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全面振兴 实现跨越发展

2013-12-29 00:00:00杨亮张莉莉
北方经济 2013年13期

【编者按】2007年8月,我区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正式纳入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范围。自治区党委、政府及东五盟市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就五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作法,本刊记者专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文民。

记者: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五年来以来,请您谈一谈我区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如何。

文民: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下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第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一是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07-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5%,经济总量达到5802.3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占东北地区的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9%。二是经济结构得到改善。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21.9:43.8:34.3转变为2012年的14.7:56.5:28.7。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2012年粮食总产量、肉类产量分别达到409亿斤、160万吨,比2007年增长66.3%和16%。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煤电基地建设明显加快。三是发展质量显著提高。2012年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586.04亿元,是2007年的2.86倍。规模以上企业利润达到486亿元,是2007年的2.5倍。四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初步成果。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初步培育了一批接续替代产业,形成了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第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

一是交通方面,赤峰至大阪至白音华运煤专线已通车运营,满洲里至哈尔滨线路扩建完成,伊敏至伊尔施铁路建成通车,阜新新邱至西乌珠穆沁旗巴彦乌拉、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等铁路正在建设;蒙东地区18条出区公路通道2012年底已建成9条,盟市间基本实现以高速及一级公路相连接,所有苏木乡镇基本贯通沥青水泥路的公路路网;满洲里、海拉尔、锡林浩特机场扩建完成,阿尔山和二连浩特机场建成使用。二是水利基础设施方面,江河治理、水利枢纽、防洪、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顺利实施,三座店水库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2012年农田草牧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92.8万公顷,比2007年增加25万公顷。三是电力设施方面,霍林河至辽宁沙岭、赤峰至辽宁新民等重要外送输电通道建设加快,呼伦贝尔伊敏至辽宁鞍山、锡林郭勒白音华至辽宁辽中、齐齐哈尔至乌兰浩特至白城500KV输电工程建成运营。四是城市基础设施方面,供水、排水、污水处理、道路等设施大为改观。五是口岸基础设施方面,相继启动了满洲里、二连浩特、珠恩嘎达布其、额布都格、阿日哈沙特、阿尔山等一批口岸基础设施项目和电子口岸建设,2012年口岸过货能力仅8000万吨,比2007年增长25%。

第三、生态保护取得新进展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治理、集约利用的原则,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全面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草原退牧还草、耕地保护与整治、重点流域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重大工程,2007-2012年蒙东地区草原植被盖度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43%;累计土地整治面积286.15万亩,耕地保护面积达到9059.69万亩。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累计治理面积136.57平方公里。

第四、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已建有自治区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处,科技园区和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26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家。开展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重大课题的科研攻关,在解决资源与环境、粮食与生态安全、新兴产业培育、重大民生需求等科技问题上取得一系列进展。

第五、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是就业状况明显改善,2007至2012年末,累计新增就业人数为46.5万人;201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的调控目标之内。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6%。三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得到积极发展。四是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所有旗县实现了“两基”达标,实施了蒙语授课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了“两免一补”城镇全覆盖。五是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07-2012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建设41.8万套,建筑面积2700万平方米。

第六、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一是不断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自治区与盟市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和民族自治旗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依法开征了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对资源开发的合理补偿、矿区生态保护恢复等进行了初步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稳步推进,内蒙古森工集团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基本完成,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进行了企业重组和国有职工身份置换。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二是对外开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口岸进出境货运量比2007年增长25%,年进出境货运量近4000万吨。2007-2012年,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0.5亿美元。满洲里市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通过加强产业、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对接,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经济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

可以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五年,是蒙东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为今后十年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五年来,东部地区综合实力得到很大提升,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您认为蒙东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工作经验与做法有哪些?

文民:自治区党委、政府从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全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结合地区实际,树立机遇意识,完善发展思路,推动东部地区呈现出又快又好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抢抓机遇,推动跨越发展

一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连续七年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东部地区加快发展问题,并从规划指导、项目安排、财政转移支付、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等方面,对东部地区给予了倾斜支持,为其加快发展夯实了基础。二是研究提出了探索工业化多元发展途径、构建多级支撑的城镇化格局、深化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思路,编制实施了内蒙古东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东部地区开展振兴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发展重点、重大工程、保障措施。

第二、发挥自身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

提高工业化水平是东部地区加快振兴的核心问题。东部地区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加快推进国家能源、新型煤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工业化程度与质量,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将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大力延伸拓展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作为最主要的着力点,积极推进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鼓励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增值,支持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物流业、旅游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延伸、产业多元。二是通过优化资源与要素配置,重点培育发展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园区,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促进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三是以科技研发与技术进步为动力,着力推动煤化工、有色金属、冶金、现代中蒙药等重大领域的高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并取得了明显进展,切实提升了产业层次,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

第三、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

东部地区充分发挥地缘区位优势,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推进与周边区域及俄蒙两国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在东北地区乃至国家的对外开放工作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一是强化东部地区盟市间的协作。通过建立完善协作机制、加强内部通道建设、整合要素资源特别是优化水煤组合等措施,盟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通过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合作平台,实施多边与双边合作并举,进一步深化与东北三省基础设施、产业、政策对接,推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高了区域整体竞争力。三是深化与俄蒙经贸合作。自治区东部地区是我国唯一与俄蒙两国交界地区,在国家向北开放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东部各盟市深入贯彻《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不断拓展能源、矿产、经贸、人文等合作领域,加强口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合作方式,对俄蒙经贸合作共赢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

第四、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美丽发展双赢

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东北和华北生态安全,各地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努力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是着眼于化解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积极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牧业向水资源较好地区集中,走出一条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了一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落后产能,火电单机规模、煤矿单井规模、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等指标处于全国先进行列,最大程度地减轻工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三是积极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沙源地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全面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不断加大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请您谈一谈蒙东在未来十年东北振兴战略中的总体构想。

文民:新的历史时期,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使蒙东主动融入东北亚和环渤海经济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结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把蒙东地区建成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

在产业发展上,要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意见中的差别化产业政策;继续推动蒙东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推动蒙东资源型产业延伸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蒙东现代农牧业发展。

基础设施方面,支持蒙东交通设施建设;支持蒙东电力输送通道建设;支持蒙东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蒙东地区城镇公用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议国家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国家投资比例。

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方面,要大力支持蒙东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对蒙东林业生态建设支持力度。加大对蒙东沙漠沙地沙害治理力度。加强水土保持力度。加大蒙东环境综合治理支持力度。建议建立健全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蒙东民生工程建设;加大扶贫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工作;支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

深化改革方面,支持国有林区和垦区体制改革;支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支持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工作;支持创新多元的投融资体制;推进国家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试点。

开放合作方面,出台优惠的向北开放政策;支持蒙东加强与周边省区合作;支持沿边开放地区拓展开放领域。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