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区位试题分析及教学对策

2013-12-29 00:00:00习智霞骆福权
地理教育 2013年10期

一、地理区位分析中典型误区

1.忽略关键词,导致地理问题分析片面化

考查地理区位时,一般在题目中均有明显的设问关键词。其用意是为了明确学生的答题范围、答题方向与答题思路。区位分析试题中的关键词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中心词(地理概念)、中心词的限定词、答题方式的指令词。把握好关键词能使学生回答更具针对性、全面性、合理性。相反,则会导致片面性。笔者以2012年全国卷一题为例,解读如何合理有效处理地理试题设问中的关键词。

例1: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1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试题设置的情景是以我国新疆(西北地区)为区域背景下的棉花种植,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得出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其中干旱缺水是我国西北地区人类活动的最主要制约因素。试题中设置了过度种植(因为种植业一般需要大量灌溉水源)这一关键词,显然与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相矛盾,人地关系趋于明显的对立之中。所以考生要求答题的方向已经很明确——强调自然环境下恶化,答题的内容——干旱环境下大量开辟种植业的弊端。如果考生不能把握干旱地区过度种植的关键词,将导致问题分析过程中思维片面,甚至与答题要求的内容相违背。

2.缺乏拓展分析,导致地理视觉狭窄

拓展分析即依据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规律,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想象,拓展思路,建立联系线索,使知识多方联系,形成网络。其目的是加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养成综合分析、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意识,学会自主学习和促进全面发展。笔者以2012年浙江卷试题为例,解读如何加强区位分析中的知识拓展、组建更加科学和正确的答题内容。

例2:根据图2,简要分析蒙特利尔港是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的形成条件。

误区分析:有些学生看到港口形成的条件,感觉非常简单,毫不犹豫地写出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水域条件、筑港条件、经济腹地条件等。还有些学生思维混乱,答案不简明,又不完整,遗漏重重导致失分严重。如果能够展开思维,对知识进行拓展联系,答题思路自然就会清晰,地理视角继而扩大。此题知识拓展与答题思路大致可以归纳为:加拿大自然环境(中高纬、地广人稀沿海)→粮食作物类型以及分布→蒙特利尔港口位置(纬度相对较低、水源充足、小麦产量)→小麦出口最佳运输方式。

3.轻视微观分析,导致答题不规范

高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时试题设置会采用大比例尺的区域背景,试题设置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地理原理,实现有效分析。而部分学生则关注答题的框架套用以应对具体问题情境、具体案例。如机械罗列地形、气候、河流、技术、劳动力等因素。区位分析类问题构建区位分析模式,体现区域宏观分析的方法。而在实际分析中,也要注重区域微观分析,拓展试题信息,联系题目问题。根据具体情境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阐释,这往往是高考地理命题的意图所在。

二、区位分析的有效策略

1.主导性分析

主导因素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所有影响地理事物区位要素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少了这一要素,其它要素无从谈起。影响地理事物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如地形、气候、河流、土壤、劳动力、市场、科技等。这些要素在不同时空背景下都有可能是人类区域经济活动的主导要素。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时间尺度下,影响人类产业活动的主导因素也会出现相应的发展变化。在结合具体区域进行区位分析时,要结合区域实际的背景条件,因为这些要素对不同地理事物的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不同,并且每种地理事物在特定的区域条件下,都有一个主导因素。所以关键是根据区域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主导因素,对症下药,实现地理思维的有效分散,进一步落实地理技能,切实提高地理能力。

2.动态性分析

影响产业活动选择的区位因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区域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不同条件的限制下,即使是同一区域或者是同一产业活动区位选择所考虑的因素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应从动态的角度观察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区位分析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时间上的变化。如由于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和我国南北贸易频繁,使扬州、济宁等城市得到充分发展,扬州曾经成为我国贸易最繁荣的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不断淤塞,通航功能下降再加上海运的发展和铁路的冲击,使运河沿岸的城市货物和人员集散与转运的便利优势丧失,从此扬州便失去昔日“四大都市”的辉煌。近年来旅游又促进扬州城市的发展,成为主导区位因素。二是空间上的变化。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对应运输成本的下降;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以及不同区域市场条件与政策的相关变化,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交通运输和市场对工业区位影响力越来越大。如钢铁工业的区位布局经历了从接近燃料产地→接近原料产地→最后到接近市场(港口)的演变过程。

3.对比性分析

对比性分析即根据对象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对不同区域人类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对比分析,不但教师乐于运用,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对比分析是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如对比分析青藏高原与东北平原农业的区位因素。相同点:都是热量不足,青藏高原是因为海拔高,而东北地区是因为纬度高而致;农作物都以喜温凉为主(春小麦);农业生产都是一年一熟制。不同点: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相对低,植被稀少,土壤比较贫瘠。东北平原地形平坦,降水丰富,植被茂盛,土壤肥沃(黑土)。

4.全面性分析

由于人类区域产业活动区位选择涉及因素众多,所以并不是每一个因素都对人类区域经济活动有利。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类对环境认识的进一步提升,人类在某区域的生产活动也处于不断动态调整中,如我国解放初期的北大荒开发与近期的生态退耕。教学要密切关注学生有无辩证分析的观点、时空演变的观点。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全面分析区位要素,应善于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人类产业活动的区位选择。以工业区位分析为例,工业区位的每一个因素都在发展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是与其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共同影响工业区位的。某一个工业地域的繁荣、衰弱等往往都是因为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引起。当某个因素发生变化后,就会在国家或地区引起一系列工业新趋向,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新兴工业区,带动一片工业地域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和社会发展,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工业区位选择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同时要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工业区位选择就是根据工业部门的内在要求,结合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而异,选择最佳的综合区位方案,取得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