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中学吕秀玉教师回答: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的教育理念正深入人心,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课堂的作用价值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学,不再是知识的“克隆”和“复制”,不再是知识的工厂化“大生产”,而是“寻道、质业、生惑”螺旋发展的求索过程、是一次次朋友间的精神聚会;学习也不再简单地把别人的知识作为自己的知识、盲目地把别人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随意地把别人的思维作为自己的思维,而是“思我想思,学我爱学,做我要做,成我愿成”。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信息传递的空间、一个心灵交汇、情感碰撞的磁场、一个涌动激情,生命成长的历程。就像叶澜教授所说那样:“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必须走下教的“神坛”,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艺术性地和学生一起做发掘新知的“垦荒者”,寻求新源泉的“挖井人”,大家角色相同,目标一致,却没有先知者,可能迷路会让人探索。这里不妨用萧伯纳的一句话作为警示语:“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学会倾听
要想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共同遭遇者”、“学习共同体”,就必须先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以及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以便使自己能用学生的视角和方式去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用学生的心理体味他们的喜悦和焦虑,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学会倾听。美国功勋教师德·鲍拉说“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倾听应是真诚的,教师应有 “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当教师蹲下身子倾听学生,就意味着一种迎接和承纳:不是把学生作为学生来接纳,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这种接纳也表明了一种真诚的平等和尊重,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是一个生命对一个生命的尊重。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奇思妙想、离经叛道、迷茫困惑、心灵呼唤就会大声倾诉,这种倾诉不仅是课前教学准备的依据,也可以是课堂中生成资源的源泉,她可以嬗变为为靓丽的风景,使教学锦上添花。
有效引领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新知识层出不穷,如天宫一号的发射,与神十的对接,小行星穿越地球等,使教师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新知的困惑。师生成为“共同遭遇者”,并非意味着教师真的在新知面前迷茫困顿、不知所措,通过倾听,只是让自己重回学生时代,换位学生身份,把可能遇到的“盲区”提前预览,可能相逢的精彩设计放大。因此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是探员,教师应是探长,比学生更富有经验,能起到引领的作用。
学习“城市功能区”时,可尝试着和学生一起做 “共同遭遇者”的角色,遭遇新知的困惑。将学习地租理论、功能分区时遇到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告诉大家,一种是由市中心向外围依次分布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另一种则是依次分布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两种说法孰是孰非,感到非常迷茫,希望大家来探讨。教师都感到困惑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这无疑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因为没有专家和权威,大家畅所欲言,讨论热烈,现摘录部分如下。
学生甲:这只是专家想想的模式,我们周围哪有这样的情况?(不以为然,但说的是事实)
学生乙:模式只考虑了地租因素,我们周围的布局影响因素就太多,当然不一样。(开始综合考虑)
学生丙:问题是两种模式只考虑了租金的高低,却出现了两种相反的情况(直揭要害,很矛盾,课堂似乎进入沉闷状态,但思维可能进入了电光火石,学生慢慢地开始窃窃私语,紧接着按纳不住想发表意见)
学生丁:可能不同时期人们考虑租金高低的影响因素不一样,比如说现在和过去相比,人们开始重视环境因素,工厂离城区太近,可能难以承担高额的环境治理费。(尽管战战兢兢,但开始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通过论证,最后大家认为两种理论不是此对彼错的问题,而是在城市发展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具体规划模式,整个一节课,已远不是知识的接纳和收藏过程,而是寻道、质疑的螺旋发展的求索过程。
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成为“共同遭遇者”,让教学呈现为一种共同求知、共同生活、一起成长的生活状态,可以激发大家的求知欲望,使每一个参与者都经历探求的过程,体验求知的苦乐,直面真理的苦难,享受成功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