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事物在空间位置、面积范围、利用方式等方面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往往能验证或揭示一些地理原理。有些高考试题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这些“空间变化”,并由此延伸到成因、影响、措施等,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能力。
一、运用平面分布图呈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
借助平面图呈现地理事物位置、面积的变动状况,在高考题中最为多见,这种方法又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在同一幅平面分布图或示意图中,运用图例、注记标出地理事物在不同时期的位置或范围;二是在多幅同区域平面图或示意图中,分别显示地理事物在不同时期的位置或范围;三是以平面图、统计图等多种图表相结合方式,表示地理事物在不同方向、区域的变动情况。判读这类地图应在理解图形特点和图例含义的前提下,仔细对比不同时期的图形,准确判断相关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趋势和特点,为分析成因、影响、措施等更高层次要求的问题奠定基础。
例1:(2013年高考福建卷·海洋地理)图1示意我国南方某滨海城市局部海岸的变迁,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中海岸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参考答案:海岸不断向海洋推进,推进速度变快,海岸线变平直。城市建设用地需要或填海造陆;港口工程建设;河流泥沙淤积)
(2)简述该区域合理利用海洋空间可采取的主要措施。(参考答案:因地制宜利用海洋空间;避免无序开发和过度利用;防止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解读:图1运用3个不同年份的平面示意图,表示我国南方某滨海城市局部海岸的变迁,只有全面读取图中显性和隐性的信息、并仔细对比,才能准确、完整地解答问题。第(1)题,关于“海岸变迁的特点”,从图中能直观看出“海岸不断向海洋推进”,另两个要点则容易被忽略:比较海岸在两个10年(1986—1996年、1996—2007年)中的变化幅度,才能发现“推进速度变快”;比较2007年与其它年份的差异,才能读出“海岸线变平直”。关于“分析其主要原因”,结合已学知识容易推出“河流泥沙淤积”,而“推进速度变快”显然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就需要进一步研读地图:从港口由无到有、由少到多,推出“港口工程建设”的影响;从“滨海城市”的文字信息、两个港口处陆地非自然增长的地图信息,推及“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或填海造陆)”的影响。第(2)题,建立在解答第(1)题的基础上,如“避免无序开发和过度利用;防止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与第(1)题中“港口工程建设”、“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或填海造陆)”有关。
二、运用经纬坐标图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动
以经、纬线为坐标轴,图中的每一个点都能准确表示地理事物的绝对位置,在图中“点”明某种地理事物在不同时期的位置,可以清晰地显示其空间演变过程。解读这类地图可以将坐标图转换为经纬网分布图,根据解题要求准确判断其在不同时段内的变动特点。
例2:(2012年高考上海卷,略有删节)阅读下列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图文资料(图2、图3),回答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战略性先导产业。经济地理学中的重心理论是借鉴物理学的重心概念发展起来的、研究经济空间格局演进的一种重要方法。高新技术产业重心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中的某一点,它可以反映一定区域内各个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该点所处的平衡状态。一般来说,某个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高,重心就偏向那个方向。经济重心亦然。
(30)1995—2009年期间,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移动分别呈现什么趋向?(参考答案:由西向东移动,由北向南移动)
(33)研究发现,2005—2007年经济重心总体向西移动,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在其后2007—2009年总体也呈现出向西移动;2006—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先向北后向南移动,经济重心在其后的2007—2009年也出现先向北后向南移动。根据这两个事实分别说明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牵引关系。(参考答案:经济重心以西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其后1~2年可以带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而导致高新技术产业重心西移;同理,高新技术产业重心以南或以北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其后1~2年可以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经济重心向南或向北移动)
(34)近10年来,经济重心与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空间移动特点与我国推出的重大区域开发战略相关。列举一项我国重大区域开发战略(任答一点即可)。(参考答案: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
解读:本题运用两幅经、纬度坐标图,呈现我国15年间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的演变情况,涉及的年份多、包含的信息量大、设问的余地广。图中横坐标表示经线、纵坐标表示纬线,可以将其当成北半球平面图直接判读。第(30)题,从图2中容易读出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的总体变动趋势。第(33)题,说明“牵引关系”的依据涉及图中4个时间段、2种“重心”的位置变动,而且每个时间段的跨度小,需要仔细阅读方能准确获取信息;本题直接告知这些图中信息,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降低读取地图信息的难度;第(34)题,先要从图中准确读取“近10年”经济重心与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的空间移动特点(近10年,尤其是2003、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重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重心总体存在向北、向西移动的趋势,与第30题的“趋向”不同),才能找出符合题意的“区域开发战略”。
三、运用坐标统计图隐含地理事物的空间变迁
有些试题完全运用统计图表,呈现某些具有关联性的地理事物在不同区域的面积变化,隐性表示这些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变迁,而这种变迁往往与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相吻合。这类试题既要求学生能准确获取图表信息,更需要考生能结合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3:(2010年高考江苏卷)图4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C)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14)2005年与1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 (B)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解读:图4示意某城市从1990—2005年三类主要用地比例的空间变迁,也隐含着某些功能区(如工业区)位置的移动。第(13)题,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工业、商业和居住三类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些规律读图方能做出正确判断,如②在市区的占比很小且大幅减少,在外缘的比例最大且不断增加,表明该用地方式存在向城市外缘移动的趋向,无论从它在城市不同地区的面积占比,还是从其空间变迁的特点看,都能判定②为工业区。第(14)题,借助上一题的结论,在距市中心12千米处,作纵坐标的平行线,能读出2005年“商业用地的比重持平且略有下降,工业用地的比重最大且明显上升,居住用地的比重明显上升”。
四、运用方格网状图示意地理事物的空间变更
用方格网法将某一地区划分为多个更小的区域,以简明的图例表示每个方格中地理事物的属性,能详细表示某种地理事物在该区域内的分布情况;而在一幅或多幅同区域地图中,用图例标注不同年份的情况,则能用简约的方式示意某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利用方式、位置或面积的变更。解读这类图形时,先要关注每个小方格的情况,然后加以汇总、综合,分析整个区域或者局部地区的变化趋势。
例4:(2011年高考安徽卷)图5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27)~(28)题。
(27)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28)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解读:图5在25个方格中分别用数字表示两个年份的土地利用情况,方式简洁明了,信息清晰翔实。第(27)题,找出数字发生变化的方格,其中的8个方格中1(耕地)取代了3(湖泊),说明这8个方格中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也能反映该区域湖泊和耕地面积的变更(前者缩减8/12,后者扩大7/12),根据这一判断,容易推出B、C、D三个选项与图示情况相反,而辽宁西北部地区降水较少,耕地扩大需要灌溉,会加剧土地的次生盐渍化;第(28)题,该地降水较少,土地以耕地、湖泊为主,促进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退耕还湖和发展节水灌溉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