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届国际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介绍与分析

2013-12-29 00:00:00王民蔚东英张英
地理教育 2013年10期

第九届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于2012年8月21~27日在德国科隆市举行,32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队的124名选手参加了比赛。中国队由郑沛倞(北京十一学校)、张斯睿(武汉六中)、黄雅儒(武汉外国语学校)、杨圣桑(武昌实验学校)四名同学组成,他们是2011年11月中国第四届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中的优胜者,最终郑沛倞同学获得第九届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银牌,在2008年第七届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取得铜牌的基础上又有了突破。第十届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于2013年7月30~8月5日在日本京都举行,32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队的124名选手参加了比赛。中国队由郑伊辰(北京市汇文中学)、刘毅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刘子东(广东省实验中学)、郭富米(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四名同学组成,他们是2011年11月中国第四届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中的优胜者,继续保持上届势头,郑伊辰同学又获得一枚银牌。下面简要介绍这两届竞赛的情况和特点,供广大教师参考。也期望有志于在国际竞赛中为国争光的师生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在今后的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中学生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的形式与内容

国际地理奥赛的目的是:激发青年人对地理和环境学习的兴趣;通过关注青年人地理知识、技能和兴趣的质量,积极促进人们思考地理作为一门中学课程的重要性;为各国青年接触沟通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国家间的了解。

基于国际地理奥赛的目的,经过多年发展,中学生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题型,主要包含三部分: 笔试(占总分40%)、多媒体测试(占总分20%)、实地考察(占总分40%)。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试题要求,必须使用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官方语言(英语)作答。内容涵盖自然与人文,并较突出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问题的解决,侧重地理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2012年的国际地理竞赛集中在以下12个主题和三个技能,12个主题是气候与气候变化、灾害与灾害管理、资源与资源管理、环境地理与可持续发展、地貌、景观和土地利用、农业地理和粮食问题、人口与人口变化、经济地理与全球化、发展地理与空间不平衡、城市地理、城市更新与城市规划、旅游和旅游管理、文化地理与区域认同。三个要求的技能有:地图技能(读、分析、解释和画地图的能力)、探究和问题解决的技能、描述判断技能(读、分析、解释图像、照片、统计资料和图表的技能)。

1.笔试(Written Response Test)占40%

竞赛首先进行的是笔试测试,基本以主题的形式进行,通常选择重要的地理议题为对象,每个主题又包括若干问题。这些主题一般为国际上及举办国或地区的热点问题,另外还考虑同期举行的国际地理大会的主题,也有地理理论的运用和解答题。本部分侧重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2年竞赛的笔试部分一共有6题,分别是人口地理、气候变化、河流地貌、农田空间形象、太平洋自然灾害、海岸变化等问题。题目包括“资料”和“问题”两部分,所给的资料丰富,包括数据、地图、图表一共10页,具体的题型为论述题。题目开放,涉及面广,对学生的地理学知识背景有较高要求。这次题目内容偏向自然地理,从整体上重点考察对图表的认知、现象及过程的描述和对地理事物的理解,不同题目要求的描述、归纳、解释、列举的内容及方法都有具体说明。据参赛同学反映,因为是非英语国家,我们有3个小时用来答题,并附有生僻词汇翻译表(约20~30个词),实际上翻译远远不够,还是会有很多要查单词的地方。具体内容和高考要求差异不大,主要难度是在语言上。

2013年竞赛的笔试部也是6题,分别是旅游业和保护、火山与板块活动、城市管理、页岩气储藏与开采、苏丹气候变化、世界发展指数比较。

综合笔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除要求基本的地理知识,还需要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与相关技能,同时对英语要求也较高,2012年张斯睿(23.8,40名)、郑沛倞(20.7,69名),2013年郑伊辰(20分、55名)、刘毅舟(15.8分、88名)表现较好。

2.实地考察题(Substantial Fieldwork Exercise)占40%

户外实地考察题内容一般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根据主办地的实际情况选择考察的地点和项目,户外考察部分侧重地图阅读和定向、绘制地图、制作图表、观察能力、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等野外技能。沿考察路线会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指导学生观察,并完成相应的图表、记录和报告。

2012年的户外实地考察了莱茵河沿岸的土地利用类型及规划情况,具体是观察科隆霍亨佐伦大桥至素德大桥莱茵河两岸约2 500米间地段的房屋、道路、绿地等。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每个组都包括二部分,分两天完成。第一天偏重地图练习,这部分考察了科隆老城区土地利用,各种设施的分布,区域较小,主要是考察观察与归纳。第二天,主要考察现有设施的分布,并对未来城区规划进行提问,区域较大,考察地理事物的理解和规划,要求对两部分进行对比,分析潜力与限制因素。

2013年户外实地考察了京都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绘制剖面图,描述其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关系,提出该区降低洪水风险的策略,并进行该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当地环境、零售和商业、制造业和产业、交通基础设施、教育和社会服务、休闲和文化活动)。

野外考察题原本是我们学生的弱项,但近两届比赛我国的学生进步显著,已经成为我们的强项。2012年郑沛倞(33分,2名)、黄雅儒(29分,17名);2013年郑伊辰同学在参赛的32个队124名选手中名列第五, 郭富米名列第二十八名。

3.多媒体判读题(Multi-media Test)占20%

竞赛的第三部分测试是户内有关地理基础知识方面的测试,题目多为选择题,一般采取现场多媒体演示有关材料,限定演示时间,学生迅速回答的形式。比赛一共40题,为20分。考虑到不同国家开设地理课程的不同,一般不考查记忆性的地理知识内容,尽量避免很明显的测验问题,如“丹麦的首都是什么?”或“印度主要出口的产品是什么?”大多数题目是以图片、数据或背景资料等形式呈现,要竞赛者用图片、地图或图表分析信息,重在考查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此次竞赛的难度有所增大,增加了图表和模式图的内容。

据参赛同学反映,这两次考试较多考察了对地理图片的分析,较多考察了计算、图表数据分析能力。并且要求学生不要被熟悉的事物所迷惑,要综合各种事物进行分析与观察,找出正确答案。考试中较多出现世界地图的变形版,用各种数据重组地图,进行更直观的分析。

2012年张斯睿(12.4,64名)、郑沛倞(11.7,73名),得分较低;2013年多媒体景观判读题总体情况较好,刘子东、郑伊辰、刘毅舟、郭富米分别获得16.5、16.0、14.5、14.5分的较好成绩(折合后满分20分)。

二、第九、十届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试题的特点

1.立足地理学及发展

从题型看,经过多年探索,已经比较明确为三种题型,各部分的分数也明确:笔试(即综合题)40%、实地考查40%、多媒体判读(即景观判读)20%。反映出地理学的特点,以比赛地为对象的实地考查占40%,不仅要求学生有全面的地理知识,还要有扎实的野外工作能力。预先的培训准备起不了太大作用,很大程度上要靠参赛学生现场表现。仅这一点,对中国学生而言,地理奥赛就比其它学科奥赛要难。

从题目看,内容开放,但立足地理学及发展;难以预测具体的内容,但竞赛内容也不是随意的,2012年竞赛前公布了国际地理奥赛集中考试的12个主题和三个技能,对参赛学生是一个总体的指引。我们在集训时,请每个学生对每个主题提出30个英文关键词,大家相互交流,对于熟悉这些主题是有帮助的。

竞赛题目有较强的开放性,很多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判断和论证的内容,如“能源的未来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测试中,让学生用100~200字论述一下风能、地热作为可更新的工业能源。虽只要求100多字,但在有限时间内用英语阐述清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2.关注热点焦点

地理学的核心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奥赛竞赛试题也始终关注着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如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粮食问题、可持续发展等,同时也关注人们身边的地理问题,如旅游、节约资源等。这些都突出体现在各种类型试题中。如2013年竞赛中笔试的第四题,要求“1.读有关材料及世界燃气电力分布图,描述世界燃气电力格局”,之后集中考察了有关页岩气的知识,“2.为何页岩能储藏天然气?3.为何页岩气的提取更困难?4.看采气压裂过程,给出页岩气提取的两种可能影响。5.给出南美洲国家如巴西、委内瑞拉并没有优先开采页岩气的2点原因。6.给出西欧国家除了对常规能源开采外,还特别对页岩气的开采非常感兴趣的原因?7.讨论政府可以减少本国能源消耗的途径。”

3.强调问题情境

为避免因课程差异导致的参赛选手知识结构不同而影响答题,题目设计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无论笔试还是现场问答的选择题,题目主要都是以景观图片、地图、数据图表、文字资料等形式引出,这两届竞赛笔试部分的材料中,给出大量地图和图表,创设具体的地理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调用相关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充分发挥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等能力,考察学生综合素质。但从题目中也可以看出,尽管不直接考察知识内容,但是参赛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地理知识基础,同时要有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应对自如。

4.重视实践能力

这主要表现在户外考察部分。户外考察是一种重要的地理技能,户外利用地图定向、绘制剖面图、户外观察和记录、采集样品等都是地理学家最基本的能力,竞赛的主旨之一就是提供学生真正接触地理环境的机会,这两竞赛给学生都安排了2天时间参观、考察,内容广泛,综合性强。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自己的地理理论知识,提高地理技能。户外地图测试都是在野外考察途中进行,充分体现地理教育要在环境中进行教育的要求。

5.注重地理学基本技能

地理奥赛注重地理学的基本技能,2012年开始将地理学技能明确为三项:地图技能(读、分析、解释和画地图的能力)、探究和问题解决的技能、描述判断技能(读、分析、解释图像、照片、统计资料和图表的技能)。这些基本技能在整个奥赛中都充分体现,在笔试、多媒体测试、实地考察三部分也有侧重。如对地图技能的考察,一是读图分析能力,无论是野外考察,还是户内测试,题目中都大量涉及地图的使用,学生必须熟练使用地图,读懂地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二是绘图能力,在户外考察中,基本都有绘图要求,有的需在平面地图上做注记,有的是绘制剖面图(横断面图),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比例尺,会使用图例、注记等。

三、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的启示

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反映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宗旨,代表了世界地理教育的总趋势,其理念和实践反映了地理教育发展的方向。把握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的趋势,有助于调整地理教育教学的方向,提高我国地理教育水平,培养真正具有较高地理素养的公民。

IGEO试题的命题特点与新课程高考一标多本背景下倡导能力考察立意是一致的。这样的考察形式对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蓝本,对于我国高考命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进入新课程高考的高考复习有一定指导意义。

从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可以看到我国目前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要想在国际地理教育领域有出色表现,需要做出很大努力。对今后准备参赛的师生来说,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水平。

1.跨学科研究能力

地理学是一门跨自然与社会两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近些年地理学与其它学科间交叉融合趋势也在加强,所以地理学的综合研究趋向也体现在竞赛中,如笔试中的国际旅游、气候与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哥伦比亚的波哥大、能源的未来与可持续发展、非洲陶器罐中罐食物系统、中国的气候与奥运会、世界粮食问题、火山与板块活动、城市管理、页岩气储藏与开采、世界发展指数比较等都有反映。这样的题目建立在地理调查背景下,单纯的地理知识却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知识素养。所以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需有意识地进行学科间知识的融合,这也是我国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2.问题解决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更多地侧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对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培养则较欠缺,而且过多地注重理论的掌握,却较少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知识学习远离生活实践,所以学生在面对真实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当今地理学研究领域更多地走向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在比赛题目中有明显体现,如在“气候与气候变化”题目中,提问怎么减少北极冰盖与北大西洋暖流的连结?等这类地理专家才探讨的问题由高中生来进行讨论。这和我们考察的思路有很大不同,但正是今后教学和评价应调整的方向。

这两届户外实地考察题更是在地区发展水平上,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12年观察莱茵河沿岸的土地利用类型及规划情况,并对未来城区规划进行提问,分析潜力与限制因素。2013年户外实地考察了京都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绘制剖面图,描述其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关系,提出该区降低洪水风险的策略,并进行该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当地环境、零售和商业、制造业和产业、交通基础设施、教育和社会服务、休闲和文化活动)。

这些题目内容与我国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很一致,加之这些题目内容具体,考察材料丰富,角度适中,不仅对我国高考题目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也很有参考价值。

3.与他人交流能力

举办IGEO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在IGEO举办期间,举办国通常会安排参观、各国代表队的交流、文化晚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IGEO参赛的国家越来越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交流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在这方面,我们的同学表现突出,他们在文化表演中身着中国传统服装进行表演,引起了参赛各国各地区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服装的浓厚兴趣。

竞赛要求选手能熟练运用竞赛官方语言——英语,与他人沟通和学习。而且在整个竞赛过程中,都要求用英语听说读写,因而对非英语国家的选手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平时要注意用英语学习地理能力的积累,如常看英语地图、多了解地理术语等。

作为国际性的中学生地理大赛,其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地理教育水平。从这两届参赛的成绩来看,我们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国际中学地理教育先进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我国已经成功申办了2016年国际地理大会,届时将在中国举行第十三届中学生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工作组希望广大教师能多了解中学生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欢迎浏览中国地理奥赛网:www.geoolympiad.cn),将竞赛宗旨及其考查形式结合到地理教学中,配合地理新课程改革,有效地提高我国中学生地理能力,也为今后在国际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