合作领域明显扩展,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合作成果日益扩大。希望四省区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合作工作机制,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积极支持东北四省区合作向纵深发展。对本次会议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已经纳入到2013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年度重点工作中,我们将抓紧落实;没有纳入的,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积极做好协调工作,推动区域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