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思想”在地理备考中的初步研究

2013-12-29 00:00:00牛民吉
地理教育 2013年10期

一、建模——整合知识内容,初步构建

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它在水平方向上近似于圆形或椭圆形,水平尺度为几百千米到三、四千千米。

根据气旋形成和活动的区域,可将气旋分为温带气旋、热带气旋、亚热带气旋和极地气旋,高考命题多侧重于前两者。

1.温带气旋(亦称锋面气旋)——以北半球为例

在中高纬地区,如果地面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就会形成锋面气旋,在槽线(图1中AB线、CD线)两侧冷暖气流相遇形成锋面。一般来说,从高纬度移来的气团是冷气团,从低纬度移来的气团是暖气团,根据气旋的旋转方向和气团的移动趋势判断出锋的性质,如图1中AB为冷锋,CD为暖锋。

2.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区的低气压涡旋(图2),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台风是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其余依次是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台风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现象,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系统。

整合知识,初步构建“气旋模型”框架图(图3)。

二、用模——动静结合考查,分析模型

“风向”和“降水”一直是气旋模型的考点,各个省市的高考试题对此都比较看重。

1.静态考查

(2011年福建文综卷)图4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读图4完成问题。

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用模分析:用模分析的前提是审题,将试题信息和命题者意图挖掘并尽量与相关地理模型建立联系。通过图幅可以看到,本题呈现的信息比较多,有晨昏线、等压线、经纬线和海陆分布状况,而且图中的等压线处在人为虚设的静止状态。据分析可知本题归类于“考查风向”,可以采用“气旋模型”表1中“风向判断”进行处理:根据地球运动和气压场可知①地西侧气压高于东侧,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指向是自西向东并垂直于①处等压线的切线,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所以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偏转为西北风。

2.动态考查

(2012年全国大纲卷) 图5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1)~(2)题。

(1)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 D.沙尘暴天气

用模分析:本题的气压中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任意时刻和任意点的风向判断仍然要采用“气旋模型”表1中“风向判断”的处理方式,从题中信息“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可知24小时后甲地位于低压中心的东南侧,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垂直等压线,北半球向右偏,可知甲地主要吹东南风;30~48小时之间,根据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可知,甲地在此期间大致处于低压槽位置,会经历冷锋过境天气,加上甲地是夏初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以可能会出现强对流降雨天气。

三、修模——展望命题趋势,修正模型

1.新高考试题紧扣考纲平稳发展

(2009年山东文综卷) 图6为某气象台发布的墨西哥湾及邻近海区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此时降雨集中分布在飓风东北部的主要原因是:

A.气流上升速度快 B.形成锋面雨

C.凝结核多 D.气温较低

(2012年山东文综卷) 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图7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读图回答问题。

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修模分析:时隔三年山东卷命题意向、载体选择和能力考查方面出现小雷同,2012年试题在2009年创新试题基础上略作变式,形成新的考查方式。具体看来,2009年题主要借助墨西哥湾及邻近海区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考查气旋和等压线,需要分析出飓风东北部等压线比其它区域密集,因而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气流上升速度快,降水多,答案选A;2012年题则根据等压线和风向标判断出②、③处于低压槽附近且两侧风向、风速相差较大,所以一定会形成锋面,由于②北侧有强劲的冷空气(西北风),南侧有暖弱西南风,所以②形成冷锋;同理③处形成暖锋,若考查“连续性降水”,则定位于暖锋之前的③位置,因为暖锋降水大多位于锋前,答案选C。

2.动手绘图能力是模型应用较高层次

原理:1860年,荷兰气象学家白贝罗根据气压表的记录绘制出天气图,从中可得知风向和风速,使推断云的移动或者未来天气现象的变化成为可能,从而精确地解释了风的产生机制,其过程大致如下。

步骤一:绘制等压面(图8)。在图中首先找出最低气压值(996 hPa)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将其连接起来,找出最高气压值(1 004 hPa)各点,也用平滑的曲线将其连接起来,最后绘制余下各点,形成等压线图,如图9。

步骤二:绘制锋面,并根据锋面气旋知识判断风、雨等天气现象。由于锋面多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找到槽线(图10中的AB和CD处)并用虚线绘出,根据大气水平运动的原理绘出E、F、H、G四点的风向和判断这四点的风力强度以及AB、CD两处锋的性质、雨区,从而推断各点的天气状况。

步骤三:根据即时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修正天气系统模型,形成动态的天气预报。

案例:图12为地面风预报示意图,根据形势预报,未来12小时低压将向东北移到虚线所示的位置,即B站未来12小时将处于低压的后部,相当于原来A站所处低压的位置。读图12,回答下列问题。

(1)若气旋强度不变,试描述B站锋面过境前后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2)若气旋强度不变,当该天气系统由陆地移到同纬度海面时,试分析风速和风向会发生哪些改变。

修模分析:本题属于“动态天气预报”,与高考命题趋势吻合。人们常说“风向变打冷战,风一急就下雨”,这个谚语与冷锋活动有关,第(1)题,B随着锋面气旋的移动,由冷锋锋前变为冷锋锋后,风向由西南风转换为西北风,温度降低,等压线由稀疏变为稠密,风速变大。第(2)题,若下垫面由陆地变为海洋,摩擦力变小,风速变大,根据表1“近地面风向判断”可知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将变小,风向也有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