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思路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保问题。生活在这个“地球村”,人人都应该珍惜、保护、打扮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参与保护环境义不容辞。因此,大家决定利用“环境保护日”等有利契机,在班级范围内开展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地理学具活动。
二、活动目的
第一,激发同学们关心环境问题的兴趣,树立现代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 第二,了解我们生存环境中存在严重问题——“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结合自身状况掌握一些环保知识和环保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拓宽视野。
三、活动过程
整体思路:建立兴趣小组→提出设想和方案→组织分工(收集材料、建模)→修改模型→反思与总结。
(1)建立兴趣小组:根据学生自愿和兴趣建立四个小组,每组五人,选举一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事务以及与老师之间的联系。
(2)提出设想方案:不仅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而且教师应引导和提供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如有关知识的图片和实物,带领学生参观和考察,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相关知识。根据学生所获得的信息提出设想方案。本阶段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组织,既可以锻炼各种能力,也可以调动积极性。
(3)组织分工(收集材料、建模):各组根据情况确定每位成员分工和完成时间,收集相关材料和建立模型。
案例1:火山喷发模型
材料:方便面桶2个(一大一小)、废旧杯子1个、卫生纸少许、浆糊、小苏打、白醋、红墨水。
原理:处在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利用小苏打和白醋(加少量红墨水效果更好)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在大量二氧化碳作用下溶液喷出杯子,达到直观模拟火山喷发效果。其中化学原理:(NaHCO3+CH3COOH=CH3COONa+H2O+ CO2↑)。
制作过程:①取一大一小2个方便面桶,将小号方便面桶底部去除,大号方便面桶底裁开;②将小号方便面桶桶口套在大号号方便面桶底部;③将废旧杯子底部从小号方便面桶桶口插入,利用浆糊将卫生纸粘在方便面外侧并固定杯子,这样就做成一个牢固的火山锥模型;④用红墨水将白醋染成红色加入杯中,然后倒入适量的小苏打即可。
案例2:中国主要山脉河流示意图
材料:硬纸板一张、废旧毛线若干、胶水、黑色和蓝色中性笔各一支、牙签一根、铅笔、橡皮。
制作过程:①剪裁大小适中的废旧硬纸板一块,用铅笔在上面绘制中国大致轮廓形态,并用黑色中性笔勾勒出主要的河流、山脉大致轮廓;②沿所标注河流涂敷胶水,用蓝色中性笔将毛线染成蓝色表示河流。铺设毛线,用牙签调整形态并压实粘紧;③沿所标注山脉涂敷胶水,制备适量铅笔屑,将铅笔屑铺撒在胶水上表示山脉;④风干胶水。
案例3:日晷模型
材料:废旧硬纸板1张、白纸2张、废旧泡沫板1块、竹筷1根、量角器1个、剪刀1把、圆规1个、刻度尺1把、双面胶1卷。
原理:利用太阳高度角大小和太阳光来向的日变化所引起的影子长短和朝向的变化来计时。
制作过程:①用圆规在硬纸板上画一个大小适中的圆,并用剪刀剪下来;②用圆规在白纸板上分别画两个与硬纸板上一样大的圆,并用剪刀剪下来;③将白纸上的圆等分成12份,并依次标上0、2、4、6、8、10、12、14、16、18、20、22、24,同时将两个圆分别粘在硬纸板两面;④用剪刀在硬纸板圆心处剪下一个小洞,将竹筷一端穿个圆心并与硬纸板保持垂直。⑤将硬纸板固定在废旧泡沫底板上,利用量角器调整竹筷与泡沫底板之间的夹角并与当地地理纬度大致相等。同时使得竹筷顶端指向北极星。
案例4:中国地形模型
材料:废旧纸张若干、废旧硬纸板一张、颜料、胶水、少许自来水。
制作过程:①在硬纸板上画出中国轮廓图并标出中国主要地形区,再将废旧纸张撕碎,放入水中浸泡制成纸浆;②用准备好的纸浆在废旧硬纸板上堆出主要地形区;③将制作好的模型风干一段时间,用胶水固定模型;④给不同地形类型模型上不同颜料。
(4)修改模型:由于开展的活动时间较长,教师建议各小组将模型在班级展示(演示),同时每组确定专门人员收集反馈意见,并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模型。
(5)总结与反思:各小组根据自身情况撰写模型制作过程和收获,在班级粘贴展示,配合模型展示(演示),由全班同学投票评选出最佳作品。
作者单位:安徽省繁昌县第一中学高二(12)班(24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