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私人董事会”成为企业家中颇具吸引力的话题。浙江省中科商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强龙去年年底与我们说,他做了这么多年的民营企业培训和发展项目,才发现了最适合中国当前企业家需求的模式——私人董事会。今年年初,当我们再遇见他时,他告诉我们,他们学院组织的私人董事会已经开始运行了。3月中,我们在参加另外一个企业家学习圈时,有一组企业家也准备将私人董事会的模式应用在他们组中,互助解决小组成员的经营难题。
所谓私人董事会,表面上看,就是一群人定期聚会,就某一个成员的经营困惑,大家集体出谋划策。但是,这样的模式和我们在饭桌上七嘴八舌给某个朋友出点子有什么不同?
其实,私人董事会模式从1957年在美国诞生至今,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影响范围越来越广,自有它的独特和精妙之处。在我们看来,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结构化的讨论流程。为了在半天内能够最有效地达成会议成果,私人董事会模式对澄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做了非常清晰的界定。在我们日常的讨论中,当朋友提出一个问题时,旁边的热心人就迫不及待地给出各种各样的建议,其实很多时候,那个朋友没想明白自己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别人的建议也就射错靶心了。在私人董事会中,对于陈述问题的格式有清晰的界定,甚至专门设定了“提问”环节,小组成员只能提问,以帮助问题拥有者和小组成员更加深入地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
私人董事会模式第二个特点在于有专职高管教练推动整个会议的进程。这个教练责任重大,一会儿要“煽风点火”(激发大家讨论),一会儿要“凌强扶弱”(平衡大家的发言多少),一会儿还要“把握方向”(确保讨论不偏题)。高管教练大多都是卸任高管,又受过教练技巧的系统培训。10年前,当私人董事会的首创机构——美国伟事达(Vistage)的高管到中国初次与我们见面介绍这个模式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模式对于中国来说时机不成熟,因为当时中国根本没有高管教练,第一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都还干得正欢,没有退休呢,而如今,高管教练群体正在逐渐形成,中国通过国际教练联盟(ICF)认证的教练已有30多位。
私人董事会若要成功运营,另一个关键要素是团队成员之间要有充分的信任和坦诚,因为讨论时可能触及一些非常隐秘的问题。这点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中国的传统是“逢人只说三分话”、“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私人董事会的学习模式又有与中国传统文化很契合的基因,在其中,我们能发现一些儒家思想的影子。比如私人董事会经常强调,企业的问题都是领导者的问题,所以领导者要经常自我反思。这个观点和孟子的“反求诸己”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外,私人董事会强调行动的价值,每次小组会议时,会员必须向大家报告他这段时间采取过哪些改进行动。这也符合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从“行”中获取“知”,以“知”引领“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以上只是我们对于私人董事会的理解,至于具体的机制和做法,请大家参阅本期的《“私人董事会”助力企业一把手》。现在就开始召集你的第一次私人董事会吧。